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华西消化道肿瘤学术论坛 2025 POST ASCO丨郝纯毅教授谈胰腺癌诊疗新突破与外科医生角色演变

07月09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6月27日至29日,由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联合发起的“华西消化道肿瘤学术论坛 2025 POST ASCO”于成都顺利举行。本次论坛旨在汇聚国内外顶尖的医学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消化道肿瘤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治疗策略及未来发展趋势。【肿瘤资讯】特邀本次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郝纯毅教授就胰腺癌诊疗新突破与外科医生角色演变进行学术分享,以飨读者。

郝纯毅
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国际合作部主任,大外科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软组织和腹膜后肿瘤中心主任,肝胆胰外二病区主任
英国卡迪夫大学名誉教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胰腺癌专家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软组织肿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肠神经内分泌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学组委员
中国医促会肝癌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国际医学交流与促进会常务理事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Q1:作为华西消化道肿瘤学术论坛的大会主席,您认为本届论坛在推动消化道肿瘤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有哪些亮点和特色?

郝纯毅教授:本届华西消化道肿瘤论坛延续了以往“传承、融合、多学科协作、转化研究”的优良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展现出几个更为突出的亮点和特色:

第一,强调多学科的深度融合与转化。本届论坛不仅是多学科的协作,更是思想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将基础研究、临床实践、学术观念进行了有机结合,通过设立多学科综合论坛、基础研究论坛、大咖视角论坛以及与国际学者交流等多个板块,全方位地展示了消化道肿瘤领域的最新经验、前沿观念和关键研究解读,有力地推动了从基础到临床的知识转化。

第二,凸显多学科协作(MDT)的中心地位。MDT虽非新概念,但在本次论坛上是绝对的重头戏。这次针对胰腺癌、胆道癌、胃癌、结直肠癌等多个病种,不仅进行了观念分享和经验交流,更组织了不同团队间的思想碰撞与实战演练。这种形式能够直观地展示如何将最新的学术进展和治疗观念应用于临床实践,最终造福于患者,并为未来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强化国际交流与思想碰撞。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各类肿瘤发病率与人口基数结合都是一个巨大数字,因此在临床经验和技术操作上积累了显著优势。然而,在学术引领和顶尖临床研究方面,我们仍有巨大的提升潜力。近年来,中国学者在胃癌、肝癌、胰腺癌等领域已涌现出一批国际领军人物,但整体发展仍需加速。因此,本届论坛特别注重国际化交流,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中国香港等地的顶尖专家,这些专家充分发挥各自专业领域的优势,在学术层面、观念引领以及临床研究解读等方面均产生了显著影响。我认为,这些专家带来了不同医疗体系下的宝贵经验和独特视角,结合个人经历,都能为我们提供启示,推动我们未来的发展。

第四,重视转化研究。转化研究涵盖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包括区域医疗中心的融合,以及不同医生、专业、医院级别和学科之间的交流。通过不同专业、技术、方向和治疗方法的结合与融合,我们致力于实现治疗效益的最大化,并将治疗可能带来的毒副反应降至最低,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论是在生存期延长还是生活质量提升方面,都能最大化获益。

Q2:您在胰腺癌的诊疗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能否请您分享一下近年来在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有哪些新的进展和突破?

郝纯毅教授:应该说,与胃癌、结直肠癌、肺癌等其他常见实体瘤相比,胰腺癌在基础研究、转化研究和临床治愈率方面仍有不小的差距。我们的每一步进展都如同“蚂蚁啃骨头”,虽然艰难,但每一点进步都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早期诊断方面,我们正朝着多维度、高精度的方向努力。无论是液体活检、单/多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还是基因组、代谢组等多组学研究,都在逐步取得进展。同时,人工智能(AI)技术在辅助诊断、影像解读等方面的应用,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尽管这些进展目前比较小,距离预期目标还有很长的路,但无疑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在治疗方面,近年来的突破尤为鼓舞人心。靶向治疗正从“单一化、泛靶点”走向“精准化、个体化”。例如,针对KRAS G12V和G12D等特定突变的疫苗和免疫疗法,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超过30%的有效率,无论是在联合化疗还是单独使用方面,均为胰腺癌治疗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揭示了胰腺癌免疫治疗的巨大潜力。尽管相较于其他癌症类型,如肝细胞癌、胃癌、结肠癌、肺癌及乳腺癌,胰腺癌的免疫治疗发展相对滞后,进展较为缓慢,但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胰腺癌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与其他治疗方法如化疗、内分泌治疗相结合,以及包括外科手术和放疗在内的局部治疗手段,都有望将胰腺癌的治疗水平推向全新的高度。

Q3:在内科治疗日新月异的今天,您认为新时代的肿瘤外科医生,其角色和能力模型正在发生怎样的演变?除了“开好刀”,还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郝纯毅教授:其实肿瘤外科医生,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外科医生。我认为,一个合格的肿瘤外科医生,首先必须是一个肿瘤学家,其次才是一个外科医生。手术只是局部治疗的一种方式,而非全部。

肿瘤本身兼具局部侵袭和全身转移的双重特性,因此,治疗必须秉持全局观念——即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有机结合。外科手术作为最核心的局部治疗方式,必须与内科的全身治疗紧密协作。

因此,一个好的肿瘤外科医生需要内外兼修,软硬兼施:

“内外兼修”——兼顾外科技术与内科知识。医生不仅要知道如何“开好刀”,更要精通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药物治疗进展和多学科治疗原则,能够为患者制定最合理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软硬兼施”——融合临床技术与学术思维“硬”的是手术技巧,是医生的立身之本;“软”的则是学术观念、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医生“手”要跟得上“脑”。决策不再是单纯考虑手术能否做、做得多复杂,而是基于对患者情况的全面评估,判断手术是否是最佳选择,以及何时进行手术。

除此之外,还应与时俱进,拥有拥抱前沿科技的能力,这包括对数字化诊疗、人工智能应用、临床研究设计、数据解读与分析等新技能的掌握。这些能力正成为现代外科医生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一定要重视学术发展和更新,尤其要重视国际交流。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诊疗理念和实践上各有千秋,卓越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也很重要,通过交流借鉴,才能博采众长。我们不仅要“work together”,更要“collaborate together”,实现全球协作、全球共赢,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共同推动肿瘤治疗的进步。

总而言之,新时代的肿瘤外科医生,是一个手脑并用、理念与技术并重的综合型专家。我们有幸身处一个学术发展的伟大时代,更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不断学习、不断融合、不断创新,与全球同道一起,为实现“全球共赢、全球协作”的未来而努力。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古木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B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