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骨转移问题逐渐引起临床界的关注。尽管结直肠癌骨转移的发生率相对较低(10%~15%),一旦发生,往往意味着患者进入晚期,并显著影响患者的生存与生活质量。地舒单抗作为靶向RANKL的骨保护药物,在结直肠癌骨转移的治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特邀浙江省人民医院杨柳教授,围绕精准诊疗和结直肠癌骨转移的管理策略展开讨论,分享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宝贵经验和思考,为肿瘤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浙江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科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
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浙江省卫生创新人才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早诊早治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转化医学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肠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合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生命健康联合体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浙江省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常委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委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病因专业委员会常委
主持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一等奖1项
浙江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精准诊疗与多学科协作并举,提升肿瘤患者生存
杨柳教授:浙江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作为省内最早成立的肿瘤专科之一,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医院的重点学科,并获得了多个国家及省级的荣誉和认证,包括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肿瘤科及浙江省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重要称号。科室在肿瘤治疗领域的整体实力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地位,特别是在精准诊疗和个体化治疗方面,始终秉持着以基因分子分型为基础的精准诊断理念,力求通过规范化应用推动临床治疗的持续发展。
科室一直致力于将精准医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强调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涵盖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方面内容。为了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肿瘤内科还大力推行多学科综合诊治(MDT)模式,科室与外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学科紧密合作,为疑难复杂的肿瘤病例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适合的治疗。
在科研方面,科室团队始终保持学术前沿的同步发展,积极开展抗肿瘤机制及新药研发的临床研究,承担了数十项国际国内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科研成果的不断积累,不仅为标准治疗失败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推动了肿瘤治疗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在胰腺癌精准治疗、骨髓规范化管理和癌痛综合治疗等领域,科室通过探索和应用多项新技术,取得了显著疗效。
随着肿瘤精准诊疗理念的进一步深化,科室正在建设肿瘤精准诊疗的大数据平台,希望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力量提升肿瘤综合诊疗能力,并有效促进临床科研的转化。在推动科室发展的过程中,坚持精准治疗方向、强化多学科协作、勇于临床研究创新以及应用数字化工具,都是科室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人才培养方面,肿瘤内科始终注重科研积累与技术传承。近5年来,科室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3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60余篇SCI论文,其中有十余篇发表于一区TOP期刊。此外,科室还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拥有5项国家发明专利,同时牵头撰写了多项肿瘤领域的专家共识。为了确保科室的可持续发展,科室还积极推动研究生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开设国家和省级继续教育项目,以储备更多的专业人才。
展望未来,肿瘤内科将继续秉承精准、规范、协作和创新的理念,在临床治疗、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推进,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结直肠癌骨转移:早期筛查与多学科管理至关重要
杨柳教授:结直肠癌骨转移是一个日益严峻的临床问题,尽管其发生率相对较低,约为10%~15%,但一旦发生,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差。结直肠癌骨转移的5年生存率低于5%,而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受高蛋白、高脂肪饮食等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2022年,我国新发结直肠癌病例高达51.71万例,尽管骨转移的发生率并不算高,但由于患者基数庞大,实际受骨转移困扰的患者数量依然不容忽视[1,2]。因此,结直肠癌骨转移的有效管理成为肿瘤科医生面临的重要挑战。
