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CSCO学术年会】朱军教授:中国血液肿瘤迈入精准治疗新时代,CSCO引领规范化与创新融合之路

09月16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金秋九月,备受瞩目的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2025年9月10日至14日在美丽的泉城济南盛大启幕。本届大会以“规范诊疗,创新引领”为主题,汇聚了来自海内外肿瘤学领域的众多顶尖专家、学者与临床工作者,共同围绕肿瘤防治的最新进展、临床实践的规范优化以及创新治疗策略的应用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推动中国临床肿瘤学的高质量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

在本次CSCO大会现场,【肿瘤资讯】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围绕血液系统肿瘤的诊疗新进展、国产新药研发与临床转化的实践路径,以及CSCO在推进全国规范化诊疗中的使命担当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分享与展望。

朱军
大内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党委书记
大内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会常务理事
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北京癌症康复会会长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常务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肿瘤学专家委员会委员血液肿瘤组组长

点击视频查看教授精彩分享

突破传统框架:血液肿瘤迈入免疫与精准治疗新时代

朱军教授:近年来,血液系统肿瘤领域最显著的进展,是我们已经逐渐超越了传统的化疗、放疗、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模式,正式迈入了免疫与靶向精准治疗的新时代。

在这一进程中,各类抗体药物不断涌现,成为推动治疗进步的重要力量。例如单克隆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以及双特异性抗体等大分子抗体药物,已在淋巴瘤、尤其是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中扮演主力角色。另一方面,小分子药物的发展同样令人瞩目。从二三十年前最早问世的蛋白酶体制剂,到近十年来陆续上市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BCL-2抑制剂、EZH2抑制剂等,这些药物聚焦于肿瘤细胞微环境的调控及信号通路的干预,逐渐形成了多机制、多靶点的治疗格局。

大分子抗体药物与小分子药物针对不同淋巴瘤亚型的创新组合,正在展现出独特的治疗价值。而最近五到十年间,细胞治疗也在临床中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与应用,尤其以CAR-T细胞治疗为代表,在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展望未来五到十年,我乐观地预计,大分子药物、小分子药物及细胞治疗这三类治疗方式的有机结合,将全面超越传统放化疗的框架。它们之间不断优化的联合策略,有望为淋巴瘤治疗带来全新突破,并显著提升治疗效果,这一点尤其值得期待与关注。

推动规范与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的淋巴瘤诊疗体系

朱军教授: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在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些进展全面提升了我国血液淋巴肿瘤患者的治愈率,也明显缩小了与欧美发达国家在诊疗水平上的差距。

然而,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医疗资源分布尚不均衡,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行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作为全国性临床肿瘤学术组织,CSCO肩负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与落实规范化诊断及治疗的责任与使命。我们需在坚守规范化诊疗基础的前提下,持续强化创新转化与学科发展,重点推进国产新药的临床研发与试验工作,积极探索创新联合治疗方案在我国患者群体中的应用价值。

唯有将规范诊疗指南的遵循与自主创新发展相结合,同时密切追踪全球该领域的前沿动态,方能走出一条契合中国实际的诊疗创新之路。未来,我们期望能为全球血液淋巴肿瘤治疗贡献更多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为国内患者带来由创新诊断与治疗技术所赋予的全新选择与康复希望。

立足中国,迈向世界:CSCO助力提升全球肿瘤防治影响力

朱军教授:CSCO作为国内最大的临床肿瘤领域专业组织,自创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临床肿瘤诊疗的规范化、指南推广以及临床实践水平的提升。我们始终坚持双轨并行的发展策略:一方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紧密跟踪全球前沿进展;另一方面深耕中国临床实际,切实推进符合国情的诊疗实践。

以这一目标为指引,我们坚持务实工作作风,广泛凝聚全国医务工作者的力量。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始终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倡导将肿瘤视为慢性疾病进行管理,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照护。在此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中国特色,也欣喜且自豪地见证了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在肿瘤临床实践、科研试验及抗肿瘤新药研发领域取得的显著进步与飞速发展。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交流,加速本土抗肿瘤新药的研发进程,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加强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的推广,努力实现肿瘤患者的全程化健康管理——这是我们的核心目标,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努力下,一定能够不断推动中国临床肿瘤事业的进步,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坚实力量。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