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CACA策问(Ⅳ)|樊代明院士:机制与疗效、RCT与真实世界-整合医学的底层逻辑与实践路径

08月05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7月19日,在美丽的羊城广州,一场聚焦“机制与疗效、RCT与真实世界”的深度访谈拉开帷幕。《策问》栏目有幸邀请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梁垚教授对话整合医学领域的开拓者——樊代明院士,为我们拆解医学研究的底层逻辑,探寻从实验室到临床转化的实践路径。樊院士以其高屋建瓴的视野和深入浅出的阐述,为我们描绘了整合医学如何打破传统局限,引领医学走向更贴近生命与疾病真实状态的未来。

img_v3_02og_d992c114-689e-4b92-85b7-bbd73ee5893g.jpg

整合医学:从“杀肿瘤”到“保自身”的理念革新

传统的肿瘤治疗,特别是针对中晚期肿瘤,往往过度强调“杀灭”癌细胞。樊代明院士指出,尽管医学界为此奋斗多年,但中晚期肿瘤的五年生存率仍不足20%,且治疗过程中常伴随严重的副作用,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因并发症而非肿瘤本身失去生命。

樊院士强调,整合医学的核心主张之一是“贴近真实的生命与疾病”。他提出,医学研究的立足点应从单一的“杀肿瘤”转变为“保自身”,即在治疗肿瘤的同时,更要关注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追求“活得长、活得好”的双重目标。他引入了“预康复”的概念,倡导在肿瘤治疗之前就对可能出现的恶心呕吐、疲乏、白细胞下降等并发症进行预防和干预,从而避免治疗对患者身体造成沉重打击,提高五年生存率。

这一理念与国际上提出的“以病人为中心”(patient-centric cancer care)的肿瘤治疗模式高度契合。樊院士指出,中国整合医学的开发者们,正致力于倡导这种学术概念的根本转变,即从过去将肿瘤视为敌人,转变为以保证病人活得长、活得好为目的来治疗肿瘤。欧洲《Cancer World》和美国《OncoDaily》等国际权威媒体也高度评价中国整合肿瘤学指南(CACA指南),认为其反映了中国在肿瘤学领域的“自信”,并正在“改变世界医学发展的理念和走向”。

“双循证”:科学探寻与医学需求的融合

在谈及医学研究方法时,樊院士提出了“循证实践”的独特见解。他区分了传统的“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循环的循)和整合医学倡导的“询问医学”(evidence-informed medicine,询问的询)。他指出,医学证据包罗万象,且随时有变,不同个体对同一证据的反应也可能不同。因此,在遵循现有证据的同时,更要“问着走路”,即带着疑问去探索,去适应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

“前者是科学方法探索问题,后者是用医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樊院士强调,整合医学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实践,即用医学的方式来检验、规范和选取科学证据,最终为人的整体健康服务,达到最佳结果。

岭南精神:推动医学从科学走向整合

樊院士在访谈中特别赞扬了岭南地区所蕴含的“创造精神、吃苦耐劳、勇于创新、建设家园、发展社会”的特质。他认为,这种不安于现状、不躺平的精神,正是医学从科学走向整合所亟需的。

他以中国在肿瘤学领域的成就为例,指出马骏院士团队在鼻咽癌治疗方面,通过CACA指南使五年生存率达到85%,远超国外60%的水平;黄晓军院士团队在白血病治疗中,其半相合移植技术被全世界50%以上采用。这些案例表明,中国学者不仅能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更能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规范化治疗,真正造福人民。樊院士强调,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医学需求,推动医学进步。

整合思维:打破单一逻辑,拥抱多元智慧

樊院士深入剖析了现代科学研究的局限性,即过度“降维”,导致只看到单一分子,而忽视了“分子之间的关系和反应”所产生的更高层次的功能。他指出,医学的最高层次是整合医学,它关注的是人整体的“舒服不舒服”,这涉及到远超单一分子的复杂性。

