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CSCO年会】薛建新教授:免疫治疗时代新思考

09月19日
整理:肿瘤资讯

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2025年9月10日至14日在山东济南成功举办。本届年会以“规范诊疗,创新引领”为主题,汇聚全球肿瘤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肿瘤学继续教育。在9月11日的NSCLC免疫治疗专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薛建新教授分享《主题引导发言:免疫治疗时代新思考》的精彩汇报,【肿瘤资讯】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cbef840a-4ef2-423d-88a5-8a2c9d9306ab.png

免疫治疗的历史与发展

免疫治疗自20世纪中叶开始探索,经历从化疗药物到靶向治疗,再到免疫治疗的演变历程。2010年前后,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问世,免疫治疗迎来重大突破。这类药物通过阻断PD-1/PD-L1等信号通路,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在多种实体肿瘤(如黑色素瘤、肺癌、非霍奇金淋巴瘤等)中展现出显著疗效。以晚期肺癌为例,化疗的五年生存率仅为16.3%,而联合PD-1抑制剂后,五年生存率提升至31.9%,充分证明免疫治疗的巨大潜力。

免疫治疗面临的挑战

2ef0a011-a1b3-4370-9018-39f4770f5831.png

尽管免疫治疗取得诸多成果,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客观有效率有限

免疫治疗的客观有效率约为20-30%,远低于传统化疗和靶向治疗。这意味着大部分患者无法从免疫治疗中获益,亟需探索提升有效率的新策略。

不同瘤种疗效差异显著

免疫治疗在不同肿瘤类型中的疗效存在巨大差异。黑色素瘤、肺癌等瘤种对免疫治疗反应良好,而胰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等肿瘤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较低。这种差异可能与肿瘤的免疫微环境、突变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

原发性或获得性耐药

部分患者在免疫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原发性或获得性耐药,导致治疗失效。耐药机制复杂多样,包括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改变、免疫微环境的抑制等。如何克服耐药问题是免疫治疗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

治疗毒性不容忽视

免疫治疗虽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如免疫性肺炎、免疫性肝炎、免疫性肠炎等。这些不良反应可能影响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免疫治疗的现状:联合治疗为主导

c69a4fb8-9c37-453d-b315-20c140c01234.png

化疗与免疫治疗联合:化疗药物可杀死肿瘤细胞,释放肿瘤抗原,同时调节免疫微环境,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与免疫治疗产生协同增效作用。

抗血管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靶向药物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改善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状态,为免疫细胞浸润和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CTLA-4抑制剂与PD-1/PD-L1抑制剂联合:两者分别作用于免疫T细胞激活的不同时期,联合应用可更全面地激活免疫系统,提高抗肿瘤效果。

放疗与免疫治疗联合:放疗可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并通过免疫原性细胞死亡释放肿瘤抗原,激活免疫反应,与免疫治疗相互补充,扩大治疗获益。

然而,联合治疗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联合用药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缺乏统一的治疗标准,难以预测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免疫治疗的未来研究方向

发现免疫治疗的新机制、新靶点

肿瘤细胞层面:深入研究肿瘤细胞的抗原变化规律、死亡方式以及其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寻找新的免疫治疗靶点。

肿瘤微环境层面:关注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和间质成分的动态演变规律及相互作用,探索调节肿瘤微环境以增强免疫治疗效果的新方法。

机体宏观环境层面:考虑机体免疫状态、代谢状态、心理状态、肠道菌群等因素对免疫治疗的影响,从整体角度优化免疫治疗策略。

探索免疫联合治疗新策略

基于新机制/新靶点建立新策略:随着对免疫治疗机制和肿瘤生物学特性认识的不断深入,有望开发出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联合治疗方案。

基于机制优化目前的临床免疫联合治疗方案:进一步研究联合治疗中药物的剂量、时间等参数,以实现最佳的协同增效作用,减少不良反应。

建立免疫治疗优势人群的筛选、预测体系

构建指导免疫治疗临床决策的肿瘤分型体系,以及个体化疗效与不良反应预测体系,通过基因检测、生物标志物分析等手段,在治疗前精准筛选出最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患者群体,并预测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实现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新型治疗手段的探索

双抗、三抗、CAR-T、TIL、NK细胞治疗、ADC、mRNA疫苗、溶瘤病毒、基因编辑等新型治疗方法。这些手段有望突破传统治疗的局限,为免疫治疗带来新的突破和发展机遇。

以EGFR-TKI进展为例的免疫联合及新型药物探索

在肺癌治疗领域,以EGFR-TKI为例,免疫联合治疗和新型药物探索不断推进。相关研究显示,免疫联合EGFR-TKI治疗在部分患者中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其适用人群和最佳联合方案。此外,新型药物如ADC药物(如恩美曲妥珠单抗)、双抗药物(如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等也在肺癌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总结

免疫治疗作为实体肿瘤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显著成就。然而,也面临着客观有效率有限、不同瘤种疗效差异大、耐药问题以及治疗毒性等挑战。目前,联合治疗是免疫治疗的主流策略,但其机制和标准化流程仍需进一步研究。未来,通过探索免疫治疗的新机制、新靶点,优化联合治疗策略,建立优势人群筛选和预测体系,以及开发新型治疗手段,有望进一步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改善患者预后,为实体肿瘤患者带来更大的希望。

注:本文图源CSCO照片直播及大会直播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Bear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Bear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10月02日
韩朝
黑山仁和医院 | 肿瘤内科
免疫治疗作为实体肿瘤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显著成就
09月23日
舒颖
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 | 肿瘤内科
部分患者在免疫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原发性或获得性耐药,导致治疗失效。耐药机制复杂多样,包括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改变、免疫微环境的抑制等
09月22日
毛玉英
平遥兴康医院 | 肿瘤内科
感谢分享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