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8月3日】颈彩纷呈丨众智破关隘,群力拓新程,第六期头颈肿瘤MDT中心交流会成功举办!

08月26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由北京科创医学发展基金会主办的【肿瘤规范化诊疗项目——2025“颈彩纷呈”头颈肿瘤专家学术沙龙】第六期MDT中心交流会,于8月3日成功在线上举办。本次会议特别邀请到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家MDT团队。各团队依次介绍人员构成及日常工作模式,并分享头颈肿瘤MDT治疗中的复杂病例。与会专家围绕真实案例展开层层剖析,深入探讨MDT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经验与创新治疗思路。

1.png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李湘平教授刘雁鸣教授龚忠诚教授进行开幕致辞。头颈部肿瘤诊疗涉及多学科协作,单一学科视角难以全面应对复杂病情。MDT模式通过汇聚不同学科专家的智慧,实现诊疗资源的高效整合,为患者量身定制最优治疗方案,在提升疗效的同时注重功能保护,是优化头颈肿瘤诊疗路径的关键举措。本次会议汇聚我国东部、南部及西北等多地顶尖 MDT 团队,跨越地域限制开展经验分享与病例研讨,以线上交流形式促进思想交融,为临床实践提供多元思路,助力头颈肿瘤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同仁拨冗出席本次 MDT 中心交流会,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MDT团队

2.png

病例分享:一例局晚期头颈鳞癌病例分享 孙菲教授

3.png

患者,77岁女性,因“咽痛伴进食梗阻感半年”于2025-04就诊。既往有支气管哮喘史。喉镜示下咽后壁肿物伴糜烂,活检病理为下咽鳞癌,P16(-),Ki-67(+,约70%)。PET-CT示下咽后壁软组织增厚伴代谢增高(2.1×1cm),累及双侧杓状软骨;颈部淋巴结多发增大,代谢不高,考虑炎性增生。颈部MRI示肿块侵犯双侧杓状软骨及部分食管。患者高龄无法麻醉评估,拒绝胃镜检查。诊断为下咽鳞癌cT3N0M0 III期,既往未接受系统抗肿瘤治疗。

患者及家属拒绝手术,且高龄难以耐受顺铂化疗。诱导治疗方案选择西妥昔单抗联合紫杉醇脂质体(“西妥昔单抗 600mg 首次,后续 400mg/周”“紫杉醇脂质体 270mg/3周”)。患者经3周期诱导治疗后,进入西妥昔单抗联合放疗的根治治疗。颈部增强MRI示下咽后壁肿物消失,仅增厚,疗效评估为PR,后续接受西妥昔单抗联合同步放疗。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良好。

4.png

5.png

大咖论道-病例讨论: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针对本例高龄T3N0M0患者,因诱导治疗达PR,采用了根治性放疗并对颈部淋巴引流区进行预防照射,放疗通过37次分割(单次剂量1.9Gy)提高患者耐受性,配合全程管理(如胃管置入)解决进食困难。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新辅助诱导后同期放化疗对不能手术的局晚期患者是很好的治疗方案,诱导阶段多用西妥昔单抗治疗。下咽癌患者喉保留非常重要,首选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西妥昔单抗对肿瘤退缩作用显著,且已纳入医保,在头颈肿瘤新辅助治疗中地位日益重要,值得推广。耳鼻喉科很多病种经诱导化疗后取得CR/PR,后续更偏重非手术治疗,关键在于肿瘤负荷和诱导化疗效果,需经MDT并需结合医生和患者意见进行后续治疗方案的确定。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该病例典型,治疗效果好,充分体现了规范化与个体化治疗的结合。该患者虽为T3N0M0,但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需明确放疗时是否对颈部淋巴结进行预防照射。若已预防照射且治疗后达到CR,可进入随访;若未预防照射,局部复发风险较高,可能需考虑维持治疗(如西妥昔单抗维持半年或卡培他滨),但相关临床研究尚不成熟,具体需结合患者个体化情况决定。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MDT团队

6.png

病例分享:一例双侧舌、口底恶性肿瘤分享 蔡卓莺教授

7.png

患者,66岁男性,因“发现舌下口底肿物1月”于2024-03入院。肿物发现时约“红枣”大小,触及时疼痛,舌运动受限,偶有牙齿触碰后渗血,否认麻木。患者于当地医院就诊,予口服药物抗炎治疗,具体药物不详,自觉病情无明显变化。2007年因患“食管恶性肿瘤”行“食管恶性肿瘤切除+部分食道切除术”,术后未行相关放化疗治疗。吸烟30年,饮酒30年。MRI示舌尖-舌体前中部斑片状异常信号,边界清,大小约3.2×2.5×3.9cm。CT示下颌骨体正中前上缘骨皮质稍毛糙、欠光整。双侧舌下口底肿物活检示中-高分化鳞癌。PET-CT示原发灶高代谢(SUVmax=17.75),颈部淋巴结考虑炎性增生。诊断为(双侧)舌部及口底鳞癌,III期(cT3N0M0)。

新辅助治疗行2周期西妥昔单抗+顺铂+5-FU诱导治疗。治疗后复查,口内病灶几乎完全愈合,影像学提示肿瘤明显缩小,疗效评估为PR。2024-05转至外科行双侧口底舌恶性肿瘤扩大切除术+双侧颈淋巴清扫术+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术。术后病理提示原发灶未见明确癌细胞残留(ypT0N0M0),接近病理学完全缓解(near-pCR)。患者因个人原因拒绝术后辅助放疗。随访至2025-05,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患者生活质量良好。