他提出了“思考、思路、思维、思想”的递进关系,强调要解决复杂问题,必须具备整合医学的多元思维。他特别提到了整合医学的“十大思维”,包括反向思维、动态思维、整体思维、因果思维、辩证思维等,以打破科学研究中“任何事情只有一个答案”的局限性。樊院士以“反向思维”为例,生动地阐释了如何通过逆向思考,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原地打转。他强调,科学的规范化可能局限了思维,而医学的答案是多元的,因此需要加强思维锻炼,才能真正理解机制与疗效之间的复杂关系。

人文关怀:真善美与医者仁心

樊院士对“人文关怀”给出了深刻的解读。他认为,人文关怀并非仅仅是具体的帮助行为,而是医生站在更高的高度,能够“看准这个人,看准这个病,而且是有的放矢”。他提出了医学人文的“真善美”境界:

  • 真:科学求真,就事论事,但不能迷信所见,因为具体事物并非总是本质;

  • 善:善于总结经验、分析现状、提出治疗方案,如“上善若水”,医生应像水、气、光一样无孔不入,无处不到,以适应患者的各种情况;

  • 美:疗效之美,即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如果手术成功但病人逝去,则未能达到“美”的境界。

他指出,“真善美”的境界分别对应科学、哲学和神学,是医生修炼的最高极致。樊院士强调,一个懂“文”的人不可能当不好医生,因为医学与人工作,必须要有温度。他批判了医学被技术和资本绑架后,失去温度和人性的现象。他进一步指出,过度专科化导致“八个医生看一种病”,甚至“把一种病看成八种病”,传统的MDT也可能流于形式。整合医学倡导的是全国顶尖专家团队为单个病人提供若干治疗方案,才是真正以病人为中心的协作模式。

未来展望:真实世界研究与整体整合医学

展望未来,樊院士认为科学研究仍需继续,但必须在整合医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他批判了现有还原论、碎片化的科学研究模式,认为其所得结论难以完整地服务于活生生的人。他强调,真实世界研究的重要性将超越随机对照试验(RCT)。RCT虽然严谨,但其样本选择和疗效计算方式可能导致结果的局限性,无法完全反映药物在真实世界中的普适性疗效。

樊院士总结道,整合医学的本质是:将数据和证据去伪存真,还原为医学事实,将认识和共识形成经验,将技术和艺术整合成医术,并在事实、经验、医术这个层面来回实践,最终得到最好的结果。他强调,医学的最终目标是让病人“活”,而不是仅仅完成某个指标。他以“有理不一定有效,有效不一定有理”的哲学思辨,阐明了机制与疗效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以带状疱疹后遗症疼痛和皮肤瘙痒的案例,生动地说明了“没道理但有效”的医学现象,强调了“信则灵”的强大自控能力。

樊院士的分享,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整合医学的深刻洞察,更启发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邃的智慧,共同推动医疗健康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img_v3_02os_41478506-f797-49cf-bb3b-74af6ef0092g.jpg樊代明院士.jpg

本期特约CACA《策问》栏目主持人
梁垚
胃外科主诊教授、外科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广东省抗癌协会皮肤肿瘤、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胃癌、肉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消化道肿瘤学分会多学科诊疗学组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希思科研究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金等科研项目
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广东省教育厅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
主持广东省本科高校临床教学基地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ASO, EJSO, Laryngoscope, Oral Diseases, Cancer Biology & Medicine 等期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BMC medical education、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中国继续教育杂志》等期刊发表教学论文7篇
中山大学 教师教学竞赛 医科组 一等奖
中山大学 教师教学竞赛 教学创新赛道 一等奖
中山大学 临床教师教学 技能大赛 一等奖
中山大学 研究生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叶任高-李幼姬”临床医学专业优秀中青年教师奖(2021)、杰出贡献奖(2024)
“羊城好医生”、“35 under 35”最具潜力青年肿瘤医生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科普青年精英奖、科普训练营金牌战队
CSCO第四届消化道MDT论坛全国总冠军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Nydi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huqi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