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消化道肿瘤治疗领域已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和进步。这些进步不仅体现在一线治疗方案上,而且在二线以及后线治疗策略中也得到了体现。这些治疗策略的改进和优化,为消化道肿瘤患者带来了生存期延长的获益。2025年2月27日,“2025 ASCO GI研究者说”研究解读会在线上成功举行。会议聚焦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尤其是晚期结肠癌和胰腺癌的治疗策略优化。大会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邱文生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理伟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永琨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东生教授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彭建军教授担任大会主持。本次会议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汇聚了众多医学大咖,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内容丰富的学术盛宴。
Session 1:TAS-102联合伊立替康+贝伐珠单抗二线治疗mCRC研究解读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杨文蔚教授分享了一项2025 ASCO GI大会摘要(摘要号:155)。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导致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经常面临无药可用的处境。在近些年,有许多新型的化疗药被批准用于转性结直肠癌的三线及后线治疗。其中依据TERRA研究及RECOURSE研究的优异数据,TAS-102被批准用于转性结直肠癌的三线及以上的治疗。
SUNLIGHT研究进一步探索了TAS-02联合贝伐珠单抗对比TAS-102单药治疗难治性转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它的主要终点为总生存期(OS),次要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FS)、疾病控制率(DCR)、客观缓解率(ORR)及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TAS-102+贝伐珠单抗组中位OS为10.8个月,相较于对照组延长了3.3个月,降低了39%的死亡风险;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患者基线特征、肿瘤部位、分子特征如何以及是否接受过贝伐珠单抗治疗,均能从TAS-102+贝伐珠单抗中获得OS延长。TAS-102+贝伐珠单抗组中位PFS为5.6个月,相较于对照组延长了3.2个月,降低了56%的疾病进展风险;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患者基线特征、肿瘤部位、分子特征如何以及是否接受过贝伐珠单抗治疗,均能从TAS-102+贝伐珠单抗中获得PFS延长。
对于未暴露于伊立替康或既往接受过伊立替康治疗且在维持治疗期间进展的mCRC患者,伊立替康仍可能使其获益。而TAS-102在结肠癌细胞和人结直肠癌异种移植模型中与伊立替康或贝伐珠单抗联合使用时表现出协同效应。TAS-102、伊立替康和贝伐珠单抗的联合方案可能成为mCRC三线及后线的治疗选择。
今年ASCO GI大会上公布的一项TAS-102、伊立替康联合贝伐珠单抗二线治疗mCRC的Ⅱ期临床研究结果。其结果显示,截至2024年8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8.6个月,60名患者均进行了疗效评估。ORR为18.3%,39例疾病稳定(SD)患者中,29例肿瘤缩小。DCR为83.3%。中位PFS为6.9个月,中位OS未达到。6个月PFS率为59.6%;1年OS率为92%。安全性方面可控可管理,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死亡。研究结果表明TAS-102、伊立替康联合贝伐珠单抗作为mCRC二线治疗展现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进一步探索。
肖文静教授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这项研究基于“好药先用”的策略,将TAS-102在后线治疗中的优势前移至二线治疗,并联合伊立替康和贝伐珠单抗,形成三药联合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疗效。尽管目前的Ⅱ期研究数据令人鼓舞,但为了进一步验证疗效,尤其是在剂量探索的基础上,未来仍需开展Ⅲ期临床试验,以更严谨的试验设计和更大的样本量来确认Ⅱ期研究的初步结果。同时,在未来的研究设计和临床实践中,需要在剂量选择上进行充分的探索,并密切关注和有效管理不良反应,以确保患者在获益的同时,能够获得可接受的安全性。
李敏教授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目前临床试验所设定的TAS-102的剂量(30mg/m²)和伊立替的剂量(150mg/m²),以及双周给药方案,可能更符合中国患者的耐受性特点。既往研究显示,相比中国人群,日本患者的个体耐受性可能更佳,因此通常日本研究中使用的药物剂量会相对高于针对中国人群的剂量。然而,Ⅱ期研究的人群规模限制了亚组统计分析的有效性,尚无法明确判断哪些特定人群更适合将TAS-102前移至二线治疗,并替代氟尿嘧啶类药物。因此,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开展Ⅲ期临床研究是必要的。由于目前其他二线治疗方案对于预后不良的患者疗效仍不理想,更需要为这部分患者探索和调整治疗方案,以期挑战既往的研究结果,并改善其预后。建议未来的Ⅲ期临床研究应聚焦于探索特定难治性亚组人群的获益,以期更有效地推动临床治疗的进步。
庄亮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TAS-102联合伊立替康和贝伐珠单抗的三药联合方案从三线治疗逐步前推至二线治疗,并经过Ⅰ期剂量探索和Ⅱ期临床验证,展现出层层递进的研究思路,体现了研究者们对“TAS-102是否能够前推,以及与何种药物联合更优”这一核心问题的不断探索和尝试。虽然目前的研究样本量不算很大,但初步结果基本解答了研究团队的核心疑问,即TAS-102联合伊立替康和贝伐珠单抗的安全性良好。相比TAS-102标准的四周给药方案,双周方案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毒性反应。
