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金陵论道,共绘未来 | 第一届金陵惰性淋巴瘤继续教育学习班成功召开,开启惰淋诊疗新蓝图

08月13日
来源:肿瘤资讯

金秋八月,群贤毕至。2025年8月8日-10日,由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大地医疗慈善基金会主办的第一届金陵惰性淋巴瘤继续教育学习班于南京顺利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淋巴瘤领域的诸多专家学者,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了惰性淋巴瘤的最新诊疗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主会场:高屋建瓴,剖析诊疗进展

8月9日上午的主会场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华渊教授的主持下拉开帷幕,随后沈志祥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纪春岩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建勇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苏宁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范磊教授相继致辞。专家们高度肯定了中国学者在慢淋、套细胞淋巴瘤等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卓越成就,并强调了深入研究中国惰性淋巴瘤患者独特临床特征的重要性。随着靶向治疗和细胞免疫治疗的突破,惰性淋巴瘤的诊疗正迈入精准化、个体化的新时代。未来需通过多中心协作与学术交流,建立如“黄埔军校”般的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完善诊疗共识与指南,携手为提升我国惰性淋巴瘤的诊疗水平与国际影响力而努力。

惰性淋巴瘤的病理诊断要点

主持: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纪春岩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许贞书教授

讲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小秋教授

李小秋教授强调需综合形态、免疫表型与分子特征,以精准鉴别形态重叠的亚型及“灰区”淋巴瘤。其次,要进行危险度分层,通过组织学、分子等指标指导临床。最后,需警惕向侵袭性淋巴瘤的转化,重点关注MYC等高危基因异常,以准确判断疾病进展。

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治进展

主持: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建勇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刘丽宏教授

讲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志铭教授

李志铭教授指出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正迈向高效低毒时代。他重点解读了多项前沿研究,如在复发/难治性领域,ORIENT-21研究结果显示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作为二线方案,可提高患者缓解率。对于多线治疗失败后的患者,LuminICE-203研究展现出良好的治疗疗效。

滤泡细胞淋巴瘤诊治进展

主持: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罗军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周香香教授

讲者: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兵教授

徐兵教授指出,早期进展(POD24)及转化患者预后差是当前主要的治疗难点。基于中国人群的FLIPI-C模型有助于早期识别POD24。治疗方面,初治FL正迈向“无化疗”时代;复发/难治FL领域,双特异性抗体及CAR-T细胞等新疗法层出不穷,为长期生存带来希望。

慢性B淋巴增殖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主持: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周芙玲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崔国惠教授

讲者:江苏省人民医院徐卫教授

徐卫教授对CLL、MBL、SLL的鉴别诊断以及套细胞淋巴瘤、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等核心诊断要点进行了系统梳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清晰的诊断路径。

转化淋巴瘤诊治进展

主持: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方美云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李文瑜教授

讲者:河南省肿瘤医院姚志华教授

姚志华教授对转化淋巴瘤(tFL)的定义、转化机制、风险因素以及预后、治疗进行了全面分享。姚指出,tFL通常预后不佳,预测tFL风险以及优化治疗模式降低转化风险是当前以及未来的研究热点。生物样本库建设以及相关性研究将有助于识别治疗反应和耐药生物标志物。CAR-T、双特异性抗体等新药研究为精准治疗提供了更多依据。

边缘区淋巴瘤诊疗进展

主持:泉州市第一医院朱雄鹏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晓波教授

讲者: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施文瑜教授

施教授指出,MZL治疗领域仍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如针对性选择有限、免疫化疗毒副作用大、年老体弱患者治疗选择有限。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以靶向治疗为主的无化疗方案、双抗、细胞治疗成为MZL新趋势。此外,她还就团队开展的胸腺、腮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临床特征与生存结局多中心研究进行了分享。

