您好,欢迎您

【第十届湖湘肿瘤防治论坛】精准攻坚,靶向未来:林劼教授解读驱动基因阳性NSCLC围术期治疗的挑战与前瞻

11月04日
来源:肿瘤资讯

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策略正经历着由传统放化疗向精准医疗的深刻变革。特别是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飞速发展,精准干预已从晚期一线治疗逐步向早期和局部晚期NSCLC的围术期(新辅助/辅助)阶段推进。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安全、有效地将靶向治疗引入根治性治疗场景,成为当前胸部肿瘤学界关注的焦点与挑战。


2025年10月24日-26日,第十届湖湘肿瘤防治论坛在湖南长沙盛大召开。本次论坛汇聚了众多国内肿瘤学专家,共同探讨肺癌防治领域的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规范。会议期间,【肿瘤资讯】特邀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林劼教授,围绕“驱动基因阳性NSCLC的围术期治疗”这一重要议题,深入剖析了当前临床实践中的主要争议、成因及未来研究方向。

林劼 教授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学科带头人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防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分子肿瘤与免疫治疗专委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老年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际肺癌研究学会(IASLC)会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免疫治疗不良事件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云南省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云南省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JCO中文版消化肿瘤专刊编委,«肿瘤防治研究杂志»审稿专家
《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肺癌多学科团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重症肺癌国际共识》、《中国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诊疗指南》、《中国胸腺上皮肿瘤诊疗指南》、《原发性肺癌罕见靶点靶向治疗中国临床诊疗指南》、《原发性肺癌免疫治疗规范化应用中国临床指南》、《原发性肺癌化疗规范化应用中国指南》执笔专家

靶向治疗从姑息性向根治性场景的过渡:围术期策略的“三问”与终点替代的挑战

林劼教授:当前,驱动基因阳性NSCLC的围术期治疗主要争议源于靶向治疗应用场景的转变——即从晚期NSCLC的姑息性控制向早期NSCLC的根治性治疗的跨越。这种角色转换带来了策略上的“三问”:药物剂量与持续时间(用多久?)、联合治疗模式(与谁联合?)以及最佳给药时机(新辅助或辅助?)。

这些争议直接影响了临床诊治的策略优化和疗效评估。在早期NSCLC领域,用于衡量患者长期获益的总生存期(OS)需要极为漫长的随访才能获得。因此,我们不得不依赖多种替代终点,例如病理学完全缓解(pCR)、主要病理缓解(MPR)、无事件生存期(EFS)和无病生存期(DFS)。然而,当前临床研究数据显示,驱动基因阳性靶向治疗,尤其在新辅助治疗阶段,pCR或MPR率通常偏低,尽管其客观缓解率(ORR)较高,具备显著的N2淋巴结降期潜力。替代终点与OS的关联性仍需时间验证,这种终点不确定性是导致临床分歧的核心因素之一。尽管辅助治疗已有充分证据支持(如ADURA研究),新辅助策略的长期获益仍需更多研究数据来证实。

根源探析:从疾病认知的局限到临床实践的异质性

林劼教授:这些争议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涉及疾病生物学、技术标准化和临床管理模式。

  1. 疾病认知局限与罕见突变的挑战:现有的大多数研究聚焦于经典驱动基因突变(如EGFR),对于罕见突变的认知仍不彻底。由于罕见突变患者入组困难,我们难以通过传统III期临床试验获得大样本数据。未来需要通过创新型研究设计,例如篮式试验(BasketTrial)或伞式试验(UmbrellaTrial),来加速对这些亚群的探索。

  2. 围术期治疗引发的生物学挑战:在新辅助阶段,分子诊断主要依赖穿刺活检标本。由于肿瘤固有的空间异质性,小标本可能无法完全捕捉肿瘤的分子全貌。并且新辅助靶向治疗对肿瘤施加了强大的选择性压力(压力性进化),可能导致耐药克隆株的快速形成和发展,从而影响远期疗效。

  3. 技术与临床实践的异质性:不同医疗机构在基因检测的流程、标准和Panel设计上存在差异,导致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有待高。驱动基因阳性患者中常见的合并突变可能对靶向药物疗效产生复杂影响,加剧了疗效结果的不一致性。此外,不同临床中心的多学科协作(MDT)水平及其核心专家的主导理念存在差异,最终导致患者的诊疗路径和临床结局出现不同。

迈向精准优化的未来:规范化指导下的个体化策略与联合探索

林劼教授:驱动基因阳性NSCLC围术期治疗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聚焦于规范化指导下的个体化策略优化,以解决现有争议并最大化患者的生存获益。具体重点如下:

  1. 提升分子诊断的精准度与广度:优化检测技术和标准,以更准确地识别适宜治疗人群。在分子诊断中,不仅要明确主要驱动基因状态,还要关注合并突变的存在,为联合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2. 探索多模式联合治疗策略:针对不同驱动基因亚型(例如KRAS突变),探索多模式的联合治疗模式。例如,对于某些特定突变亚型,可以尝试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术后再桥接辅助靶向治疗的“三明治”疗法,以期达到更优的疗效。

  3. 强化规范化与知识推广:持续推进诊疗规范化的建设和执行。加强各级临床研究团队之间的交流与互访,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优势经验向基层单位进行推广,确保更广泛的患者能够获得高质量、标准化的治疗。

通过上述的深入研究和临床推广,我们有望逐步回答现有药物在早期肺癌中的最佳用法、用量和时机,最终推动整个驱动基因阳性NSCLC围术期治疗领域的进步。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yn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