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真实世界研究揭示,特立妥单抗治疗下CMV DNA血症的高发生率及其预后影响

10月19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特立妥单抗 (Teclistamab)作为首个于2024年6月获NMPA批准用于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为国内后线治疗带来了重要进展。然而,其应用中的感染风险,特别是巨细胞病毒(CMV)再激活,认知尚不充分。近期一项发表于Blood Neoplasia的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关键数据:在接受特立妥单抗治疗的RRMM患者中,CMV DNA血症的发生率高达52.2%,远超既往认知。更为重要的是,CMV DNA血症的出现与更低的肿瘤缓解率、更高的继发感染风险以及更短的总体生存期(OS)显著相关,提示CMV管理或将成为优化特立妥单抗疗效的关键一环。

截屏2025-10-20 04.01.55.png

突破既往认知:系统监测揭示特立妥单抗治疗下CMV DNA血症的真实发生率

长期以来,临床对于特立妥单抗治疗期间CMV再激活的风险认知,多源于早期临床试验及部分汇总分析的数据,其报告的发生率普遍在5%至8%之间¹。这一数字使得CMV再激活在众多感染并发症中,似乎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本次发表的研究彻底颠覆了这一传统认知。

该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在中位随访5.8个月后,分析了23名经多线治疗(中位治疗线数:6)的RRMM患者的数据——这些患者特征与特立妥单抗在国内获批的适应症人群(既往至少接受过三线治疗,包括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一种免疫调节剂和一种抗CD38单克隆抗体)高度重合。结果显示,在特立妥单抗治疗后,高达12名患者(52.2%)出现了CMV DNA血症(定义为CMV DNA > 500 拷贝 IU/mL),中位病毒载量为2295.5 IU/mL。CMV DNA血症的中位发生时间为治疗后54天。这一数据与近期另一项采用常规月度监测的研究中观察到的49%的发生率高度一致²。两个独立研究的相似结果共同指向一个可能性:既往报道的低发生率,或许是因缺乏系统性监测策略而导致的严重低估。这一发现,无疑为临床重新评估特立妥单抗相关感染风险谱敲响了警钟。

从病毒血症到不良预后:CMV再激活如何影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结局

CMV再激活并非仅仅是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异常,其对患者的临床结局产生了实质性的负面影响。研究详细描绘了从病毒再激活到临床预后恶化的完整链条。

首先,在临床表现上,CMV DNA血症并非“沉默”。在12名检出CMV DNA的患者中,高达75%的患者表现出相关临床症状,包括疲劳、肝酶异常、发热、白细胞及血板减少等。更有5名患者(42%)符合CMV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显示出明显的临床疾病负担。面对CMV再激活,11名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主要为口服缬更昔洛韦),治疗的中位病毒清除时间为26天。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能顺利完成治疗,有4名患者在病毒清除前因骨髓瘤疾病进展死亡,这凸显了CMV再激活在这些重度经治患者中所带来的复杂管理挑战。

其次,CMV DNA血症的出现,预示着患者免疫功能的普遍受损,使其更易遭受其他病原体的侵袭。数据显示,发生CMV DNA血症的患者,其继发其他类型感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的风险显著高于未发生者(67% vs 27%, P=.003)。

最为关键的是,CMV再激活与抗肿瘤疗效及患者的长期生存紧密相连。

  • 影响肿瘤缓解与生存结局:CMV再激活对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长期生存均产生了负面影响。在缓解深度上,发生CMV DNA血症的患者组,其完全缓解(CR)率远低于对照组(33% vs 73%)。在生存方面,其总体生存期(OS)也显著较短(Log-rank, P=.0461)。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缓解深度和生存受损,两组间的缓解持续时间(DoR)并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提示CMV再激活主要影响的是患者达到并维持深度缓解的能力,以及应对后续挑战(如感染)的整体健康状况。

这些数据有力地证明,CMV再激活是影响特立妥单抗治疗RRMM患者临床结局的关键负面因素。

探寻高发背后的免疫机制:T细胞耗竭或为CMV再激活的关键驱动因素

为何在特立妥单抗治疗下,CMV再激活的发生率如此之高?研究者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探索。分析发现,尽管基线IgG CMV血清阳性率在CMV DNA血症患者中更高(91.7% vs 45.5%),但绝对淋巴细胞计数(ALC)水平——这一传统的免疫低下评估指标,在本研究中并未显示出预测价值。

研究者据此推测,其背后可能存在更为复杂的免疫学机制。特立妥单抗通过连接T细胞与骨髓瘤细胞,介导一种强力且持续的T细胞激活。这种非生理性的长期激活,可能导致T细胞,尤其是CMV特异性T细胞的功能耗竭³。在这种状态下,原本被免疫系统有效压制的潜伏CMV病毒,便可能“乘虚而入”,引发再激活。这提示临床医生,在评估患者免疫状态时,单纯的细胞计数或许不足以反映其功能全貌。

编者按

尽管存在单中心、小样本量等局限性,本研究的发现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它清晰地揭示了特立妥单抗治疗中CMV再激活的高发性及其对预后的严重影响。

基于此,未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或需考量以下几点:

  1. 重新审视监测策略:对于接受特立妥单抗治疗的患者,尤其是基线CMV血清学阳性的高风险人群,是否应建立常规的CMV DNA前瞻性监测方案,值得深入探讨。

  2. 探索预防性治疗:早期识别并进行抗病毒干预,是否能够有效预防CMV综合征的发生,并改善患者的肿瘤治疗反应及长期生存,亟待前瞻性临床研究的验证。

  3. 深化机制研究:未来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来验证本研究的发现,并结合更精细的免疫学检测(如CMV特异性T细胞功能分析),以阐明特立妥单抗治疗下CMV再激活的确切机制,为制定更精准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总之,这项研究为特立妥单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真实世界证据,强调了在享受T细胞重定向疗法带来生存获益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并科学管理相关的机会性感染风险。

参考文献

1. Mazahreh F, Mazahreh L, Schinke C, et al. Risk of 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bispecific antibodies in multiple myeloma: a pooled analysis. Blood Adv. 2023;7(13):3069-3074.
2. Cani L, Scott SA, Joseph NS, et al. Risk of infections in multiple myeloma patients treated with bispecific antibodies. Blood. 2024;144(suppl 1):3311.
3. Verkleij CPM, O'Neill CA, Broekmans MEC, et al. T-cell characteristics impact response and resistance to T-cell-redirecting bispecific antibodies in multiple myeloma. Clin Cancer Res. 2024;30(14):3006-3022.

责任编辑:Ashelin
排版编辑:Ashelin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免责声明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看,文中内容仅代表血液肿瘤资讯订阅号立场与观点,不代表肿瘤资讯平台意见,且肿瘤资讯并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若有任何侵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评论
10月19日
王会宇
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 | 放疗科
特立妥单抗通过连接T细胞与骨髓瘤细胞,介导一种强力且持续的T细胞激活
10月19日
赵学红
临汾市中心医院 | 肿瘤科
CMV再激活在这些重度经治患者中所带来的复杂管理挑战
10月19日
李朝强
万荣县人民医院 | 乳腺外科
特立妥单抗 (Teclistamab)作为首个于2024年6月获NMPA批准用于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为国内后线治疗带来了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