Session 2:TAS-102联合索凡替尼治疗mPDAC研究解读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鲁运新教授分享了一项2025 ASCO GI大会摘要(摘要号:739)。转移性胰腺导管腺癌(mPDAC)是胰腺癌中最常见(90%以上)和最致命的类型,可导致88%的患者死亡,预后极差,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健康。据《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胰腺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目前mPDAC二线治疗后,无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多线化疗可延长生存,也无明确的有效药物。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来满足mPDAC患者的临床需求。我们设计了TAS-102联合索凡替尼三线及后线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探索性研究,以期为晚期胰腺癌患者提供一个安全有效,可耐受的选择,延长其生存时间及提高生活质量。结果表明,TAS-102联合索凡替尼在晚期胰腺癌后线治疗中展示了一定的疗效,特别是转移负荷不重(≤2个转移器官,非肝转移)。ITT人群ORR为15%,DCR为30.0%,中位PFS和中位OS分别为2.35和6.44个月,而且该联合方案使用方便(全口服,适合于体能状态一般患者),整体安全性可控。
马辉辉教授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胰腺癌作为异质性极强的实体瘤,其治疗难点在于一线、二线治疗药物后,三线治疗面临瓶颈。该研究创新性地将TAS-102与索凡替尼联合,利用两药药理机制的差异性,在改善肿瘤微环境和血管正常化方面发挥作用,从而在临床数据上取得了较好的结果,DCR为30%。为了更精细地评估肝转移对预后的影响,建议后续扩大样本量的研究中,在影像学上对肝转移灶进行更细致的分类,例如区分肝门部转移与非肝门部转移,以观察不同类型肝转移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临床经验表明,肝门部转移常引起黄疸、腹痛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期。更细致的影像学分型可能有助于更精准地评估患者预后,指导治疗策略选择。
高春林教授 云南省肿瘤医院
当前胰腺癌治疗仍存在瓶颈,许多标准治疗方案(如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紫杉醇方案)患者耐受性较差,容易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和贫血等不良反应,限制了临床应用。对于低强度且疗效有潜力的药物组合,例如TAS-102联合索凡替尼,期待未来能将TAS-102联合索凡替尼方案进一步应用于胰腺癌的临床实践,并在实际患者中进行深入验证,以期为胰腺癌患者带来更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治疗选择。
Session 3:TAS-102联合呋喹替尼三线治疗mCRC研究解读
广东省中医院李勇教授分享了一项2025 ASCO GI大会摘要(摘要号:145)。NCCN和CSCO指南均推荐呋喹替尼、瑞戈非尼、TAS-102±贝伐珠单抗作为经标准二线治疗失败后的三线治疗。呋喹替尼作为精准靶向VEGFR-1,2,3的口服小分子TKI类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安全性上常见不良反应以高血压、蛋白尿和手足皮肤反应为主,临床上易于管理,联合TAS-102的双口服方案也更便于进行剂量调整和患者的居家管理。本研究拟分析TAS-102联合呋喹替尼对晚期肠癌患者的三线治疗的获益可能性,同时对该联合治疗的安全性进行探索,旨在为晚期肠癌患者三线治疗方案带来更多选择。研究结果显示,中位随访时间为17.6个月,中位PFS为6.33个月(95% CI:4.20-8.62),中位OS为18.4个月(95% CI:12.0-NA)。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的OS率分别为87.0%、66.9%和64.3%。
单因素分析显示,肝转移(LM)患者和非LM患者的中位PFS相当(6.33个月 vs 6.46个月,P=0.54)。腹膜转移(PM)患者和非PM患者的结果相似(6.07个月 vs 6.33个月,P=0.95)。右侧原发、既往治疗线≥3、年龄≥65岁、转移部位数量≥2个或KRAS突变均未被确定为与PFS或OS显著相关因素。最常见的任何级别和≥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主要为血液学毒性。未观察到与治疗相关的死亡。
李震教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在临床实践中,科室也遇到了一些晚期结直肠癌病例,这些患者往往经历了长期的手术和一、二线化疗后,病情进展,此时可能需要用到如呋喹替尼或TAS-102等三线药物。既往晚期肿瘤治疗方案的耐受性问题突出,很多患者无法承受严重的副作用。而TAS-102的出现,展现出了优势,其副作用相对更轻,患者耐受性更好,同时又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PFS,为晚期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梁婷婷教授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晚期肠癌后线治疗面临困境,单药化疗疗效有限,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在后线治疗阶段,患者往往一般状态尚可,但单药治疗难以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和肿瘤退缩,尤其对于肿瘤负荷大的患者,后线单药治疗效果更显不足。该研究非常贴合临床实际需求,体现了研究者及时发现临床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的科研精神。
生金教授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
该研究设计采用全口服给药模式,极大提升了治疗的便利性。而且巧妙地将口服化疗药物与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实现了优势互补。特别是超过18个月的中位OS和6个月的中位PFS数据,认为这充分展现了联合方案的临床价值。该联合方案所展现的长期疾病控制能力和口服给药的便利性,该方案有望被进一步前移至二线治疗甚至转化治疗领域进行探索,为患者提供一种更加便捷、细水长流的治疗模式,并为结直肠癌及消化道肿瘤的MDT工作带来新的治疗方向和方案选择。
总结
本次会议中口服治疗方案的优化、靶向药物的早期应用以及基于生物标志物的个体化治疗策略,预示着未来研究的突破方向。邱文生教授强调,通过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更新治疗指南,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关键途径。我们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来自中国的研究数据,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引领和推动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发展。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邓文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