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邹德慧教授:PTCL诊疗进展与个体化治疗实践探索

07月15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备受瞩目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于2025年7月11日~13日在哈尔滨隆重举行。本届大会由CSCO携手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及骨髓瘤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办,将汇聚海内外血液肿瘤领域的顶尖学者,旨在“立足临床,引领创新”。大会将搭建一个高水平、跨学科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以期促进前沿成果的交流与转化,从而推动我国血液肿瘤学科的整体发展。

会议期间,【肿瘤资讯】在现场特别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邹德慧教授,围绕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现行治疗方案的精准化调整方向、新型药物与传统治疗的联合策略以及分子分型指导下个体化治疗的实践路径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解读与分享,详情如下。

邹德慧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淋巴肿瘤诊疗中心移植与细胞治疗病区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康复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髓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CSCO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副组长
《中华血液学杂志》通讯编委
研究方向:淋巴系统肿瘤(包括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的临床和转化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CAR-T细胞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点击视频查看教授精彩分享

PTCL现行治疗方案的精准化调整方向

邹德慧教授:就目前而言,PTCL在研究和治疗领域仍存在较大的突破空间。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PTCL在总体发病率上相对较低,但在中国及东亚地区,由于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高发,其占比超过20%,而在欧美国家则维持在10%~15%左右。尽管发病率不高,但PTCL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特征。从2001版的WHO分型到2022年最新修订的分类体系,其亚型数量已从十余种扩展至三十余种,但仍有部分罕见亚型尚未被纳入现行分类系统,这充分体现了该疾病的生物学复杂性。

在诊断层面,PTCL各亚型在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许多亚型至今仍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标志物,这为准确诊断带来了巨大挑战。治疗方面,除少数亚型外,多数PTCL亚型尚缺乏标准的一线或挽救性治疗方案。近年来,随着靶向药物及信号通路抑制剂的研发,PTCL的治疗格局有所改善。以靶向CD30的抗体偶联药物(ADC)维布妥昔单抗为例,ECHELON-2研究显示,在CHP方案基础上联合该药物可使CD30阳性PTCL患者获益,但亚组分析表明,主要获益人群局限于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患者。值得注意的是,ALCL的特征性标志即为CD30的强表达,而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及非特指型PTCL(PTCL-NOS)患者则未显示出显著获益。

关于CD30表达的临界值问题,后续研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早期研究设定的10%阈值相对较高,而近期临床试验数据提示,即使CD30表达低于10%的PTCL患者也可能从维布妥昔单抗治疗中获益。然而,这一发现仍需通过设计严谨的对照研究加以验证。需要指出的是,CD30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不仅限于直接的细胞毒杀伤效应,还包括旁杀伤效应等其他途径。因此,单纯以CD30表达水平来解释药物疗效显然不够全面。对于CD30低表达患者的获益机制,以及CD30是否可作为理想的疗效预测标志物等问题,仍需开展更深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来阐明。

PTCL治疗的“排兵布阵”新策略

邹德慧教授:目前, PTCL治疗领域虽取得一定进展,但其突破性成果远不及B细胞淋巴瘤或多发性骨髓瘤等其他血液肿瘤。除低危/中-低危ALK阳性的ALCL等患者可通过CHOP-like方案或维布妥昔单抗联合CHP方案获得较满意的一线治疗效果外,多数PTCL患者的一线治疗疗效仍不理想。一旦进展为复发/难治性疾病,既往治疗手段极为有限,患者中位生存期仅约6个月。因此,提升一线疗效以减少复发很重要,同时针对复发/难治患者开发新型作用机制的药物同样迫在眉睫。

近年来,PTCL治疗领域涌现出多类新型药物。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如西达本胺已在国内临床应用十余年,使部分患者获益。此外,JAK1抑制剂戈利昔替尼也已在PTCL治疗中展现出不俗的疗效表现,而EZH1/2抑制剂等新药也即将在国内上市。尽管尚未获批PTCL适应症,PI3Kδ抑制剂如国产林普利塞相较于同类药物展现出更高的疗效及更优的安全性,为复发/难治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然而,这些新药单药治疗的缓解率及完全缓解(CR)率虽有提升,但疗效持续时间仍不理想,无进展生存期(PFS)较短。因此,当前的研究重点应聚焦于新型药物与传统治疗的联合应用,以及不同新型药物之间的组合策略。关键在于探索既能协同增效,又能避免毒性叠加的优化方案,从而在疗效与安全性之间取得平衡。未来需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以明确最佳联合模式,为复发/难治性PTCL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

PTCL新型靶点与创新疗法的未来探索方向

邹德慧教授:在肿瘤诊疗领域,基于分子特征的精准分层诊断与治疗是重要发展方向。目前PTCL的分子特征研究虽取得一定进展,但整体仍处于不完善的阶段。以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AITL)为例,在2015年第四版修订版及2022年第五版WHO分类更新中,其与具有相似免疫表型和分子特征的结节性PTCL等亚型被统一归类为伴有滤泡T辅助细胞(TFH)表型的淋巴结PTCL,这一调整凸显了表观遗传学改变等分子特征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重要价值。

近年来,针对此类亚型的表观遗传学特征开展的治疗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例如,在本次EHA会议上,本团队报告了一项针对该亚型患者(多数处于疾病晚期、肿瘤负荷较大)的研究,旨在评估西达本胺联合阿扎胞苷、米托蒽醌脂质体和泼尼松(CAMP方案)的安全性和疗效。研究共入组13例初治患者,总体最佳客观缓解率为100%,CR率超过80%,较既往方案展现出更优疗效前景,当然仍需更大样本量及长期随访数据验证。此外,对于ALK 阴性的ALCL,通过USP22和TP63标记可将其分为预后不同的三个亚组,其中预后良好亚组的治疗策略可参照ALK阳性亚型,而预后较差亚组仍需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团队基于PTCL的分子学特征,进行了在传统CHOP方案基础上联合不同的通路抑制剂或分子靶向药物的探索,初步结果亦显示出良好疗效与应用前景。然而,总体而言,PTCL各亚型的分子生物学全貌尚未完全明晰,理想的基因分型体系仍未成熟,因此现阶段难以单纯依据分子分型全面指导临床治疗。

基于上述现状,推动分子分型指导下的PTCL个体化治疗需从多维度发力:一方面,对于目前已有较多研究基础的亚型(如ALK阴性ALCL、伴有TFH表型的PTCL等),可依托专业检测机构加强分子诊断与鉴别诊断,完善预后分层体系;另一方面,需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深入解析各亚型的分子特征,建立科学、系统的基因分型模型。唯有通过对疾病分子特征的全面认知与精准把握,才能逐步实现基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精准治疗,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方案。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