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文献解读 | 泊那替尼联合贝林妥欧单抗一线治疗Ph+ ALL患者的复发预测因子和分子特征

08月2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本期为大家解读《泊那替尼联合贝林妥欧单抗一线治疗Ph+ ALL患者的复发预测因子和分子特征》。

研究背景和方法

h多项研究表明,贝林妥欧单抗联合BCR::ABL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无化疗方案在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方面非常有效,可获得较高的深缓解率和生存率,但仍有一些患者出现复发且集中于髓外(尤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目前尚不清楚该方案的复发预测因子和分子特征,故本研究开展了一项单中心前瞻性Ⅱ期临床试验(NCT03263572),纳入新诊断的Ph+ ALL患者接受贝林妥欧单抗和泊那替尼的联合治疗以及12-15剂鞘内化疗以预防中枢神经系统(CNS),同时分析无化疗方案的复发模式和分子预测因素。

研究结果

患者基线和缓解情况:

2018年6月至2024年5月,共76例患者接受治疗,中位年龄为50岁(范围18-83岁),80%的患者为p190 BCR::ABL1转录本,20%为p210转录本。
在53例有活性疾病的患者中,52例(98%)获得了完全缓解(CR)或不完全血液学恢复的完全缓解(CRi)。1例患者因颅内出血早期死亡。第1周期后的CMR率为59%,总CMR率为83%。第1周期后的NGS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率(<10-6)为47%,总NGS MRD阴性率为96%。在8例未达到CMR且经NGS MRD评估的患者中,全部为NGS MRD阴性。患者基线特征和缓解率如表1所示。

图1.png

表1. 研究患者人群的基线和缓解率(n=76)

生存情况:

中位随访29个月(范围5-75个月),中位无事件生存(EFS)和总生存(OS)均未达到,预估2年和3年累积复发率(CIR)分别为15%和17%,2年和3年EFS率分别为80%和78%,2年和3年OS率分别为93%和88%。10例患者(13%)出现复发,58例患者(76%)在没有接受alloSCT的情况下持续缓解。

复发特征:

10例复发患者中,诊断时的中位白细胞计数(WBC)为124.1×10⁹/L(范围12.9-322.1×10⁹/L)。4例为骨髓复发,复发中位时间为14个月(范围8-24个月);5例为CNS复发,复发中位时间为21个月(范围9-23个月);1例患者为腹膜和淋巴结的髓外复发(诊断时存在IGH::CRLF2融合)。所有检测的患者在复发时均呈CD19高表达(中位数99.9%[范围82.3-100%])并均接受挽救治疗。9例患者(90%)在首次挽救治疗后获得CR,1例患者在再诱导期间因CNS复发的并发症死亡。5例应答良好的患者随后接受了CD19 CAR-T细胞治疗且无再次复发。没有患者在复发后接受异基因干细胞移植(alloSCT)。10例复发患者的临床和分子特征如表2所示。

图3.png

表2. 复发患者临床和分子学特征(n=10)

复发因子:

单因素分析显示,与复发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包括:诊断时WBC≥70×10⁹/L(sHR 8.86;P=0.001)、诊断时存在CNS受累(sHR 6.87;P=0.01)以及VPREB1缺失(sHR 4.06;P=0.04)(图1A)。WBC≥70与<70×10⁹/L患者的CIR分别为53%和6%(图2A)。VPREB1缺失与无缺失患者的CIR分别为52%和17%(图2B)。然而,是否为IKZF1plus基因型(sHR 2.02;P=0.31),转录本类型(p190与p210:sHR 2.84;P=0.31)以及第1周期后NGS MRD阳性(sHR 1.89;P=0.43)均未显著影响复发风险。

在多因素分析(MVA)中,仅诊断时WBC≥70×10⁹/L与复发风险显著相关(sHR 16.29;P=0.005)(图1B)。

图4.png

图1. 新诊断Ph+ ALL接受贝林妥欧单抗和泊那替尼治疗的复发预测因子(A)单因素分析森林图(B)多因素分析森林图

图2. 亚组的累积复发率(A)诊断时WBC计数(B)VPREB1缺失状态

研究结论

总结而言,在接受一线贝林妥欧单抗和泊那替尼联合治疗的Ph+ ALL患者中,诊断时WBC≥70×10⁹/L是最强预后因素。目前正在前瞻性地探索,增加鞘内化疗的剂量次数以及加入大剂量甲氨蝶呤和阿糖胞苷以降低患者的复发风险。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athild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