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华西消化道肿瘤学术论坛 2025 POST ASCO丨曹丹教授分享胰腺癌转化研究前沿与未来展望

07月02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6月27日至29日,由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联合发起的“华西消化道肿瘤学术论坛 2025 POST ASCO”于成都顺利举行。本次论坛旨在汇聚国内外顶尖的医学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消化道肿瘤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治疗策略及未来发展趋势。论坛期间,与会者围绕消化道肿瘤的精准治疗、免疫疗法以及多学科协作等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通过专题报告、病例分享和圆桌讨论等多种形式,专家们交流了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并针对当前诊疗中的难点问题提出了创新性解决方案。【肿瘤资讯】特邀本次大会执行主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曹丹教授就胰腺癌转化研究前沿进展及未来展望进行学术分享,以飨读者。

曹丹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联合党委书记
腹部肿瘤科主任、腹部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室主任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CSCO胰腺癌专委会常委
CSCO胆道肿瘤专委会常委
CSCO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
CSCO肝癌专委会委员
CSCO免疫治疗专委会委员
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首届肝脏肿瘤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促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会副会长
四川省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主委
四川省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委会候任主委
JCO胆道系统肿瘤中文版专刊 主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信评审专家、SCI杂志编委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0余篇(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Journal of Hepatology, 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等)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基金等

Q1:作为本届华西消化道肿瘤学术论坛的执行主席,您认为本届论坛最大的亮点是什么?希望通过这次盛会,向全国的同道传递哪些信息?

曹丹教授:此次大会在消化道肿瘤领域带来诸多新进展,肝癌治疗从化疗到靶向再到免疫及双免联合,显著延长了患者生存期,体现了药物治疗的进步,同时介入治疗和放射介入方法也发挥了作用。肝癌已进入免疫治疗时代,双免治疗提供了新选择,但需针对不同患者制定精准治疗方案,充分评估以预防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胆道肿瘤具有发病部位多样、分子特征各异的特点,虽整体治疗效果不如肝癌,但已出现精准靶点如FGFR、IDH等,部分药物如佩米替尼、艾伏尼布等,胆道肿瘤在精准治疗方面走在前列,但仍需更多研究探索未发现靶点。

结直肠癌方面,新辅助放疗结合免疫或化疗的研究数据表明未来新辅助治疗疗效更好、方案更多。胃癌今年取得重要突破,Claudin 18.2抗体左妥昔单抗上市并获一线治疗证据,HER2治疗方面DS-8201(德曲妥珠单抗)的成功为胃癌患者带来长期生存希望,同时Claudin 18.2靶点的CAR-T研究在胃癌取得显著疗效且不良反应可控,是实体瘤治疗的里程碑。

胰腺癌虽仍以化疗为主,但部分患者适合靶向和免疫治疗,如MMR/MSI-H患者使用免疫治疗,而KRAS野生型患者可应用尼妥珠单抗联合化疗,KRAS G12C抑制剂也已获批并被指南推荐。尽管这些获益人群占比较小,但为胰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此外,放疗联合免疫及化疗的新模式也在探索中,初步结果令人鼓舞,未来有望通过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

总体而言,本次会议充分展示了消化道肿瘤领域的巨大进步。与会专家不仅分享前沿数据,更结合自身深刻的临床思考与经验。其中许多专家本身就是这些关键临床研究的引领者,他们从更高、更全面的视角对研究结果进行解读,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Q2:从实验室的基础研究成果到真正应用于临床,让患者受益,是一条漫长且充满挑战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您认为最大的瓶颈和困难是什么?目前有哪些探索和突破?

曹丹教授:从实验室基础研究(Bench)到临床应用(Bedside)的转化过程,常被比喻为一道巨大的“鸿沟”。这一过程,从靶点发现、动物实验,到Ⅰ、Ⅱ、Ⅲ期临床试验,再到最终药物获批上市并顺利应用于患者,其周期之漫长、过程之艰辛远超想象。

以近期备受关注的Claudin 18.2靶点为例,其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被科学家发现,但针对该靶点的抗体药物,历经了近三十年的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以及多期临床试验的重重考验。再如KRAS靶点,同样自90年代起就被确认为多种癌症的关键驱动基因,但因其胞内蛋白结构光滑、活性高,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被认为是“不可成药”的。直至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其G12C突变体上的“Switch-II口袋”,才设计出能够与之结合的小分子抑制剂,开启了靶向治疗的新篇章。即便如此,从首个抑制剂进入临床试验到最终获批,也花费了五年以上的时间。

新药研发之所以如此艰难,其瓶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基础研究与人体临床的巨大差异:实验室中细胞或动物模型上表现优异的候选药物,进入人体后往往面临截然不同的生物学环境,成功率极低,十个候选药物中能有一个成功已属不易。

  • 临床研究的伦理原则:临床试验必须遵循严格的伦理规范,以“生命至上”为最高准则。一切试验设计都以保护受试者安全、实现其最大获益为首要考量,这决定了临床试验的推进过程必须审慎,有时会因此限制药物的探索速度与范围。

  • 临床研究本身的不确定性:随着试验从早期进入后期,样本量的不断扩大能够更客观、更真实地揭示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许多在小规模研究中看似前景光明的方案,在更大规模的验证中可能会暴露出问题,导致研究在任何阶段都有失败的可能。

因此,任何一款药物能够成功问世,都是历经千辛万苦、相当不易的结果。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仍在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以期缩小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差距,优化伦理审查流程,并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临床试验的预测准确性,从而加速新药研发进程。

Q3:展望未来,在医学科技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您认为针对胰腺癌这一极具挑战性的疾病,其治疗策略可能会迎来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否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彻底改变当前胰腺癌治疗的困境?

曹丹教授:首先,改善胰腺癌预后需要多学科团队(MDT)的协作模式。鉴于仅有少数患者在初诊时可直接手术,通过肿瘤内科、外科等多科室联动,推行转化治疗与新辅助治疗,能将更多不可切除的肿瘤转变为可切除,从而显著降低复发风险并延长生命。MDT模式不仅提升了治疗上限,也保障了诊断的精准性,是贯穿诊疗全程的基石。

其次,以精准检测为导向,推动新药研发与个体化治疗。目前胰腺癌的治疗仍以化疗为主,能够从现有靶向治疗中获益的患者比例不足10%。这一局面凸显了研发新型药物的紧迫性。随着新型靶向药物的不断涌现,精准检测的价值日益显现。通过高通量基因测序等先进技术,精确识别患者肿瘤组织的基因突变类型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是实现个体化治疗的前提。

最后,以创新技术为突破,探索新型治疗模式。除了新药研发,探索和应用创新的治疗技术与模式同样是改变胰腺癌治疗困局的关键。以重离子、质子为代表的尖端放疗技术在局部晚期胰腺癌中展现了高效与高安全性的优势;同时,肿瘤电场治疗等无创性新技术的临床研究也证实了其有效性。综合应用这些新策略,结合免疫联合治疗,必将重塑胰腺癌的治疗格局,最终为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期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古木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Bill

评论
07月02日
赵学红
临汾市中心医院 | 肿瘤科
以创新技术为突破,探索新型治疗模式。除了新药研发,探索和应用创新的治疗技术与模式同样是改变胰腺癌治疗困局的关键
07月02日
张剑
锦州市中心医院 | 其他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