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TAS-102联合方案助力MSS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实现生存获益

07月1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微信图片_20250310181451.jpg

结直肠癌作为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上升。尽管随着治疗手段的改进、新药物的使用,结直肠癌患者的整体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但仍存在许多挑战。曲氟尿苷替匹嘧啶(TAS-102)是一种已经获批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的新型口服化疗药物,在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三例病例,深入探讨了TAS-102联合方案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为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临床参考。

病例一

病例汇报:
张军教授 南京市第一医院

病例点评:
耿一婷教授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徐燕教授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王胤华教授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

张军
南京市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副主任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江苏省消化内镜学会肠镜学组成员
南京市消化学会委员
近年来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
被授予“南京市中青年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
入选南京市卫生青年人才培养工程
近年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
研究方向:消化道肿瘤及炎症性肠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男性,69岁。

主诉:体检时发现肝脏多发占位。

辅助检查:

CEA 13.40ng/ml,CA72-4 32U/ml。

B超提示肝脏多发占位性病变。

上腹部CT检查提示肝脏多发占位及双侧肾上腺结节,均考虑为转移。

胸腹部增强CT检查提示肝内见多发低密度灶,较大者位于S8段,大小约53.3*51.9mm;左侧盆腔部分结肠肠壁增厚,见软组织肿块影,范围约24.0*23.2mm,双侧肾上腺可见多发结节影,较大者直径约14.1mm,周围系膜密度增高,见肿大淋巴结影,短径约11.0mm(图1)。

肠镜检查发现距肛门30cm处有不规则占位,导致管腔狭窄。

2019年6月6日行肝穿刺,病理提示(肝右叶穿刺)腺癌。

基因检测提示KRAS、BRAF、NRAS、HRAS基因均为野生型,微卫星状态为稳定型(MSS)。

图1. 腹部CT检查.png

图1. 腹部CT检查

初步诊断:结肠癌伴多发转移(cTxNxM1,Ⅳ期)。

诊疗经过

  • 一线治疗

患者自2019年6月14日至2020年3月22日予以“西妥昔单抗800mg +伊立替康200mg +亚叶酸钙200mg +氟尿嘧啶 660mg ivp st,3900mg civ 46h”方案化疗13周期。治疗期间,影像学复查显示病情持续缓解,肝脏转移灶显著缩小,从最初的约53mm×52mm缩小至约18mm×15mm。

2020年4月15日至8月12日,患者接受伊立替康联合西妥昔单抗维持治疗5周期。至2020年9月,CT评估显示病情进展(PD)。

  • 二线治疗

患者于2020年9月12日予以瑞戈非尼治疗。

2020年11月23日,复查CT再次评估为PD。

  • 三线治疗

患者于2020年12月,患者开始接受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治疗。

2021年2月2日胸腹部CT示:肝脏多发转移,部分较前稍增大;S6段较大一枚大小约2.5*2.2cm,余较前相仿。

  • 后线治疗

患者于2021年2月9日予以“信迪利单抗200mg d1 + 贝伐珠单抗465mg d1 + 奥沙利铂 200mg d1+卡培他滨 1.5g po bid d1-14”方案行第2周期化疗。

2021年3月,基因检测提示MET基因扩增,患者随即参加临床试验,口服TQ-B3101胶囊,但治疗近两个月后,病情仍出现进展。

患者自2021年5月17日起,患者开始接受TAS-102+呋喹替尼治疗方案。

治疗期间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提示肝脏病灶持续缩小,从约2.8cm*3.5cm缩小至约2.3cm×2.2cm,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病例小结

该患者为一名69岁男性,诊断为RAS/BRAF全野生型的晚期MSS型结肠癌。在一线FOLFIRI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后,后续多线治疗(包括瑞戈非尼、含贝伐珠单抗的化疗方案及MET抑制剂临床试验)均快速进展,显示出疾病的难治性。在五线治疗中,采用了全口服的TAS-102联合呋喹替尼方案,重新获得了疾病控制,肝脏转移灶持续缩小,取得了优于前几线治疗的无进展生存期(PFS)。

