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市胸科医院在临床科研领域迎来丰收之年,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竞相涌现,其中七项前沿临床研究成果分别成功入选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和欧洲胸外科医师学会(ESTS)年会这两大国际顶尖会议。系列重要成果不仅彰显了医院在胸部肿瘤诊疗领域的卓越科研创新能力,更标志着其临床研究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为全球肿瘤学与胸外科学的发展贡献了独具价值的“东方”智慧与经验。
为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与成果转化,切实推动临床实践进步,上海市胸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办的“胸科之声(Voice of Chest)”学术品牌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通过系列学术对话,系统展示中国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前沿之声,持续推动全球诊疗规范的优化与创新。继首期活动获得业界广泛关注后,第二期学术会议已于2025年8月13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圆满落幕,为国内外学者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盛会启幕,领袖风采引领方向
会议在上海市胸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储天晴教授的开场致辞中正式拉开序幕。储教授回顾了Voice of Chest系列学术活动的创办初衷与发展,她强调本期活动将特别从内科和外科双轨视角出发,展示上海市胸科医院在AACR & ESTS中肺癌领域的创新成果。期待通过持续深化的临床研究转化,为提升患者长生存提供更多循证医学证据,为攻克肺癌事业添砖加瓦。
“内外”兼修深度对话,创新成果璀璨夺目
主持嘉宾:上海市胸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陈仲林教授
上海市胸科医院纪文翔教授首先分享了由肿瘤科学术带头人陆舜教授领衔的HORIZON-Lung研究,该研究聚焦晚期HER2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难点,更新了国产创新HER2靶向抗体偶联药物(ADC)SHR-A1811的II期临床数据。结果显示,SHR-A1811治疗HER2突变NSCLC取得了卓越的疗效和安全性,疗效数据显示客观缓解率(ORR)高达74.5%,肿瘤退缩率达98.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达11.5个月,不良事件(AE)导致停药、间质性肺疾病(ILD)发生率更低。这一成果的亮相,不仅为HER2突变NSCLC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更彰显了中国原研ADC药物的强大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研究PI陆舜教授在点评中重点分享了HER2突变作为ADC理想靶点的临床价值,指出SHR-A1811凭借11.5个月mPFS的优异数据及独特Linker技术成为成功案例,并强调不同针对HER2靶点的ADC疗效存在差异。他同时探讨了EGFR靶点相关ADC的研发突破,尽管存在正常组织表达风险,但针对中国高发EGFR突变人群的临床探索显示潜在广谱应用前景。此外,他提及基于总生存期(OS)获益的联合治疗已成国际探索趋势,期待迎来更多临床实践机遇与获益。
随后,上海市胸科医院周箴教授分享了由陆舜教授领衔的SYS6010-001研究。这是一项I/IIa期首次人体研究,评估了新型EGFR靶向ADC药物SYS-6010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安全性、耐受性及初步抗肿瘤活性。SYS-6010表现出令人鼓舞的疗效,尤其在EGFR突变nsq-NSCLC 和EGFR野生型nsq-NSCLC受试者中。其中,EGFR突变nsq-NSCLC受试者中,ORR为39.2%, mPFS为7.6月;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失败EGFR敏感突变nsq-NSCLC受试者中,ORR为63.2%;TKI和含铂化疗失败EGFR敏感突变 nsq-NSCLC受试者中,ORR为33.3%。SYS6010 安全可耐受,≥3级药物相关AE (49.8%) 主要为血液学毒性,未观察到5 级药物相关AE。这项早期积极数据,预示着EGFR靶向ADC领域或将迎来新突破,为更多晚期实体瘤患者带来希望。
其后,上海市胸科医院虞永峰教授分享了由陆舜教授领衔的AENEAS2研究。这是一项Ⅲ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国产第三代EGFR-TKI阿美替尼联合/不联合化疗作为晚期EGFR敏感突变NSCLC一线治疗的疗效。此外,AENEAS2研究也是首个全中国人群的靶化联合注册研究,结果显示,“靶化治疗”模式相比对照组降低53%的疾病进展风险,全亚组获益趋势一致,OS获益趋势明显。该研究成果有望进一步优化EGFR敏感突变NSCLC一线治疗,为临床提供更优循证依据。
紧接着,上海市胸科医院黄麟教授分享了由李志刚教授领衔的NSCLC肿瘤气腔播散的术前预测因素探究。该研究致力于探究NSCLC肿瘤气腔播散(STAS)的术前预测因素。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6家医疗机构的1029例疑似或确诊NSCLC且接受VATS肺叶切除术的患者数据,构建了基于年龄、肿瘤位置、实性成分及腺癌病理的4变量风险评分系统,验证了该模型对STAS阳性的分层预测能力。黄教授同时指出该研究存在数据不够全面等局限性,强调未来仍需进一步验证。该研究成果有望帮助临床更早精准识别高危患者,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研究PI李志刚教授高度评价了黄麟教授在STAS领域的持续探索,指出其欧洲多中心合作研究为肺癌预后评估提供了新视角。他强调需区分STAS与预后的因果关系或伴随关系,建议通过传统生物学检测手段进行交叉验证以明确临床价值。最后,李教授呼吁开展前瞻性研究以突破回顾性分析的局限性,期待黄麟团队能引领该领域发展并产出更具说服力的中国数据。
