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预测惰性骨髓瘤进展的强力新指标?PET/MRI研究揭示2年PFS差异近30%!

08月10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惰性多发性骨髓瘤(SMM)的风险分层与治疗时机选择面临挑战。一项发布在Leukemia杂志的前瞻性研究评估了同步全身多参数PET/MRI在SMM中的诊断与预后价值,结果显示MRI在检出局灶性病变和弥漫性骨髓浸润方面均优于PET。更重要的是,基线MRI所见的弥漫性骨髓浸润,是预测患者向症状性多发性骨髓瘤(MM)进展的关键独立危险因素(HR=6.12),有望成为指导临床决策的新型高危生物标志物。

截屏2025-08-10 11.40.46.png

同步PET/MRI如何“一站式”评估惰性骨髓瘤?

惰性骨髓瘤风险分层的临床困境与影像学价值

惰性多发性骨髓瘤(SMM)是介于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MGUS)与症状性多发性骨髓瘤(MM)之间的浆细胞异常增殖性疾病。SMM患者虽无终末器官损伤(CRAB标准),但其向症状性MM转化的风险远高于MGUS,年转化率约为10%。因此,精准识别具有高进展风险的SMM患者,对于预防骨折、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已将影像学标准纳入MM诊断,即全身MRI(WB-MRI)发现≥2个大于5mm的局灶性骨髓病变(FLs)即可定义为活动性MM。然而,临床中常见的MRI弥漫性骨髓浸润(BMI)模式,目前尚未被采纳为启动治疗的标志。同步全身PET/MRI作为一种“一站式”混合成像技术,能同时提供PET的代谢信息和MRI的高分辨率解剖及功能信息,理论上能更全面地评估肿瘤负荷与生物学行为。鉴于该技术在SMM中的应用价值尚缺乏大规模数据支持,本研究旨在前瞻性地评估全身多参数PET/MRI在SMM评估中的诊断效能与预后预测价值。

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共纳入116名符合SMM诊断标准(血清M蛋白>30g/L和/或骨髓浆细胞比例>10%,且无CRAB或非影像学SLIM标准)的患者。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了同步全身多参数2-[18F]FDG-PET/MRI扫描。扫描方案遵循国际指南,包含PET代谢成像、MRI多序列解剖成像(T1-DIXON、T1WI、T2-STIR)、弥散加权成像(DWI)以及覆盖胸腰椎的动态对比增强(DCE-MRI)序列。由经验丰富的核医学医师和放射科医师联合判读,评估局灶性病变(FL)、弥漫性骨髓浸润(BMI)及髓外病变(EMD)。

研究的主要诊断终点是评估PET/MRI对FL、BMI及EMD的检出率。主要预后终点是对于影像学检查后仍为“真性SMM”(即未达到治疗标准)的患者,随访其无进展生存期(PFS),定义为进展至需要治疗的症状性MM的时间。

研究核心发现诊断效能分析:MRI在病变检出方面显示出更高敏感性

在116名患者中,PET/MRI影像学检查直接促使18名(15.5%)患者因达到治疗标准而改变了临床分期。在病变检出方面,MRI的诊断效能更为突出。

对于局灶性病变(FL),MRI检出率为20%(23/116),而PET仅为9%(11/1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值得注意的是,所有PET阳性的FL均能在MRI上显示。对于弥漫性骨髓浸润(BMI),MRI的检出能力同样表现更佳,其检出率高达53%(62/116),而PET仅为20%(23/116),差异高度显著(p<10⁻³)。

预后价值评估:MRI弥漫性骨髓浸润是预测疾病进展的关键独立因素

在排除18名需立即治疗的患者后,余下98名“真性SMM”患者进入预后分析。中位随访21个月,期间有21名患者发生疾病进展。单变量分析显示,基线MRI上存在BMI是PFS的最强不良预后因素(HR = 6.12; p=0.004)。存在BMI的患者组2年PFS率为64%,而无BMI的患者组则高达93%,两者差异接近30%。在纳入了骨髓浆细胞比例和DCE-MRI参数的多变量分析中,MRI所见的BMI仍然是独立的、最强的不良预后预测因子(HR = 4.16; p=0.03)。此外,反映骨髓微循环灌注的DCE-MRI参数(PEI和MITR值升高)也是PFS的有力不良预后因素(p<0.001)。

这项研究的结果为将MRI弥漫性骨髓浸润模式视为一个潜在的新型高危生物标志物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尽管目前IMWG指南未将其纳入治疗指征,但本研究数据显示,携带这一特征的患者疾病进展风险显著增高。这提示临床医生在面对SMM患者时,即使没有明确的局灶性病变,也应高度关注MRI上的弥漫性改变。未来评估SMM治疗干预的临床试验,应考虑将基线WB-DWI-MRI作为强制检查项目,以避免将隐匿的、符合SLIM-CRAB标准的MM患者误纳入SMM队列。

编者按:影像学进展引领SMM个体化管理新方向

长期以来,影像学在MM中的应用焦点多集中于“计数”——计算骨质破坏或局灶性病变的数量。本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强调了“模式”的重要性,证实了弥漫性骨髓浸润这一影像学“模式”所具有的显著预后价值。这提示对骨髓的评估需要更加全面,不能仅满足于发现孤立的病灶,而应关注整个骨髓的受累状态,从而为临床决策提供更深层次的依据。

同步PET/MRI技术的“一站式”优势在此项研究中得以体现。其在一次检查中,整合了骨骼解剖结构、浆细胞浸润模式、细胞代谢活性(PET)、细胞密度(DWI)乃至微血管环境(DCE-MRI)等多维度信息。这种全景式的评估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便利,更重要的是,它描绘了一幅关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全息图”,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疾病的异质性。

本研究的结果无疑会引发关于修订SMM风险分层标准的讨论。未来,如何标准化“弥漫性骨髓浸润”的定义和定量评估将是关键。该研究中使用的T1-DIXON脂肪分数定量等方法,预示了未来影像评估将走向更客观、可重复的道路。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当面对一位SMM患者的MRI报告时,除了寻找符合当前治疗标准的局灶病变外,更应对弥漫性信号异常给予充分重视,并结合DCE-MRI等功能成像结果,综合判断其进展风险,从而制定出更具个体化的随访与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Jamet, B., Touzeau, C., Necib, H. et al. Simultaneous whole-body multi-parametric 2-[18F]FDG-PET/MRI in smoldering multiple myeloma assessment: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impact. Leukemia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375-025-02717-0

责任编辑:Ashelin
排版编辑:Ashelin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8月11日
白文秀
平遥兴康医院 | 中医科
感谢分享
08月10日
苗军程
金乡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预测惰性骨髓瘤进展的强力新指标?PET/MRI研究揭示2年PFS差异近30%!
08月10日
马坊
漳州市医院 | 大肠外科
MRI在检出局灶性病变和弥漫性骨髓浸润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