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说文解药 |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张海教授:以临床为锚,探析2.2类新药的价值跃升路径

09月07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乳腺癌治疗正在迈入“慢病化管理”新阶段,患者对药物的期望已超越疗效本身,更关注治疗的可持续性与生活质量。而当疗效边界逐步逼近,如何通过剂型创新重塑用药体验,成为当前行业关注的重要命题。近年来,2.2类药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加速涌现,借助处方工艺与给药方式的优化,让传统分子焕发新生,重塑用药价值链。


本期【说文解药】特别邀请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张海教授作主题分享,并携手上海市多位专家共同探讨改良剂型在真实世界实践中的意义与前景。

张海
博士、主任药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卫生健康学科带头人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药剂科主任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上海市药学会药物分析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药学会医院药学专委会 药学研究与转化学组组长
上海市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 委员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专委会 委员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会议主题报告环节,张海教授深入剖析当前乳腺癌治疗格局中的“剂型变革趋势”。他指出,2.2类新药并非对传统药物的简单“修饰”,而是深度围绕药代动力学、患者依从性、安全边际等核心维度进行“系统性优化”。以戈舍瑞林微球为例,该药物应用微球2.0平台,具有长效、平稳释放等优势,在乳腺癌卵巢功能抑制(OFS)治疗中,解决了传统植入剂因注射方式所带来的痛感、异物感等问题,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体验。更重要的是,戈舍瑞林微球已进入国家医保体系,在疗效、安全性保持稳定的同时,有效降低患者经济负担。“改良剂型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为临床难题提供现实解法。” 张海教授如是强调。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实际临床经验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指出,对于HR⁺乳腺癌患者而言,OFS治疗通常需要长期坚持,传统剂型带来的异物感和不适感容易导致依从性下降,成为影响疗效的重要非生物因素。相比之下,戈舍瑞林微球以肌注方式替代植入,显著降低患者心理与身体的“抗拒感”,注射过程简便、痛感较轻,更易获得患者长期配合。在疗效已基本确立的当下,真正打动患者、支撑长期管理的,往往是那些“看似微小却关键”的改良。本期【说文解药】再次展现出一线肿瘤医生在新药价值落地过程中的主动探索与专业共识,也预示着改良型药物将在真实世界中释放更大潜力。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Zika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