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5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联合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5 China”在南京隆重召开。
大会首日下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王洁教授的主持下,肺癌专场1拉开了序幕。本专场呈现了多项肺癌重磅研究,覆盖了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治疗新策略,到非小细胞肺癌(NSCLC)围手术期、特定突变靶向治疗的最新突破。来自吉林省肿瘤医院张良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王琳琳教授以及上海市东方医院周斐教授,依次汇报了相关研究的最新数据。会议最后,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志杰教授对全场报告进行了精彩的总结与述评,为与会者提供了高屋建瓴的洞见和对未来方向的深刻思考。【肿瘤资讯】特将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与君同鉴!
III期IMforte研究的初步结果:芦比替定+阿替利珠单抗一线维持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
在ES-SCLC领域,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联合化疗已成为标准一线方案,但多数患者仍在半年内出现疾病进展,亟需更优的维持治疗策略。III期IMforte研究探索了芦比替定联合阿替利珠单抗对比阿替利珠单抗单药作为一线维持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该研究纳入了660例未经系统治疗的ES-SCLC患者,经过4周期阿替利珠单抗+卡铂+依托泊苷的诱导治疗后,无进展的483例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Lurbi+Atezo联合维持组或Atezo单药维持组。
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的中位IRF-PFS(独立审查机构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为5.4个月,显著优于单药组的2.1个月(HR=0.54, 95% CI: 0.43-0.67, p<0.0001)。12个月的IRF-PFS率在联合组为20.5%,而单药组为12.0%。联合治疗同样显示出显著的OS获益,中位OS达到13.2个月,而单药组为10.6个月(HR=0.73, 95% CI: 0.57-0.95, p=0.0174)。联合治疗组在多数亚组中均显示出一致的IRF-PFS和OS获益。
尽管芦比替定联合阿替利珠单抗治疗组的3/4级AEs及SAEs发生率较高,但未出现新的或不可预测的安全性信号:其安全性特征可预测,主要为低级别AEs,且治疗中断率较低;未观察到具有临床意义的免疫相关AEs的增加。
IMforte研究证实,对于ES-SCLC患者,在标准一线免疫化疗后,采用芦比替定联合阿替利珠单抗作为维持治疗,可显著改善PFS和OS,有望成为该领域极具潜力的新治疗标准。
Tarlatamab对比化疗二线治疗SCLC:3期DeLLphi-304研究初步分析
对于经治的SCLC患者,现有二线治疗方案疗效有限。Tarlatamab是一种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TE),同时靶向细胞毒性T细胞和表达DLL3的SCLC细胞,导致肿瘤细胞溶解。3期DeLLphi-304研究旨在评估Tarlatamab单药对比标准化疗在二线治疗SCLC的疗效。
研究纳入509例铂类化疗后进展的SCLC患者,随机分配接受Tarlatamab或化疗(拓扑替康、芦比替定、氨柔比星)。
研究结果显示,Tarlatamab组的中位OS为13.6个月,显著优于化疗组的8.3个月,死亡风险降低了40%(HR=0.60, 95% CI: 0.47-0.77, p<0.001)。在12个月时,Tarlatamab组的OS率(53%)优于化疗组(37%)。具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如铂类抵抗、脑转移,同样显示出临床获益。中位PFS同样得到显著改善,Tarlatamab组为4.2个月,化疗组为3.7个月(HR=0.71, 95% CI: 0.59-0.86, p=0.002)。Tarlatamab组的客观缓解率(ORR)为35%,高于化疗组的20%。Tarlatamab对比化疗改善患者报告的呼吸困难和咳嗽症状。其安全性总体可控,与化疗相比,≥3级TRAE发生率更低(27% vs 62%),具有更低的高级别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导致治疗中止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为1或2级并且可控。
