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小细胞肺癌(SCLC)指南再次迎来重要更新,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诊疗实践向着更精准、更高效、更个体化的方向坚实迈进。新版指南全面整合了近年来全球及本土的重磅研究成果,在系统性治疗、放射治疗、病理诊断与分子分型三大维度上均实现了突破性升级。从局限期SCLC首次迎来免疫巩固治疗,到广泛期一线治疗进入“免疫+”四药联合新纪元;从放疗技术与免疫治疗的深度融合,到病理诊断迈入“中-高级别”四级分级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分子分型时代。这些更新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循证依据和治疗武器,也为广大SCLC患者带来了新的生存希望。【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洁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朱慧教授以及广东省人民医院涂海燕教授,深度解读新版指南在各自领域的关键更新与背后的核心证据。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博士、主任医师
美国胸科医师学院 FCCP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胸部肿瘤精准治疗分会 副主委
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免疫治疗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整合防筛专委会 常委
中国女医师协会肿瘤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免疫治疗专委会、老年肿瘤防治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女医师协会肺癌专委会副主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呼吸病学专委会副主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呼吸内镜专委会、肺癌专委会、脑转移瘤专委会常务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副组长
主任医师硕/博士研究生导师
齐鲁卫生与健康领军人才
山东省肿瘤医院肺癌MDT专家组成员
中国抗癌协会放疗专业委员会委员、肺癌学组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 常务理事
山东省抗癌协会小细胞肺癌分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放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8项
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第一位、第二位)
主要从事肺癌放疗及损伤的临床及转化研究
肺癌领域发表SCI文章50余篇,总IF 320分
肺内三科主任、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美国纪念斯隆凯瑟琳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肺部肿瘤管理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肿瘤重症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会真实世界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州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擅长领域: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为主的肺癌精准治疗,新药临床试验,HER2阳性肺癌。
科研论文:包括以第一或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在Nature Medicine, Annals of Oncology,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Molecular Oncology, Lung cancer, 单篇最高影响因子82.9分。
系统治疗:免疫联合模式拓展,二线治疗迎新突破
胡洁教授:2025版CSCO指南全面囊括了SCLC药物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不仅纳入了国内已获批的全部药物,还通过注释形式,更新了多个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前沿研究。
1. 局限期(LS-SCLC):首次证实免疫巩固治疗价值
在局限期SCLC治疗中,新版指南迎来了里程碑式的突破。基于ADRIATIC研究结果,首次推荐在同步放化疗后使用PD-L1抑制剂度进行巩固治疗(II级推荐,IA类证据)。该研究证实,此方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总生存期,是SCLC局限期治疗模式的一次革新。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该适应症已于2025年6月在国内获批,但由于指南数据截止日期为3月1日,故在新版指南中暂列为II级推荐。
2. 广泛期(ES-SCLC):一线治疗方案更多元,二线治疗破局
对于广泛期SCLC,新版指南在一线治疗和二线治疗中均有重要更新:
