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CSCO年会 | 叶静静教授: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规范化诊疗和进展

09月16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金秋九月,齐聚泉城。2025年9月10日-14日,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在济南隆重召开。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肿瘤防控、精准医学及前沿治疗的最新进展。在淋巴瘤专场1,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叶静静教授分享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规范化诊疗和进展。本文特对主要内容进行整理,以飨大家。

叶静静
1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杰出青年人才
血液科副主任、淋巴细胞疾病专业主任
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访问学者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级等项目多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dvanced Science》、《leukemia》等SCI期刊发表论著10余篇

加强CLL规范诊疗,势在必行

叶静静教授介绍,CLL是一种成熟B细胞淋巴瘤。虽然亚洲人群发病率较西方国家低,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健康意识的提高,我国CLL发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近年来,随着小分子靶向药物的不断应用以及治疗方案的不断更新,CLL患者生存预后得到显著改善。其中,BTK抑制剂是CLL的主要靶向治疗选择,在一线治疗中应用比例已达45%。同时,BCL-2抑制剂在一线治疗中的应用比例也不断扩大,从2014年-2017年的0.3%增至2018年-2021年的8.3%,凸显了靶向治疗在CLL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虽然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不同级别医院在治疗指征掌握和伴随疾病评估方面仍存在不足。据《中国慢淋诊疗现状白皮书》显示,仅13.7%的医生能够正确掌握CLL/SLL患者治疗指征,即使在CLL中心医院,也仅有22.4%临床医生完全掌握治疗指征。因此,加强规范化诊疗势在必行。

CLL规范诊疗三部曲

叶静静教授指出,CLL的规范化诊疗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全程管理过程,主要包括精准诊断规范治疗长程随访三大要素。

精准诊断

叶静静指出,CLL的诊断相对简单,通过外周血单克隆B淋巴细胞计数增高(≥109/L)、典型淋巴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CD19+、CD5+、CD10-、FMC7-等),大多数CLL/SLL患者可确诊。

规范治疗

在启动治疗前,须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体能状态、B症状、血常规和外周血形态分析、外周血免疫分型、血清生化检测、FISH检测、TP53测序、感染检查等。

何时启动治疗?

叶静静教授强调,并非所有CLL患者都需要立即治疗。只有当患者符合以下治疗指征时,才启动治疗:

  • 进行性骨髓衰竭的证据,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进行性减少

  • 巨脾或有症状的脾大

  • 巨块型淋巴结肿大或进行性或有症状的淋巴结肿大

  • 进行性淋巴细胞增多,2个月内淋巴细胞增多(>50%)或淋巴细胞倍增时间<6个月。但若初始淋巴细胞<30×109/L,不能作为治疗指征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对皮质类固醇或其他标准治疗反应不佳

  • 至少存在以下一种疾病相关症状:前6个月内无明显原因的体重下降≥10%;严重疲乏(如ECOG PS≥2分,不能进行常规活动);无感染证据,体温>38℃,≥2周;无感染证据,夜间盗汗>1个月

  • CLL所致症状性终末脏器功能受损

  • 临床试验,符合所参加临床试验的入组条件

对于不符合治疗指征的患者,建议每2-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观察。

一线治疗选择

对于CLL的一线治疗,叶静静教授表示,2025 CSCO指南推荐根据TP53缺失或突变结果、年龄及身体状态进行分层治疗。BTK抑制剂是主要治疗选择(I级推荐)。对于年龄<65岁且无严重伴随疾病、IGHV突变阳性且TP53无异常的患者,传统免疫化疗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仍是可选择的重要治疗手段(I级推荐)。

除了BTK抑制剂持续治疗之外,固定疗程治疗也是临床中的重要治疗模式。目前,固定疗程治疗主要以维奈克拉为基础的联合治疗与免疫化疗。GLOW研究、CAPTIVATE研究、AMPLIFY研究等多项显示,固定疗程方案(I+Ven、AV±O)可显著延长初治CLL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为患者带来“无治疗生存”选择。

复发/难治性CLL(R/R CLL)治疗

叶静静教授表示,R/R CLL治疗方案的选择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量患者的年龄、体能、高危因素、既往治疗史和耐受性。在2025 CSCO指南中,I级推荐方案主要是共价BTK抑制剂,如泽布替尼、阿可替尼等。此外,维奈克拉联合CD20单抗也是重要的治疗选择。

支持治疗

叶静静教授强调,除抗肿瘤治疗之外,支持治疗也不可忽视。并对感染预防,病毒指标监测,免疫性血细胞减少以及肿瘤溶解综合征的管理进行了详细介绍。

长程随访

叶静静教授指出,对于完成诱导治疗达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的患者,应每3个月进行血细胞计数及肝、脾、淋巴结触诊检查。

另外,由于BTK抑制剂需要长期治疗至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因此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定期进行随访。建议每1-3个月进行血细胞计数、肝脾、淋巴结触诊检查及BTK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监测等。

CLL诊疗未来展望:迈向精准化和个体化

叶静静教授在总结中表示,靶向治疗时代下,CLL已逐渐转变为一种慢性病管理模式。通过精准诊断、规范治疗和长期随访的全程管理,患者生存可得到显著改善。治疗方案选择方面,BTK抑制剂是CLL全线治疗的主要方案。

未来,CLL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与探索方向。尽管固定疗程方案的出现为患者提供了“无治疗生存”的新选择,但其最优方案、停药时机及停药人群仍需更多大样本、长期随访数据来验证。同时,微小残留病灶(MRD)作为重要的预后预测因素,其在常规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对于共价BTK抑制剂耐药后的管理仍需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非共价BTK抑制剂、BTK降解剂和新型BCL-2抑制剂等,以期惠及更多CLL患者。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Elv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Elva



 
 

评论
09月16日
鲍洁兰
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 | 药剂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09月16日
高阳阳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省肿瘤医院) | 放疗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09月16日
孙有泉
大连市金州区中医医院 | 肿瘤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