专家点评
耿一婷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博士 副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江苏省免疫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常州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常州市抗癌协会安宁疗护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第六期“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常州市“十四五”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拔尖人才,常州市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培养对象,常州市卫生健康青苗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从事消化道肿瘤的临床诊疗、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尤其擅长结直肠癌的诊断和综合治疗,参与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30余项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常州市科技局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常州市卫生计生委青年人才科技项目等多项课题
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江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1项,参与编写学术专著3部

耿一婷教授:该病例是一个典型的难治性结直肠癌,除一线治疗效果较理想外,后续各线治疗的有效时间均很短。治疗团队在2021年就采用了TAS-102联合呋喹替尼的方案,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治疗方案。这体现了抗血管生成治疗失败不等于该类药物失效的原则,即使患者在三线使用贝伐珠单抗后进展,五线更换为小分子TKI呋喹替尼联合TAS-102后依然获益。


徐燕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从事肿瘤临床工作十余年,具有较丰富的肿瘤诊治临床经验
中华结直肠癌MDT联盟江苏分盟苏州分会委员
苏州市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
健康管理师
参与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徐燕教授:患者为RAS野生型,一线使用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IRI方案有效控制了9个月。对于后续治疗,有几个方向值得探讨。首先,可以考虑再次挑战抗EGFR单抗,因为距离一线使用已时隔较久。其次,可尝试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SUNLIGHT研究方案),该方案在三线治疗中显著延长了总生存期(OS)和PFS,尤其适合身体状况稍差的后线患者。


王胤华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 肿瘤科 副主任医师

常熟市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卫生健康技术推广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会员

王胤华教授:该病例的诊疗历程非常具有代表性,许多患者在一线治疗时效果显著,但进入后线治疗后快速进展,十分棘手。本例在五线治疗中采用TAS-102联合呋喹替尼的方案,为患者争取了近半年的稳定期,是成功的尝试。这也提示我们,对于后续进展的患者,“化疗再挑战”策略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选择。

病例二

病例汇报:
印妮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病例点评:
周逸婵 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吉文晶教授 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卫菲菲教授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印妮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肿瘤科 主治医师

苏州市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委会青年委员
苏州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医学综合康复分会委员
主持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科学(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一项
主持江苏省新型高分子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一项
发表包括SCI、中华杂志文章在内的数篇文章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项目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女性,67岁。

主诉:直肠癌术后4年余,继发肺转移2年余。

诊疗经过

  • 手术治疗

患者于2020年1月6日行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Miles),术后病理为中分化腺癌(pT3N2aM0, IIIB期)及部分粘液腺癌(pT2N2aM0, IIIB期)。免疫组化提示MSS型,Ki-67 80%;基因检测提示KRAS突变,NRAS,PIK3CA和BRAF基因为野生型。

  • 辅助治疗

患者术后予XELOX方案(卡培他滨3#bid*14+奥沙利铂200mg)辅助化疗8周期。

化疗期间行瘤床区(总剂量 50Gy)+盆腔淋巴结引流区(总剂量45Gy)放疗。

目前诊断:直肠恶性肿瘤IVb期,肺继发恶性肿瘤。

2022年6月6日复查增强CT提示:直肠癌术后复查,两肺多发转移。

  • 一线治疗

患者于2022年6月28日、7月25日、8月20日、9月14日、10月20日、11月15日、12月10日予贝伐珠单抗320mg靶向治疗,伊立替康260mg+5-Fu0.6,3.8g civ46h+CF300mg*2d方案化疗7次,期间复查CT提示疾病稳定(SD)。

2023年3月28日复查CT示两肺结节较前增大(图2),考虑病情进展。

图2. 胸部CT检查(2023年3月28日).png

图2. 胸部CT检查(2023年3月28日)

PFS为9个月。

  • 二线治疗

患者于2023年3月28日、4月24日、5月26日、6月25日、7月26日、8月19日、10月23日予贝伐珠单抗450mg靶向治疗+奥沙利铂200mg+雷替曲塞4mg方案化疗。2023年10月23日、12月1日行予贝伐珠单抗450mg靶向治疗联合雷替曲塞4mg方案化疗。