更长的生存期、更佳的患者报告结局和安全性确证了Tarlatamab作为SCLC的二线标准治疗。DelLphi-304研究确立了肺癌中一种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剂免疫治疗的新范式。
新辅助奥希替尼±化疗对比单纯化疗治疗可切除EGFRm NSCLC:NeoADAURA研究
新辅助化疗(CTx)和化疗-免疫治疗(CTx-IO)是可切除NSCLC的治疗选择,然而在EGFRm NSCLC中,新辅助化疗和化疗-免疫治疗的MPR率较低(0-8%)。更有效的新辅助治疗将使患者能够完成手术;ADAURA研究中证实EGFRm NSCLC患者可以从辅助奥希替尼治疗中获得生存益处。
NeoADAURA研究是一项全球性、随机、III期对照研究,旨在探索新辅助奥希替尼±化疗是否能够进一步改善可切除EGFRm II-IIIB期NSCLC患者的病理、手术和长期结果。
研究纳入358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奥希替尼+化疗组、奥希替尼单药组,以及安慰剂+化疗组。主要研究终点为由盲态中心病理审查确定的MPR。
研究结果显示,含奥希替尼的方案显著提高了MPR率。奥希替尼+化疗组的MPR率为26%,奥希替尼单药组为25%,而安慰剂+化疗组仅为2%(两组与安慰剂+化疗组对比,OR分别为19.8、19.3,p均<0.0001)。超过50%的基线N2患者在接受含奥希替尼方案治疗后实现了降期,而化疗组为21%。中期无事件生存期(EFS)分析结果包含奥希替尼的治疗组(奥希替尼+化疗的HR为0.50;99.8% CI 0.17,1.41;奥希替尼单药组的HR为0.73;95% CI 0.40,1.35)更优。与未达到MPR的患者相比,达到MPR的患者EFS事件更少(2% vs 18%)。安全性结果与各药物已知的不良事件一致。
因此,在为可切除EGFRm II-IIIB期NSCLC患者制定治疗计划时,可以考虑新辅助奥希替尼,无论是否联合化疗。
Zipalertinib对既往经含铂化疗±埃万妥单抗治疗的携带EGFR ex20ins突变的NSCLC患者的疗效
对于携带EGFR ex20ins的NSCLC患者,在含铂化疗进展后,包括那些接受过埃万妥单抗治疗后进展的患者,治疗选择有限。Zipalertinib是一种新型EGFR TKI,在针对含铂化疗进展的EGFR ex20ins的NSCLC患者开展的1/2a期临床研究中该药物已展现出良好的临床活性和可控的安全性。本次,研究者报告了关键性2b期REZILIENT1研究的主要数据,该研究评估Zipalertinib治疗含铂化疗±埃万妥单抗进展后的晚期或转移性EGFR ex20ins的NSCLC患者的疗效。
研究结果显示, 在176例主要疗效人群中,中位随访9.3个月,确认的ORR达到35%(95% CI: 28-43)。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8.8个月。中位PFS为9.4个月,24个月OS率为54.2%。
亚组分析显示,既往仅接受含铂化疗的患者ORR为40%,而仅埃万妥单抗靶向经治的患者ORR为30%,既往埃万妥单抗±其他20插入突变靶向经治者ORR为24%。伴脑转移的患者ORR为31%,显示出良好的颅内活性。
Zipalertinib 在该患者群体中显示出可控的安全性,与之前报告的数据一致。
Zipalertinib在既往接受过铂类化疗的EGFR ex20ins突变的NSCLC患者中显示出具有临床意义的疗效,包括既往接受过埃万妥单抗的患者,可作为这类患者的一种潜在治疗选择。一线治疗的确证性III期REZILIENT3研究正在开展中。
一线Adagrasib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晚期/转移性KRASG12C突变NSCLC患者:KRYSTAL-7研究II期试验部分结果
对于既往未经治疗的局部晚期/转移性KRASG12C突变NSCLC患者,标准治疗仍为PD-(L)1抑制剂联合或不联合化疗。在KRYSTAL-7研究的II期试验部分,ADA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在既往未经治疗的晚期KRASG12C突变且PD-L1 TPS≥50%的NSCLC患者中显示出鼓舞人心的初步效果(中位PFS,27.7个月)。在此报告来自KRYSTAL-7的研究结果:一线ADA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不同PD-L1肿瘤表达水平的晚期KRASG12C突变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
在所有149例患者中,ORR达到44%,中位DOR为26.3个月,12个月DOR率为73%,中位PFS为11.0个月,中位OS为18.3个月。疗效在PD-L1 TPS≥50%的患者中得到提升,该亚组的ORR为61%,中位PFS达到27.7个月,中位OS未达到。PD-L1 TPS 1-49%和<1%的患者ORR分别为36%和41%。联用化疗可改善PD-L1 TPS<50%患者及某些其他高风险患者的结局。安全性特征与各单药已知风险一致,未发现新的安全信号。