上海市胸科医院成兴华教授分享了由其领衔的纵向课题-混合现实数字孪生模型辅助肺癌精准手术的优化研究。这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非劣效性试验,评估了增强现实(AR)技术辅助肺结节定位在微创肺手术中的应用。该可行性验证结果符合预期,操作时间下降35%;辐射剂量下降35%;精度提高40%。研究团队通过7年攻关,先后完成动物实验、前瞻性临床研究及多中心试验等,证实该技术能显著降低患者痛苦、减少辐射暴露并提升手术效率。此次研究验证了AR技术在定位成功率上不劣于传统方法,并探索了其在提高手术精准度、缩短手术时间等方面的潜在优势,为肺部微创手术带来革命性创新。成兴华教授强调了原始性创新必须根植于临床实际需求,指出真正的创新是医工团队协作解决临床痛点的过程,而非简单模仿现有技术。
主持嘉宾:上海市胸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储天晴教授
上海市胸科医院刘智超医生分享了由李志刚教授领衔的ctDNA指导食管癌新辅助治疗后的适应性治疗策略探索。目前局晚可切除食管癌标准治疗为新辅助+手术,但存在哪些患者需术后辅助治疗、低风险非病理完全缓解(non-pCR)患者能否“豁免”辅助治疗等问题。传统病理分类(pCR/non-pCR)不够准确,而MRD(基于ctDNA的微小残留病灶检测) 展现出潜力,其可预测复发风险,在non-pCR患者中,MRD (+) 可能从辅助免疫治疗获益,MRD (-) 或可避免过度治疗;在pCR患者中,MRD (+) 是复发的预后指标,但仍需更多研究验证。未来需要开展MRD指导下的干预性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
接着,上海市胸科医院陈瑭冰教授分享了由叶波教授领衔的外科医生进行的神经阻滞在微创肺切除手术中的作用:一项非劣效性随机试验。该研究旨在评估这种操作在术后疼痛管理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纳入195名患者,分为 PVB-VATS(切口后在T4、T5、T6、T7每节段注射5mL 0.375%罗哌卡因)、INB-VATS(切口后在第4、5、6、7肋的肋间间隙每节段注射5mL0.375%罗哌卡因)、PVB-US(术前超声引导下,患者翻身后在T4、T5、T6、T7每节段注射5mL 0.375% 罗哌卡因)三组。结果显示,48小时内阿片类药物使用量(PVB-VATS组76.9mg、INB-VATS组78.1mg、PVB-US组78.8mg)、疼痛评分、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等无显著差异,但PVB-US组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最长(6.46分钟),研究结果提示外科医生在胸腔镜引导下实施的神经阻滞镇痛效果与麻醉医生实施的相当,在麻醉医生资源有限时是可行替代方案。未来期待更多研究进一步验证。
李志刚教授在点评中强调了ERAS快速康复体系中疼痛管理对胸外科手术的关键作用,指出精细化的镇痛能有效避免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尤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高风险患者具有决定性影响。通过对比利时肺减容手术镇痛案例的观察,验证了理想镇痛可使患者达到更优状态,同时呼吁破除镇痛药物成瘾的认知误区,倡导科学合理的术后疼痛管理以促进患者康复。
“知行”交融巅峰对话,成果转化赫赫有声
在储天晴教授的引领下,四位业内大咖共同围绕本次分享的七项最新研究展开深度对话。胡洁教授、孙红梅教授、姚煜教授、于雁教授等学术大咖的积极参与,为会议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了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交流。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煜教授高度评价了HORIZON-Lung研究中针对HER2 ADC药物的突破性表现,为HER2突变肺癌患者提供了新选择。她详细分析了SHR-A1811在结构创新上的技术亮点,并分享了临床应用中肿瘤显著缩小的成功案例,同时肯定了SYS-6010在后线治疗中37.5%的有效率。此外,姚教授强调了STAS作为复发预测因子和ctDNA在食管癌监测中的临床价值,认为这些研究代表了中国创新药研发的重要进展。
佳木斯市肿瘤医院孙红梅教授分享了她参与针对EGFR突变ADC药物SYS-6010临床研究的实践经验,指出该药物在TKI耐药后多线治疗患者中展现出突破性疗效。她特别提到,即便在肿瘤负荷较大的四线以上治疗患者中,该药物仍表现出显著疗效和良好耐受性,且对TKI突变型、野生型及非经典突变患者均有显著效果。孙教授期待扩大样本量后获得更充分数据,认为该药物将为EGFR突变肺癌患者提供重要的后线治疗选择。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洁教授分享了她参与国内原研药物临床研究的多项体会,指出近年来中国临床试验在设计创新性和执行质量上取得显著进步。她特别肯定了以陆舜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团队在临床方案设计中的深度参与,使研究能切实解决临床痛点,同时强调了申办方与研究者等的高效协作对保障研究质量的关键作用。最后,胡教授期待未来在靶点原创性上实现更大突破,展现中国创新药研发的全球竞争力。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于雁教授高度评价了中国肺癌研究在国际舞台的突出贡献,指出国内研究不仅在患者数量上占优,更在靶点发现和研究质量上展现出独特优势。她特别提到参与陆舜教授团队的研究项目时,见证了国内创新药团队的快速发展,并通过真实案例说明临床研究为患者提供了宝贵的治疗机会。
大会总结
随着各项议程的圆满结束,第二期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与不舍中缓缓落下帷幕。但这场学术盛宴所激发的灵感与热情,却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肺癌研究领域的未来之路。当临床需求与科技创新在这一平台上碰撞出璀璨火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项突破性成果,更是中国学者为改写全球肺癌诊疗范式所贡献的智慧与担当。期待未来中国学者继续以创新为笔、以临床为墨,在全球肺癌诊疗的蓝图上书写更多突破性篇章,为人类战胜癌症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Zi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