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上海市抗癌协会鼻咽癌专委会年会 | 郭晔教授:精准排兵,全程管理——局晚期鼻咽癌治疗的破局与平衡

08月25日
来源:肿瘤资讯

局晚期鼻咽癌的治疗已进入高治愈率的平台期,但治疗路径的持续优化与平衡仍是临床面临的核心挑战。与此同时,复发/转移性鼻咽癌的后线治疗亟待突破。在2025年8月9-10日举办的上海市抗癌协会鼻咽癌专委会年会上,【肿瘤资讯】特邀大会副主委、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郭晔教授,围绕ADC药物的破局潜力、免疫治疗的整合策略,以及患者的全程管理,分享了他的独到见解。

郭晔
主任医师、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新药一期临床试验中心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前任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医促会鼻咽癌防治分会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ADC药物有望破局后线治疗,局晚期路径优化仍存挑战

郭晔教授:对于复发转移性鼻咽癌,免疫联合化疗已成为一线标准治疗。但在二线及挽救治疗领域,目前仍缺乏标准的治疗选择。近年来,多个针对新兴靶点的抗体药物偶连体(ADC)正在进行探索,包括EGFR、HER3以及B7H3等,分别开始或已完成随机对照研究,前期披露的数据表明这些药物有希望成为复发转移性鼻咽癌后线治疗的新标准。其中研发进度最快的ADC药物是靶向EGFR的MRG-003,已向国家药监局递交了上市申请,预计在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可能获批上市。靶向HER3的ADC也已完成其注册临床研究,同时宣布达到了主要终点,准备向药监局申报上市,而靶向B7H3的ADC药物临床试验也正在进行中。可以预见,这三款药物在不久的将来都有望应用于临床实践。

在治疗路径优化方面,局晚期鼻咽癌仍是关键焦点。传统同步放化疗是主要治疗模式,近年来在新辅助和辅助阶段加入新型化疗药物,改善了部分患者的疗效。免疫治疗在局晚期患者的应用也已前移,但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其能改善总生存率。同时,免疫治疗与放化疗的最佳组合模式、应用阶段以及维持治疗时长等问题,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亟需更多临床研究提供答案。

免疫与传统治疗融合,需平衡疗效与不良反应

郭晔教授:对于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患者,虽然在联合化疗的基础上增加免疫治疗可能会引发一些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但考虑到治疗对象是不可治愈群体,这方面的毒性管理难度相对可控。然而,对于局晚期鼻咽癌患者,这部分患者已拥有较高的治愈率,如何引入免疫治疗,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如何在特定阶段最大化疗效,精准筛选适合免疫治疗的人群,并通过早期预判降低或避免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待更多临床研究来解答。

虽然免疫治疗整体安全性较好,但有少数患者可能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对于旨在治愈的局晚期患者而言,若此类不良反应导致其常规治疗的延迟或中断,将影响最终疗效。因此鼻咽癌诊疗专家须熟悉免疫治疗相关毒副反应,建立高效的多学科协作模式,一旦发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能够迅速联合其它科室进行多学科诊疗,从而避免严重后果。

采用个体化治疗策略,提升鼻咽癌患者长期预后

郭晔教授:对于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患者往往会在多种治疗干预下出现疾病进展或耐药。然而,部分患者能从免疫治疗中获得长期生存,甚至达到治愈的效果。相比之下,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化疗及靶向药物,其作用更多是控制肿瘤、延长生存,通过这些治疗方法达到治愈的患者比例非常少。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针对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患者,整体上仍按照循证医学的理念,依据高级别的临床证据来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个体化问题,例如骨转移或脑转移,也可灵活采用姑息性放疗等局部治疗方法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手段。

总体而言,鼻咽癌即便在复发转移后,相较于其他实体瘤仍有相对更长的生存期。这要求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排兵布阵”,将不同药物进行合理排序和最大化应用,同时密切关注并管理治疗毒性,维持患者的生活质量。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克服耐药,延缓疾病进展,从而延长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总生存期。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Ethon
排版编辑:xiaodon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8月25日
韩月仙
寿阳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肿瘤的治疗需要全程管理
08月25日
陈州华
湘潭市第二人民医院 | 肿瘤科
精准排兵,全程管理——局晚期鼻咽癌治疗的破局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