8.png

9.png

大咖论道-病例讨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从外科角度看,新辅助治疗在该病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有效的降期减瘤,显著提高了肿瘤的可切除性,并为术后功能保留和生活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一成功实践再次印证了综合治疗模式在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方面的价值。然而,尽管初期治疗效果显著,仍强调术后辅助治疗(包括放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对于实现长期生存和高质量生存目标的重要性。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该舌癌病例为局部晚期肿瘤新辅助治疗的典型案例,诱导治疗效果显著,但术后病理提示重度不典型增生,并非真正意义的病理学完全缓解,加之初始分期为T3,局部复发风险依然较高。因此,术后辅助放疗是降低复发风险的必要手段。在该患者拒绝放疗的情况下,考虑到其对新辅助方案的良好应答,可考虑延续有效的全身性药物(如靶向或免疫药物)进行辅助维持治疗。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该患者虽有明确的辅助放疗指征,但根据指南(如无切缘阳性或淋巴结包膜外侵),其并无明确的术后辅助化疗指征。该病例也引出了一个前沿问题,即在新辅助治疗(尤其是免疫治疗)取得优异疗效后,如何安全地为患者“做减法”,如缩小手术范围或降低放疗剂量,这是未来需要通过临床研究探索的重要方向。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MDT团队

10.png

病例分享:一例相继鼻咽癌-腭部腺样囊性癌-放射性骨坏死-脑脓肿多难患者的治疗 王冰教授

11.png

患者,56岁男性,病史复杂。2004年因左侧鼻咽恶性肿瘤在武汉某医院行放疗,具体信息不详。2019年因左侧上腭肿物就诊于武汉某医院,活检为腺样囊性癌T2N2M0 III期,PET-CT示左侧颈淋巴结转移。患者拒绝手术,于湖北某医院行二次放疗,剂量、天数不详。此后长期面部肿痛,2023-05复查CT示上下颌骨多发骨质破坏及颅底广泛破坏,并出现下颌骨病理性骨折,采用保守治疗。

2024-05因“左侧上下颌骨及颅底多发放射性骨髓炎伴死骨形成”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3次清创手术及死骨刮除。2025-02因左侧面颊部洞穿缺损再次就诊,查体重度张口受限,面颈部皮肤发硬(冰冻颈),口腔及颧弓区域脓性渗出。行清创术+胸大肌带蒂皮瓣转移修复术。术后感染控制稳定,缺损修复。2025-06因脑脓肿在神经外科住院,行开颅清创手术。目前患者术区感染症状明显改善。

12.png

13.png

大咖论道-病例讨论: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患者基于初次鼻咽癌放疗的成功经验而对二次放疗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这警示医生在面对有放疗史的患者时,必须进行更彻底的风险沟通。早期放疗技术已对颅底和颈部造成高剂量照射,而第二次肿瘤伴有N2期淋巴结转移,使得高危区域的“二次打击”不可避免,这是导致冰冻颈等严重并发症的根本原因。应尽一切可能通过手术来避免或最小化二次放疗,即便术后需要,也应仅限于小范围、低剂量的补救性照射,以在控制肿瘤与保护生活质量之间寻求最佳平衡。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患者在有手术机会时拒绝手术,转而选择高风险的二次放疗,是导致后续放射性骨坏死、脑脓肿等灾难性并发症的根本原因。放疗策略上,必须极度审慎地评估剂量重叠区,对于累积剂量远超组织耐受极限的区域,应力劝患者放弃根治性放疗,或仅考虑姑息治疗。虽然超分割等新技术在探索中,但其疗效和安全性尚未成熟。在并发症处理方面,对于冰冻颈的手术,需采用以大血管为界限的整块切除方式,并可根据淋巴回流受阻的特点豁免颈部清扫;同时,高压氧治疗对无瘤状态下的放射性骨坏死是重要的辅助手段。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对于腺样囊性癌,手术应为首选,其后的辅助放疗剂量和范围均可控,能有效降低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而患者最初放弃手术选择了错误的治疗路径。在并发症处理上,高压氧疗法虽对放射性骨坏死有效,但在存在活动性肿瘤时其应用受限,因存在促进肿瘤进展的理论风险。若患者当初接受了手术且切缘阴性,考虑到原放疗野已有相当高的累积剂量,后续将不会再推荐任何形式的辅助性二次放疗,因为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远大于预防复发的获益。如果二次放疗是唯一选择(如无法手术),也应采取严格限制范围的姑息性照射,仅针对肉眼可见的肿瘤病灶,以最大程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大会总结

14.png

会议尾声,大会主席李湘平教授、刘雁鸣教授、龚忠诚教授对本次交流会进行总结陈词。本次会议三个团队分享的病例充分体现了MDT使患者受益最大化的作用,即MDT的开展使医疗水准和医生水平不断提高,病人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三家医院MDT团队深入交流,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参考。希望今后持续开展此类学术交流,进一步凝聚共识、探索创新,推动头颈部肿瘤诊疗水平迈向新台阶。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Jin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TJ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