一线治疗新增双重选择:首先,新增了两款国内已获批的PD-1抑制剂联合化疗的方案,为初始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其次,更引人注目的是,基于一项中国研究,指南首次纳入了“PD-1抑制剂 + 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 + 化疗”的四药联合模式。该模式与免疫联合化疗相比,在总生存期上显示出获益趋势,并首次在国际上确立了抗血管生成治疗在SCLC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线治疗打破数十年困境:一款新型化疗药物的获批和推荐,成功打破了SCLC二线单药化疗数十年来的治疗窘境。该药物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武器,且在安全性上表现可控。需要指出的是,该推荐主要基于一项入组了20余例中国患者的桥接研究,其在中国人群中的远期疗效与安全性数据仍有待上市后研究的进一步积累和验证。
3. 前沿探索:维持治疗与后线ADC药物未来可期
此外,指南在注释部分也反映了诸多前沿探索。在维持治疗阶段,新型细胞毒药物或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方案,均显示出改善患者无进展生存的潜力。在后线治疗中,以B7-H3 ADC、DLL3 ADC以及DLL3/CD3双特异性抗体为代表的新型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展现了光明前景。这些由中国学者主导的研究和国产创新药物的研发,彰显了我国在推动SCLC治疗进步中的重要贡献。
精准放疗:从辅助治疗到免疫联合,多维度全面升级
朱慧教授:在2025版CSCO SCLC指南中,放疗领域迎来多维度的显著升级。
1. 局限期术后辅助放疗指征明确化:对于R1/R2切除的患者,术后放疗必不可少。对于R0切除但术后病理N2阳性的患者,辅助放疗可显著提升OS,被正式列为推荐方案。
2. 高剂量同步加量方案获推荐:一项中国III期研究(NCT03214003)证实,“高剂量同步加量超分割”方案(PTV 45Gy/30f, GTV-T 54Gy/30f, BID)相比标准剂量能显著延长OS和PFS,已被纳入指南作为可选策略。
3. 预防性脑照射(PCI)适应证细化:指南在强调PCI对CR/PR患者获益的同时,新增了明确禁忌症,即年龄>65岁、PS>2或已有神经认知功能受损的患者不建议行PCI。对于未行PCI者,则需密切影像学随访。
4. 广泛期胸部放疗迈入“免疫同步”时代:在一线“阿得贝利单抗+EP”方案治疗后,序贯胸部放疗并同期维持阿得贝利单抗治疗的模式,取得了高达21.4个月的OS,且毒性可控,该疗法已被正式写入指南注释。
5. 放疗并发症管理全面升级:新增吡非尼酮用于改善放射性肺损伤,并依据最新专家共识细化了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处理原则。同时,针对放射性口咽黏膜炎,新增了阶梯镇痛方案,旨在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5版CSCO SCLC指南在放疗领域实现术后辅助指征更精准、剂量分割更个体化、PCI选择更细化、广泛期放疗与免疫深度融合以及并发症处理循证化等多方面的升级,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丰富的循证依据和操作路径,有助于进一步提升SCLC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病理诊断:分级体系精细化,分子分型启新篇
涂海燕教授:在病理诊断及分子分型方面,2025版CSCO SCLC指南带来以下两项关键更新。
1. 肺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级体系拓展 新版指南在原有“低、中、高”三级分级体系中,创新性地引入了“中-高级别”,形成了更全面的四级分级架构。同时,在分化良好的类癌中新增一个亚型,使其总数达到三种。这种更为精细的分级,能够更精准地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异质性,为临床预后评估和治疗决策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2. 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分子分型细化 本次更新最具开创性的变化之一,是首次依据基因组学特征,将LCNEC进一步划分为三种明确的分子亚型:SCLC样、NSCLC样和类癌样。这一划分打破了传统依赖形态学诊断的局限,从基因层面揭示了LCNEC的内在异质性。这不仅为后续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关键的分型基础,更有望推动针对不同分子亚型的个性化治疗策略(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研发,为SCLC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2025版CSCO SCLC指南在病理诊断与分子分型领域的更新,标志着我国肺癌诊疗体系的进一步精细化与国际化。肺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级体系的拓展,提升对肿瘤异质性的识别能力,为个性化预后评估奠定基础;而LCNEC分子亚型的划分,则打破传统形态学诊断的局限,为精准治疗开辟新方向。这些更新不仅优化诊断流程,更为后续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维度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有望显著改善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获益与生活质量。
小 结
综上所述,2025版CSCO小细胞肺癌指南的更新是全方位、多维度的,深刻体现了从诊断到治疗的全流程优化理念。无论是内科治疗中免疫联合策略的深化与拓展,放疗领域与系统治疗的无缝衔接,还是病理诊断向分子分型的精准迈进,都共同指向了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的新时代。这些由众多中国学者智慧与汗水凝结而成的循证依据,不仅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清晰的指引,更点燃了攻克SCLC这一顽固癌种的希望之火。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