2023年12月25日复查CT提示肺内病灶较前增大,疗效评估为PD。

PFS为9个月。

  • 三线治疗

患者于2024年1月3日行肺部进展病灶穿刺活检,病理仍考虑肠道来源,基因检测再次确认KRAS突变(p.Gly13Asp)。

患者于2024年1月4日起予以TAS-102+普特利单抗+瑞戈非尼治疗,已持续治疗14个周期。影像学复查多次提示肺转移灶与治疗前(2023年12月)相比,基本保持稳定(相仿)。

PFS已达15个月。

病例小结

该患者为一名67岁女性,KRAS突变、MSS型的晚期直肠癌,在经历了两线含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标准化疗方案后均出现疾病进展。在三线治疗中,采用TAS-102+普特利单抗+瑞戈非尼方案进行治疗,使患者获得了长达15个月的PFS,且安全性良好。

专家点评
周逸婵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老年消化科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医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中国医促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学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老年肿瘤营养学组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胃病与HP协作组委员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抗衰老学会青年分会常务委员
主持国家课题1项,省级课题2项
江苏省人民医院第三期”青年拔尖人才”

周逸婵教授:患者为无明确靶向驱动基因的MSS型肠癌,在经历标准治疗后进展。三线治疗时,TAS-02、瑞戈非尼、呋喹替尼是标准的口服药物选择,具体选用哪种或何种组合,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综合判断。本例中采用TAS-102、瑞戈非尼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方案,取得了长达15个月的疾病稳定,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实践。这提示我们,即使在有分子分型指导的精准医疗时代,临床医生的经验和对患者个体情况的判断仍然至关重要。


吉文晶
常州市肿瘤医院 副主任中医师 医疗组长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分会委员
江苏省老年学学会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委会常务委员
常州市抗癌协会老年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免疫学会转化医学专委会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中西医结合防治专委会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腹膜肿瘤专委会委员
常州市孟河医派传承学会委员
常州市中青年中医药优秀人才培养对象

吉文晶教授:这个病例的分享非常具有实践意义,其治疗过程严格遵循指南,并且在三线治疗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三线治疗中,单药疗效有限,联合治疗是趋势。TAS-102的优势在于其灵活性,可以联合TKI、大分子单抗或免疫治疗。但联合治疗必须考虑毒性叠加,我们的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患者最长的生存获益。


卫菲菲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肿瘤中心 主治医师

擅长:胃肠道肿瘤的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及晚期姑息治疗

卫菲菲教授:该病例三线采用TAS-102、瑞戈非尼联合免疫治疗,取得了目前15个月的PFS。这一结果不仅验证了联合治疗策略的有效性,也为类似病例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在占绝大多数的MSS型结直肠癌中,哪些是免疫联合治疗的优势人群?我们知道MSS型是“冷肿瘤”,对单药免疫不敏感,临床上常联合抗血管TKI来“加热”肿瘤微环境。未来探索更精准的联合治疗方案,将有助于识别并验证哪些患者群体能从联合治疗中获益。

病例三

病例汇报:
朱海峰 教授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病例点评:
王芬教授 南京市江宁医院
刘卓教授 张家港第一人民医院
胡平教授 常熟市第五人民医院

朱海峰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肿瘤内科

江苏省内分泌肿瘤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免疫治疗学会委员
从事肿瘤诊治与研究二十余年,擅长肿瘤化疗、内分泌治疗及生物靶向治疗等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男性,70岁。

主诉:患者于2018年8月因便血就诊。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年余。否认糖尿病、冠心病及肝肾病史。否认外伤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诊疗经过

  • 手术治疗

患者于2018年8月25日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为(直肠)中分化腺癌,侵及浆膜下层,大小1.5*1.2cm,淋巴结转移(1/15)。

术后分期为pT3N1aM0,IIIB期。

  • 辅助治疗

患者术后予以“奥沙利铂+5-Fu”方案辅助化疗6程。2020年8月,患者因咳嗽、痰中带血,PET/CT检查发现肺转移。肺穿刺活检证实为直肠来源的转移性腺癌,基因检测提示KRAS突变、MSS型。