骨转移的发生对患者的整体预后和生活质量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骨转移极易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骨相关事件(SRE),如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和高钙血症等,这些并发症不仅严重损害患者的身体功能,也显著缩短了生存期。研究显示,约60%~70%的骨转移患者会出现病理性骨折,需要进行放疗或手术干预,而这些骨相关事件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功能[3]。
从临床表现来看,结直肠癌骨转移常发生于承重骨,尤其是脊柱、骨盆和骶髂关节等中轴骨骼,也可能波及四肢长骨,甚至少数情况下会出现颅骨转移。虽然结直肠癌骨转移较为典型的是溶骨性骨损害,但在临床实践中,混合性或成骨性病变的发生也不可忽视。因此,临床诊断绝不能仅依赖症状表现,定期的影像学筛查对于早期发现骨转移至关重要。
因此,骨转移的有效管理应遵循两大核心原则:一是深刻认识骨转移的严重性,优先进行早期诊断和筛查;二是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进行规范化、常态化的骨转移筛查和随访监测。根据《中国结直肠癌骨转移多学科综合诊疗专家共识2020版》的建议,患者应定期(每3个月)进行体格检查并结合CT、MRI、骨扫描或PET/CT等影像学检查,以期及时发现骨转移迹象[2]。
需要强调的是,一旦确诊结直肠癌骨转移,必须立即启动并贯彻MDT的治疗模式,将骨骼健康的系统性管理整合进治疗全过程。治疗决策应基于多学科的讨论,在确保有效的全身抗肿瘤治疗的前提下,实时采用局部治疗方法,并在整个治疗周期内持续规范使用如地舒单抗等骨保护药物。这一治疗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和推迟骨相关事件的发生,从而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治疗目标。
骨保护药物:地舒单抗在结直肠癌骨转移管理中的独特优势
杨柳教授:在结直肠癌骨转移的综合治疗管理策略中,规范化应用骨保护药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骨保护药物的干预,能够主动抑制异常的骨吸收与破坏,维持骨骼的稳定性,保护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从而在骨转移的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舒单抗作为一种靶向RANKL的骨保护药物,在骨转移的治疗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分子特性为全人源的单克隆抗体,能够高度特异性地结合并调控RANKL,这一过程抑制了破骨细胞的分化、活化和存活,从而精准地抑制了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正是由于这种精准而长效的作用,地舒单抗在当前的骨转移治疗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地舒单抗的优势,尤其体现在它与现代骨转移早诊早治核心策略的高度契合。根据国内外的权威指南,地舒单抗被推荐为标准治疗的一部分,即无论患者是否有临床症状,一旦确诊骨转移,都应立即启动地舒单抗等骨保护药物的治疗。这种早期、无症状干预的理念至关重要,它旨在避免治疗延误导致骨相关事件发生的风险增加。临床数据表明,早期干预不仅能够显著降低SRE的发生率,还能为患者带来最大的临床获益[4]。
同时,早期干预策略的成功实施还依赖于系统的筛查与监测。对晚期结直肠癌的高风险患者进行常规随访和影像学筛查,可以在骨转移发生的早期阶段及时发现病变信号,从而为临床赢得干预的窗口期。这种前瞻性、系统化的筛查监测策略,不仅有助于地舒单抗等骨保护药物的及时应用,还能够确保早期诊断和干预的核心治疗原则得到有效落实。
此外,地舒单抗的用药便利性也为治疗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与传统的静脉注射双膦酸盐相比,地舒单抗采用皮下注射方式,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接受度和长期用药依赖性。通过皮下注射,患者无需住院治疗,治疗过程更加便捷,有利于长期管理和治疗依从性的提高。
综合考虑地舒单抗在精准靶向治疗、临床证据支持以及用药便利性的重要作用,地舒单抗已成为结直肠癌及其他多种实体肿瘤骨转移综合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药物之一。通过早期诊断、及时干预和规范治疗,地舒单抗为患者提供了显著的生存获益,成为骨转移综合管理治疗中的重要武器。
1.Hernandez RK, Wade SW, Reich A, et al. Incidence of bone metastases in patients with solid tumors: analysis of oncology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in the United States. BMC Cancer. 2018;18(1):44. Published 2018 Jan 6.
2.刘正,许宋锋,刘恩瑞,等.中国结直肠癌骨转移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2020版)[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0;9(03):217-221.
3.马晨曦, 关旭, 王锡山. 结直肠癌骨转移的研究现状及治疗 [J/CD] .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20,09 (06): 605-609.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0.06.012.
4.Yang Y, Ma Y, Sheng J, et al.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epidemiologic survey of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management of bone metastatic disease in China. Chin J Cancer. 2016 Apr 25;35:40.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I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