目前正在进行KRYSTAL-7研究的III期试验部分(NCT04613596),ADA联合帕博利珠单抗与帕博利珠单抗单药进行比较,入组对象为既往未经治疗、PD-L1 TPS≥50%的晚期/转移性KRASG12C突变NSCLC患者。目前正在入组的III期KRYSTAL-4研究(NCT06875310)中,一线ADA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和化疗进行评估,用于治疗所有PD-L1表达水平的晚期/转移性KRASG12C突变非鳞状NSCLC患者。
专家述评
在所有研究报告结束后,王志杰教授登台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述评,他以临床实践为基点,对各项研究的数据进行了精准解读,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治疗策略提出了独到见解。
王志杰教授首先肯定IMforte研究是全球首个验证“化免”强维持双终点获益的III期研究,并提出五点思考:①PFS后期交叉,提示PFS获益来自芦比替定,同步vs序贯?如何识别快速进展和长拖尾人群?②优势人群选择是关键,研究未纳入脑转移患者,未来也需探索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精准选择。③临床实践需权衡有效性、安全性与可及性,2.6个月的mOS获益伴随着不良反应风险的增加。④芦比替定目前为复发性SCLC标准治疗,一线采用芦比替定维持治疗,进展后的治疗如何选择? ⑤维持方案如何选择:抗血管、新型化疗药、新型双抗、放疗巩固、其他新型疗法…
对于DeLLphi-304研究,王志杰教授认为Tarlatamab开启了复发性SCLC的DLL3治疗新时代,并提出关键问题:①中位OS延长5.3个月(两组不允许交叉治疗),喇叭样PFS对比曲线提示Tarlatamab改善了长拖尾获益人群,如何鉴别快速进展和1年后免疫长拖尾效应人群,Tarlatamab可及性问题和后续治疗值得关注。②71%的患者接受过PD-1/PD-L1抑制剂的治疗,44%的患者存在脑转移,33%的患者存在肝转移,43%为化疗难治性SCLC患者,亚组人群贴合临床实际,代表临床实践中的难治性人群,总体安全性良好。③未来的临床实践中,随着芦比替定应用的普及,是否会对Tarlatamab的生存优势产生影响?④特殊不良事件值得关注:CRS和ICANS。⑤Tarlatamab未来之路如何审视?越早应用越好?Tarlatamab联合其他药物用于后线治疗是否疗效更优?
NeoADAURA研究引发了对EGFR阳性NSCLC围术期治疗模式、治疗目标的深刻反思。①化疗加入的必要性?奥希替尼联合化疗并未改善病理缓解,但EFS表现更好,且从EFS看,化疗组并不差。术前新辅助的获益被术后靶向治疗稀释?②奥希替尼术前+术后 vs.术后?③更高的MPR率与改善的EFS相关,如何进行标志物选择与提高MPR和pCR率?④对于可切除EGFR阳性NSCLC,TKI或免疫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的选择,pCR类似,各自获益人群有待探索。新辅助治疗目前可选最优方案仍值得进一步探索,奥希替尼单药 vs. 奧希替尼+化疗 vs.免疫+化疗 vs. 双抗 vs. ADC vs.其他疗法?
对于REZILIENT1研究:①基线人群特征符合实践:纳入脑转移人群比例为34%-55%,既往接受过含EGFR 20ins突变靶向治疗的人群中,83%接受过埃万妥单抗治疗,为整体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证据。②脑转移患者,Zipalertinib、埃万妥单抗或埃万妥单抗+化疗如何选择?③EGFR Exon20ins突变NSCLC后线治疗药物整体疗效相当,如何选择?④单药后线治疗时,Zipalertinib的安全性良好。⑤一线治疗,REZILIENT3设计与PAPILLON研究类似、期待数据公布和对比性研究。
王志杰教授指出,KRASG12C突变晚期NSCLC一线治疗靶免联合与化免联合疗效相当(不区分PD-L1表达),对于KRYSTAL-7研究:①OS曲线后期接近平稳,获益来自ADA还是免疫长拖尾效应?部分患者快速进展,如何识别出治疗不敏感患者?②KRASG12C突变患者一线首选方案有待进一步验证,免疫+KRASG12C抑制剂 vs 免疫+化疗 vs 其他疗法?③PD-L1 TPS≥50%的人群中,免疫联合KRASG12C抑制剂缩瘤效果与免疫单药治疗相当,但延缓肿瘤进展时间上有数值的改变。④ITT人群中,ADA+PEMBRO相较于ADA单药,一定程度上增加了ALT/AST升高风险,尤其是≥3级的肝毒性。⑤ITT人群中,ADA+PEMBRO相较于PEMBRO单药,增加了总体TRAE的发生率,尤其是≥3级TRAE。⑥KRASG12C突变NSCLC一线治疗最优选择仍有待临床验证:免疫联合靶向、免疫联合化疗、靶向联合靶向等。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