  •  一线治疗

患者于2020年8月予以贝伐珠单抗+FOLFIRI方案治疗6程,后续对肺部病灶进行了射频治疗,并以“贝伐珠单抗+卡培他滨”维持治疗9程,最佳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

2022年3月,患者出现咳嗽、胸闷加重,复查CT提示右肺病灶增大(图3),疗效评估为PD。

图3. 胸部CT检查(2022年3月).png

图3. 胸部CT检查(2022年3月)
  • 二线治疗

患者于2022年4月起,二线予以瑞戈非尼+信迪利单抗治疗2程。

2022年7月,复查发现右肺病灶及新发的右侧小脑转移灶均较前增大。

  • 三线治疗

患者于2022年8月16日予以为TAS-102+贝伐珠单抗,并对颅内及肺部病灶进行局部放疗。

影像学显示病灶持续缩小或稳定。

患者曾因经济原因于2023年9月暂停TAS-102,但当2023年12月因颅内病灶进展出现严重症状后,再次使用“TAS-102+贝伐珠单抗”方案,症状迅速缓解,病情再次得到控制。该患者通过此方案间断治疗,PFS已长达30余月。

病例小结

该患者为一名70岁男性,KRAS突变的MSS型晚期直肠癌,在经历术后复发、一线含贝伐珠单抗方案及二线瑞戈非尼联合免疫治疗均进展后,出现了肺和脑的转移。三线选用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并辅以局部放疗,取得了非常突出且持久的疗效,PFS超过30个月,即便是中途停药后再挑战依然有效。

专家点评
王芬
南京市江宁医院 肿瘤内科 主任医师

南京医学会疼痛学专科疼痛学组委员
江苏省肿瘤防治联盟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老年学学会中西医结合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抗衰老学会中医养生与延缓衰老分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多发性和不明原发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委员
肿瘤热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王芬教授:患者在近五年的生存期里,二线免疫联合方案的失败在MSS型肠癌中并不意外。三线的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贝伐珠单抗在肠癌治疗中的地位贯穿全程,而TAS-102作为口服化疗药,进入医保后经济负担低、服用方便,耐受性良好。本例患者在该方案下获得了近三年的生存,充分证明了其高效低毒的优势,尤其适合PS评分较差、高龄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


刘卓
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 主任医师

张家港市肿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苏州胃癌专委会委员
苏州市营养与健康协会肿瘤防治专委会委员
96年开始从事肿瘤内科工作,重视肿瘤的多学科综合诊疗
在省级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

刘卓教授:患者自2018年确诊至今已生存近七年,治疗效果明显。值得关注的是,抗血管生成药物(无论是大分子的贝伐珠单抗还是小分子的瑞戈非尼)几乎贯穿了患者的整个后线治疗过程,这种持续或交替使用抗血管策略的模式,似乎为这位KRAS突变患者带来了持久的获益。SUNLIGHT研究证实了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的优越性,本例中患者甚至在停药后再次使用该方案仍然有效,展现了其强大的疗效。


胡平
常熟市第五人民医院 肿瘤科 副主任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苏州市肿瘤协会会员
常熟市中医学会会员
专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常见恶性肿瘤

胡平教授:该病例最大的亮点在于三线治疗,选择了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PFS长达30个月,远超SUNLIGHT研究的中位OS数据,强有力地证实了该方案在真实世界中的卓越疗效。此外,治疗中联合了肺部射频和颅内放疗等局部手段,体现了“全程管理”和MDT协作的理念。

总结

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充满挑战,尤其对于MSS型患者,其对免疫单药治疗不敏感,往往需要联合多种治疗策略以实现生存获益。从上述病例中可以看出,TAS-102作为一种口服化疗药物,在多线治疗失败后的患者中展现了良好的疗效和耐受性。无论是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如贝伐珠单抗或瑞戈非尼)还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TAS-102均表现出了灵活性和协同作用,能够为患者带来持久的疾病控制。

综上所述,TAS-102联合方案在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特别是在后线治疗中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生存机会。未来,随着更多临床研究的开展和精准医疗技术的进步,TAS-102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地位和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古木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y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