8月9日下午的主会场,纪春岩教授率先致辞,高度肯定了大会的高规格与高质量。徐兵教授接着指出,这是国内首次聚焦惰性淋巴瘤的专题盛会,意义重大。最后,徐卫教授代表东道主欢迎与会者,并鼓励大家沉浸式交流、碰撞思维火花,共同探索前沿进展。

从EHA/ICML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治疗进展

主持:徐卫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炳宗教授

讲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许彭鹏教授

许教授指出,BTK抑制剂是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一线治疗重要选择,而基于BTK抑制剂的有限疗程联合方案为患者带来深度缓解,并克服不良预后。对于经BTK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以BTK降解剂和BCL2抑制剂为代表的新药在临床研究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为复发难治患者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

套细胞淋巴瘤初始治疗进展

主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施文瑜教授、南京鼓楼医院吴光启教授

讲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俞文娟教授

俞教授指出,高危MCL患者需给予更多关注。一线治疗方面,对于年轻患者主要探索“去移植化”的可能;老年及高危患者,以BTK抑制剂为核心的无化疗方案是重要探索方向。俞教授团队开展的奥妥珠单抗联合泽布替尼(GZ)方案治疗老年MCL已展现出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未来值得期待。

皮肤T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与华山临床实践分享

主持:盐城市一院程月新教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庄万传教授

讲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倩教授

王倩教授指出,MF/SS治疗需根据疾病分期、状态、肿瘤负荷部位和生物学特征指定整体治疗策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手段,传统化疗疗效不佳,新型靶向及免疫疗法以及联合/序贯方案的优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子靶向药物耐药机制及策略

主持: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华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张学忠教授

讲者:朱华渊教授

朱教授指出,BTK C481是共价BTK抑制剂的主要耐药突变点,针对共价BTK抑制剂继发性耐药机制,非共价BTK抑制剂、BTK降解剂、双靶点抑制剂、BCL2抑制剂是主要应对策略。对于BCL2抑制剂耐药的患者,共价BTK抑制剂、MCL1直接拮抗剂、新型BCL2抑制剂联合治疗是应对策略。对于双重难治患者,以CAR-T和双特异性抗体为代表的细胞疗法是目前最有希望的解决方案。

免疫球蛋白基因使用特征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研究进展

主持:山东省肿瘤医院邢立杰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汤唯艳教授

讲者:江苏省人民医院夏奕教授

夏教授指出,BCR-IG分子特征在B-NHL的鉴别诊断与预后分层中发挥关键作用,而抗原驱动B细胞恶性转化的机制仍待单细胞测序等前沿技术深入探究。基于IG重排的MRD检测以高灵敏度可能弥补PET-CT的不足,通过追踪克隆演变,为B-NHL治疗策略制定与动态调整提供重要依据预。

如何做好惰性淋巴瘤专病队列体系建设

主持: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卢绪章教授、江苏省中医院倪海雯教授

讲者:南京医科大学戴俊程教授

戴教授指出,专病队列是实现惰性淋巴瘤精准诊疗的关键,能同时推动科研创新和临床实践升级。其建设核心在于硬件条件的准备、队列设计的实施、质控体系建设。最终目标是建成集临床、多组学和随访于一体的多模态数据库,为精准诊疗提供高质量的循证依据。

2025 EHA/ASCO/ICML CAR-T细胞治疗LBCL进展(FL/MCL)

主持: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施小凤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师锦宁教授

讲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明智教授

张明智教授强调,CAR-T疗法在惰性淋巴瘤中展现了卓越疗效。在滤泡淋巴瘤中,Liso-cel展现出良好的缓解率。在套细胞淋巴瘤中,Brexu-cel治疗ORR达88%,且70岁以上老年MCL患者亦可获得较好的CR率和生存率。

8月10日上午,主会场学术氛围热烈依旧。在范磊教授的精彩致辞后,当日的专题报告正式拉开帷幕。

2025EHA&iCML滤泡淋巴瘤治疗进展

主持: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冯茹教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顾伟英教授

