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BOC/BOA丨王峰教授:2024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食管癌

07月06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7月4日~5日,在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5 China(BOA)会议于南京盛大召开。会议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王峰教授进行了“2024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食管癌癌”的主题报告,系统性地汇报了2024年度中国在食管癌领域的突破性临床研究进展,全面展现了中国在食管癌这一本土高发瘤种上的科研实力与国际贡献。

1王峰教授.jpg

中国食管癌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正与日俱增。根据检索数据,仅2024年,由中国学者主导发表的食管癌领域原创成果就超过1900篇,显示出强大的科研生产力。
 
“2024年中国食管癌领域文章发表量前20的研究机构”图表直观地体现了这一趋势。其中,郑州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四川大学等机构位居前列。这种持续且大量的科研产出,不仅为国内临床实践提供了高级别证据,更让“中国声音”在全球食管癌研究的舞台上愈发响亮。
 微信图片_20250706200913_115.png

新辅助免疫治疗里程碑:ESCORT-NEO研究改写指南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李印教授、秦建军教授团队开展的ESCORT-NEO研究,是全球首个新辅助化免在该领域取得成功的III期临床研究。该研究旨在评估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疗用于可切除局晚期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研究将391例患者按1:1:1随机分为三组:A组(Cam+nab-TP)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顺铂;B组(Cam+TP)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顺铂;C组(TP)为紫杉醇+顺铂。研究结果显示,化免组显著优于单纯化疗组。根据独立影像评估委员会(BIRC)的评估,A组的pCR率达到了28.0%,而B组和C组分别为15.4%和4.7%(A组vs. C组, P<0.0001; B组vs. C组, P=0.0034)。在主要病理缓解(MPR)率方面,A组更是高达59.1%,优于B组的36.2%和C组的20.9%。
 
这一优异的数据,推动了临床实践的改变。基于ESCORT-NEO研究的结果,2024版《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将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作为可切除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的标准推荐之一,这一成果也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

晚期一线治疗新格局:GEMSTONE-304研究树立新标准

由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李进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陈振东教授等开展的GEMSTONE-304研究,是一项评估舒格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癌的III期随机、对照研究。
 
该研究的阳性结果意义重大,其是首个支持PD-L1单抗(舒格利单抗)在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领域获得适应证的研究。在疗效上,研究结果十分出色,舒格利单抗联合化疗将客观缓解率(ORR)提升了约15%,同时将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延长了3个月以上(15.3个月 vs. 11.5个月)。基于其确切的疗效和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价值,该方案已被纳入2024版《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同样发表在《自然·医学》上,进一步巩固了免疫联合化疗在晚期食管癌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保器官治疗探索:中国preSINO研究评估cCR新方法

随着preSANO与SANO研究的相继发表,全球范围内对食管癌的保器官治疗关注度日益升温。中国专家——上海市胸科医院李志刚教授教授团队在国内开展了preSINO研究,旨在探索临床反应评估手段对食管鳞癌的临床完全缓解(cCR)诊断准确性。研究显示,深挖活检联合内镜超声指导下的淋巴结穿刺(EUS-FNA)是可靠的临床反应评估方法。同时,该研究还进行了循环肿瘤DNA(ctDNA)的探索性分析。研究发现,术前ctDNA阳性是预测患者远处复发的有力指标,这为未来筛选适合保器官治疗的患者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工具。

转化治疗新突破:强化方案让“不可切除”变为可能

免疫治疗的兴起,使得过去被认为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患者重获手术机会。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印教授和王鑫教授团队开展的NEXUS-1研究,采用更为强化的放化疗方案,序贯化免巩固治疗。
 
结果显示,该方案的转化切除率高达70%。在接受手术的21例患者中,20例实现了R0切除,并且pCR率达到了43.3%。这为局部晚期、不可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也指明了该领域未来的探索方向。

放疗模式优化与探索

自RTOG 8501研究奠定同步放化疗在不可手术局部晚期食管癌治疗中的基石地位以来,近三四十年的探索始终围绕其优化展开。
 
化疗方案探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社干、贾瑞诺教授团队一项III期研究发现,单药卡培他滨同步放化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且放化疗后进行两个周期的化疗巩固,显示出明确的生存优势。
 
放疗联合化免:在化免成为晚期一线标准后,放疗是否还有参与机会?四川省肿瘤医院王奇峰教授的研究给出了答案。其研究发现,在化免基础上联合放疗,可将无进展生存期(PFS)进一步提升,延长至1年以上(12.8个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宝清教授团队的一项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也得出相似结论,证实同步放疗在化免基础上能进一步提升患者生存。
 
转化研究新机制: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赵快乐教授团队通过临床与基础结合的手段,验证了PD-1抑制剂能够通过激活CD4+T细胞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这项出色的转化研究,为改善肿瘤微环境提供了新思路。

“加法”与“减法”:后免疫时代的治疗策略

在化免联合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疗效,学界正在探索“加法”与“减法”两种路径。
 
“加法”策略:河南省肿瘤医院罗素霞教授团队开展了靶免疫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癌的研究,其ORR达83.7%。然而,78%的患者发生≥3级不良事件,提示在追求疗效的同时,也需高度关注联合治疗的安全性。
 
“减法”策略: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王峰教授团队开展的安罗替尼联合PD-L1单抗的研究成果已发表于Molecular Cancer该研究主要的亮点在于PFS达15.74个月。此“去化疗”方案毒副反应较轻,≥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28.3%,为不能耐受化疗及老年患者提供了具有前景的选择。未来有望开展确证性的III期临床研究。

免疫后线及新靶点研究:探索永不止步

免疫跨线治疗: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王峰教授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于一线使用免疫治疗后进展的晚期食管鳞癌患者,如果其一线PFS较为理想,在二线继续使用免疫治疗仍可能获益。
 
EGFR单抗联合免疫探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黄镜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关于EGFR单抗联合免疫一线/二线治疗食管鳞癌的研究,结果显示,EGFR单抗联合免疫治疗可提升PFS(中位PFS 7.8个月)对于经免疫治疗的患者,单药治疗也达到了15%的有效率,但PFS尚不理想。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鲁智豪教授团队在EGFR靶点上进行了持续探索。在EGFR过表达的食管鳞癌患者中,阿法替尼的ORR为39%,中位OS为7.8个月。研究中还发现NTRK2基因高表达预示着不良生存,靶向NTRK2可增加阿法替尼抗肿瘤效果。

基础与转化研究:揭示新机制,发现新靶点

恶病质新机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詹启敏教授团队首次揭示肿瘤源性蛋白GRP75在驱动食管癌恶病质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调控机制,且发现GRP75小分子抑制剂干预后可逆转脂肪棕色化改变,提出了以脂肪为中心的肿瘤恶病质的靶向治疗新思路。
 
新辅助疗效预测标志物: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高树庚教授团队在进行新辅助治疗研究时,对所有组织标本进行了单细胞测序。通过对比分析化免有效与无效患者的单细胞RNA及TCR水平,筛选出可预测新辅助免化疗效的生物标志物——CXCL13+ CD8+Tex细胞,为临床的个体化决策提供了重要指导。

结语

2024年,中国专家在食管癌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中国的声音在国际舞台上愈发响亮。在食管鳞癌这一中国高发瘤种上,我们的研究,尤其是在围手术期及新辅助化免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未来,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仍将以提升生存为最终目标,而免疫治疗的深度应用,以及在保器官等前沿方向的持续探索,将为食管癌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希望。

最后.jp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QTT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QTT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7月06日
何小罗
新沂市人民医院 | 胃肠外科
肿瘤免疫靶向治疗理念不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