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DLBCL双抗新动向】双特异性抗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新希望

09月0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作为最常见的淋巴瘤亚型,约30%~40%患者会发展为复发/难治性(R/R)疾病,传统治疗手段对此类患者疗效有限,预后极差。近年来,双特异性抗体(BsAbs)凭借独特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为这部分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近日,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杂志的一项综述系统梳理了双特异性抗体在DLBCL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不仅证实了其在R/R患者中的显著疗效,还探讨了与CAR-T细胞疗法的优劣对比,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片26.png
本综述通过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三大数据库,纳入针对成人DLBCL患者的临床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回顾性观察研究、真实世界证据及系统综述等,排除仅涉及临床前模型或儿科人群的研究。研究重点分析双特异性抗体的疗效[总缓解率(ORR)、完全缓解(CR)率、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安全性及临床适用性,并与CAR-T细胞疗法进行头对头对比,最终总结双特异性抗体在DLBCL治疗中的定位及未来方向。

双特异性抗体的作用机制与代表药物

双特异性抗体可同时结合肿瘤细胞表面抗原(如CD20、CD19)和T细胞表面的CD3分子,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作用激活T细胞,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细胞毒性物质,从而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目前已获批或进入后期临床试验的DLBCL治疗相关双特异性抗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图片27.png

图1. 双特异性抗体在淋巴瘤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副作用

Epcoritamab:CD3/CD20双特异性抗体,2023年获FDA和日本厚生劳动省批准用于R/R DLBCL。一项纳入157例患者的研究显示,中位随访10.7个月时,ORR达63.1%,CR率38.9%,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12个月;其联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GemOx)治疗移植不耐受患者时,ORR进一步提升至85%,CR率为61%,中位OS为21.6个月。

格菲妥单抗:CD3/CD20双特异性抗体,在171例R/R 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ORR 53.8%,CR率 36.8%;在推荐Ⅱ期剂量下,ORR和CR率分别达65.7%和57.1%,84.1%的CR患者在随访27.4个月后仍维持缓解。Ⅲ期STARGLO试验证实,其联合GemOx方案较利妥昔单抗联合GemOx,可将患者中位OS从12.9个月延长至25.5个月。

贝林妥欧单抗:CD3/CD19双特异性抗体,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巩固治疗中,14例患者移植后100天CR率达86%,1年维持缓解率50%;但用于R/R DLBCL单药治疗时,ORR 43%,且平剂量给药时神经毒性发生率较高,需采用阶梯式给药优化安全性。

莫妥珠单抗:CD3/CD20双特异性抗体,在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中ORR 34.9%,CR率 19.4%;联合维泊妥珠单抗时,R/R 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ORR 59.2%,CR率 45.9%,中位OS为23.3个月。

表1. 评估DLBCL领域双特异性抗体的关键临床试验

图片28.png

与CAR-T细胞疗法的对比

Meta分析显示,CAR-T细胞疗法在R/R DLBCL中的CR率(51%)和1年PFS率(44%)均显著高于双特异性抗体(分别为36%和32%)。但双特异性抗体具备独特优势:一是制备快速,可即时使用,无需等待细胞制备,适合疾病快速进展的患者;二是毒性更可控,≥3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发生率仅2%,神经毒性(ICANS)发生率 1%,均低于CAR-T疗法(分别为8%和11%);三是给药便捷,部分药物可皮下注射,无需依赖专业移植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双特异性抗体对CAR-T治疗后复发的患者仍有效。例如,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Odronextamab治疗CAR-T复发患者时,ORR 48.3%,CR率 31.7%;莫妥珠单抗在CAR-T治疗后延迟给药时,患者CD4+、CD8+T细胞数量显著升高,疗效更优。
 图片29.png

图2. T细胞活化对抗恶性B细胞的机制。左:通过MHC-I抗原呈递到TCR/CD3复合物的正常T细胞反应;中:CAR-T细胞疗法通过一种具有细胞内信号传导域的合成受体识别CD19,从而绕过MHC-I;右:双特异性抗体同时结合T细胞上的CD3和B细胞上的CD20,通过穿孔素和颗粒酶释放重新定向T细胞的细胞毒性

安全性特征

双特异性抗体的毒性主要与免疫激活相关,常见不良反应包括:

CRS:发生率最高可达73.2%,但≥3级仅约2%,通过阶梯式给药、皮下注射、地塞米松预处理等策略可有效控制。

神经毒性:ICANS发生率约1%,远低于CAR-T疗法,且多为轻度震颤,无失语等严重神经症状。
感染风险:≥3级感染发生率约10%,与治疗导致的B细胞耗竭、T 细胞功能异常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需加强感染预防与监测。

血液学毒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较常见,多由细胞因子介导的造血功能受损引起,可通过输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支持治疗改善。

罕见严重不良反应:肿瘤溶解综合征(TLS)和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率较低,但需警惕快速肿瘤细胞溶解引发的代谢紊乱。
 图片30.png

图3. ICANS免疫发病机制示意图

表2. 双特异性抗体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概述

图片31.png

结论

双特异性抗体已成为R/R DLBCL治疗的重要选择,尤其适用于无法接受CAR-T治疗、疾病进展迅速或CAR-T治疗后复发的患者。其与化疗、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等联合使用时疗效进一步提升,展现出从后线治疗向一线治疗推进的潜力。

但目前仍存在待解决问题:一是部分患者因CD20表达缺失无法获益,需开发针对新靶点的双特异性抗体;二是最佳治疗持续时间尚未明确,需更多长期随访数据验证;三是给药方式仍有优化空间,皮下注射和长效制剂的研发可进一步提高患者依从性。未来研究应聚焦于治疗顺序优化、耐药机制破解及个体化治疗策略制定,推动双特异性抗体在DLBCL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Mihaila R G, Todor S B. Bispecific Antibodies—A New Hope for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25, 14(15): 5534.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9月02日
王郭虹
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双特异性抗体对CAR-T治疗后复发的患者仍有效
09月01日
马利平
河南省肿瘤医院 | 放疗科
双特异性抗体对CAR-T治疗后复发的患者仍有效
09月01日
陈州华
湘潭市第二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