讲者: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

张会来教授提出FL治疗“功能性治愈”目标需突破传统 “化疗依赖”,依托精准分层、多模态联合、动态监测 三大支柱,覆盖初治与复发难治 / 转化 FL 全病程。初始治疗中,局部治疗+免疫靶向+MRD监测,可最大化实现缓解深度。对于复发难治患者,双特异性抗体及CAR-T细胞疗法等新选择均取得显著疗效。以ctDNA MRD为核心,动态监测疾病残留,有助于指导治疗 “升阶” 或 “降阶”,精准识别 “功能性治愈” 人群。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线治疗进展

主持:安徽省肿瘤医院丁凯阳教授、南通市肿瘤医院徐小红教授

讲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杨申淼教授

杨教授指出,BTKi单药长程治疗适合所有人群,对于TP53突变的患者,长程BTKi可带来长期生存。对于uIGHV患者,以BTKi联合BCL2i为核心的有限期方案是当前热点,旨在实现深度MRD缓解,并探索MRD指导的个体化停药策略。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进展

主持: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何合胜教授、南京鼓楼医院许景艳教授

讲者:范磊教授

范磊教授指出,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NK-LGLL)是较为少见的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病程多呈惰性发展。由于首发表现多为血细胞减少,因此较易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混淆。其诊断依赖于MICM综合诊断。LGLL的一线治疗多以口服免疫抑制剂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后线治疗有待进一步探索。

毛细胞白血病诊疗进展

主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于亮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缪扣荣教授

讲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叶静静教授

毛细胞白血病(HCL)是一种少见的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RAF V600E突变是其标志性分子遗传学异常,疾病进展缓慢,目前尚无统一的危险度分层体系。克拉屈滨±利妥昔单抗是主要一线治疗方案。对于不耐受或特殊亚型患者,维莫非尼联合抗CD20单抗是重要的无化疗选择。对于复发难治患者,BRAF/MEK抑制剂、BTKi、BCL2i、CAR-T等治疗显示出良好疗效。

放疗在惰性淋巴瘤中的进展

主持: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盛立霞教授、泰州市人民医院朱剑锋教授

讲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杨勇教授

杨教授指出,临床和预后特征以及是否放疗是早期惰性淋巴瘤最需关注的两大问题。对于早期MALT和FL,放疗是重要选择手段,可带来显著的长期生存获益。低剂量ISRT具有局部控制率高、长期毒副作用低的优势,是重要的探索方向。

PET/CT显像在惰性淋巴瘤中的应用

主持: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艳丽教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孙春锋教授

讲者:江苏省人民医院丁重阳教授 

丁教授结合实际病例,讲解了PET-CT在FL、CLL、边缘区淋巴瘤、淋巴浆细胞淋巴瘤中的价值。指出,在滤泡淋巴瘤中,PET-CT评估预后意义重大,但预测转化的价值尚有争议。对于骨髓浸润,PET/CT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低。

分会场:多维探索,聚焦临床实践

本次大会还设立了多个特色分会场,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术需求。8日下午举行的“惰性淋巴瘤诊断专场”深入探讨了二代测序、流式细胞术、染色体核型分析及AI在形态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9日下午,“惰淋临床研究及转化研究荟萃展示”分会场为来自全国多地的医院提供了分享其临床研究经验和专科发展之路的平台,并举行了关于初治MZL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启动会。10日上午的“基层惰淋MDT病例大会诊”分会场气氛热烈,来自宜兴、宁波、张家港等地的基层医院分享了多个疑难复杂病例,由MDT专家团队现场进行点评和讨论,为基层医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金陵论道,共绘未来  第一届金陵惰性淋巴瘤继续教育学习班成功召开,开启惰淋诊疗新蓝图4927.png

总结

此次金陵惰性淋巴瘤继续教育学习班内容充实、议程紧凑,为推动我国惰性淋巴瘤的规范化诊疗、加强多中心协作及促进临床与转化研究的融合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ELV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B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