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AI都到这儿了,AI驱动下的前沿企业转型与个人应对策略

10月09日
来源:王一树

AI都到这儿了

咱就说:全球首个AI公务员已经上岗,阿尔巴尼亚AI部长已经做了首次在议会发表讲话表示“我不是来取代人类的”,而是来帮助他们。没有野心,也不追求个人私利。这要是没有“潜规则”“客情”“关系”,都能这么玩儿了?


咱就说,2025年9月17日,DeepSeek团队研发的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研究论文登上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封面,通讯作者为创始人梁文锋。该研究首次通过纯强化学习(RL)激发大模型推理能力,打破行业依赖人工标注的局限,引发全球AI领域关注。



咱就说,9月17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在广西南宁举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刚带着眼镜,说“今天没带讲稿,稿子都在我眼镜里”“你们看不到我能看到”,这是我们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倾力打造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的一个最新成果。

咱就说网上的会议软件,现在不也实现了同传?从此鸡同鸭讲不再是问题。


AI都到这儿了,对我们未来工作的影响是啥呢?


微软《2025工作趋势指数年度报告》以31个国家3.1万名工作者的数据为基础,结合领英劳动力趋势及Microsoft 365生产力信号,明确将2025年定义为前沿企业诞生之年 ”。这场由AI引发的职场变革,不仅重塑组织形态,更重构个人工作价值,值得每一位职场人深入解读。


变革背景:人力能力缺口催生职场新形态


当前职场正面临严峻的“能力错配”:53%的企业领导者认为必须提升生产力以应对业务需求,但80%的全球劳动者(含管理者)坦言“缺乏足够时间与精力完成工作”。具体表现为工作场景的碎片化与高负荷:核心工作时间每2分钟被会议、邮件等打断,每日累计中断275次;60%的会议为临时发起,缺乏有效规划;PowerPoint在会前10分钟的编辑量激增122%,反映出工作节奏的被动性;跨时区协作加剧非工作时间负担,非核心时段聊天量同比增15%,晚8点后会议占比提升16%。


在此背景下,“前沿企业”展现出显著优势:71%的员工认为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全球平均仅37%),55%能够承担更多工作任务(全球平均仅20%),90%可接触有意义的工作内容(全球平均仅73%)。其核心差异在于,前沿企业将AI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数字劳动力”,构建了人机协同的新型工作模式。


核心趋势:三大变革重塑职场规则


按需智能:从“人力依赖”到“数字产能”

过去,企业获取专业能力需依赖高薪招聘、长期培养,受限于人力成本与时间周期。如今,具备推理、规划能力的AI智能体(数字劳动力)成为“可按需采购的资源”,企业可根据业务需求快速扩展产能——82%的领导者计划在12-18个月内引入数字劳动力,填补人力缺口。


典型案例显示,某5人初创企业通过AI完成建筑模拟与市场调研,利润率提升20%;另有企业未招聘CFO,仅靠AI工具便实现预算管理与业务预测的全流程覆盖。对个人而言,“驾驭AI的能力”逐渐取代“单一技能熟练度”,成为职场核心竞争力。例如在营销领域,能够通过AI生成多版方案并优化的员工,效率远超传统手动撰写者;在数据领域,借助AI完成基础分析、聚焦策略输出的工作模式,已成为前沿企业的主流选择。


人机协同团队:从“职能部门”到“目标导向”

传统企业按“财务、营销、技术”等职能划分部门,易形成协作壁垒——市场部需数据支持时,技术部响应周期长;产品部制定需求后,运营部落地困难。而前沿企业正采用“工作图表(Work Chart)”替代传统组织架构,围绕具体目标组建临时团队(类似电影项目组模式),任务完成后解散,下次按需重组。


AI智能体在这类团队中承担“全能协作助手”角色:拜耳农业研发团队借助AI智能体,每位研究员每周节省6小时工作时间;雅诗兰黛通过AI整合消费者反馈,将分散报告转化为即时可落地的洞察;富国银行的智能体为3.5万名银行家提供信息查询支持,响应时间从10分钟缩短至30秒。


实现高效人机协同的关键在于“人机比例”平衡:避免“智能体不足导致资源浪费”或“智能体过多引发人力判断过载”。例如物流行业,AI优化路线规划,人类处理突发状况;金融行业,AI完成风险建模,人类负责客户沟通与高风险决策——这种“人机互补”模式,既能发挥AI的规模化优势,又能保留人类的判断与共情价值。


智能体管理:从“执行者”到“管理者”

报告数据显示,职场正涌现“智能体管理者(Agent Boss)”这一新角色——无论职级高低,员工需具备“

构建、委派、管理AI智能体 ”的能力,像运营初创公司一样,指挥智能体完成研究、数据分析等专项任务。


当前存在显著的“认知差距”:67%的领导者熟悉AI智能体(普通员工仅40%),79%的领导者认为AI可加速职业发展(普通员工仅67%),36%的领导者预期未来管理智能体(普通员工仅21%)。但这一差距也为新人创造了机遇:某初创公司未招聘CMO,而是让初级营销人员通过AI运营全流程推广;前沿企业中,入门级员工入职即参与智能体管理,无需长期积累即可接触核心业务。


成为合格智能体管理者无需复杂技术,核心在于三项能力:一是“精准提需求”,将模糊指令(如“写方案”)转化为明确要求(如“针对25-30岁女性,输出含3个卖点、2个活动形式的护肤品推广方案”);二是“优化输出”,识别AI内容的漏洞(如数据偏差、逻辑缺陷)并修正;三是“边界判断”,明确哪些任务需人类主导(如高风险谈判、客户深度沟通),哪些可交由AI执行。


个人应对:抓住变革中的机遇


2025年的职场变革,本质是“工作价值坐标系”的重构——不再以“完成任务的数量”衡量价值,而是以“整合AI创造的增量”为核心。对个人而言,需做好三方面准备:


转变认知 :将AI视为“团队成员”而非“工具”,主动探索其在工作中的应用场景,避免因“观望”落后于趋势;

提升AI素养 :无需成为技术专家,但需掌握“精准提需求、优化输出、判断边界”的能力,可通过微软Copilot培训、领英AI职场课程等资源学习;

聚焦人类独特价值 :深耕AI难以替代的领域,如战略判断、跨团队协调、客户共情等,形成“AI+人类”的复合竞争力。

正如报告所言,2025年不是AI替代人类的元年,而是“ 懂AI的人类替代不懂AI的人类 ”的分水岭。前沿企业的实践已证明,人机协同不是“降低人力价值”,而是“放大人力价值”——唯有主动拥抱变革,才能在新的职场规则中占据主动。



老王点评:


咱之前就说,你不会被AI取代,你可能会被熟悉掌握AI的同仁取代。


但只有技能肯定不够,对于岗位尤其是行业有着充分了解,趋势把握以及充满洞见的人,在运用智能体上有着绝对的优势。这样的人配上AI智能体,绝对属于如虎添翼一个顶百。最少的配置,一个充满洞见的人,搭配一个玩儿转智能体的人,能不能取代以前的十人团队?


所以咱认为要两手抓,既要充实专业拓展洞见,又要拥抱新技术,才是方向!


你猜我这篇文章含I量多少?;D



Microsoft, 2025 Work Trend Index Annual Report


评论
10月15日
王郭虹
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 | 肿瘤科
AI的发展让我们肿瘤事业发展更快
10月12日
乐凌云
余姚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感谢分享好好学习
10月09日
韩月仙
寿阳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AI的发展让我们肿瘤事业发展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