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高翔教授:深度解析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诊疗与地舒单抗的重要价值

06月3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出现转移。其中,骨骼是NSCLC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发生率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均具有严重不良影响。因此,深入探讨转移性NSCLC的治疗策略,特别是针对骨转移的有效干预措施,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高翔教授,围绕转移性NSCLC的治疗方法、肺癌骨转移的分子机制以及地舒单抗在骨转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展开讨论,并整理成文,与广大肿瘤医生共同学习。

高翔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
肿瘤内三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江苏省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胆胰学组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业员会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化疗及生物治疗分会肝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肿瘤防治联盟肝胆胰专业委员会委员

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策略与关键考量

能否请您谈谈转移性NSCLC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哪些?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考虑哪些关键因素?

高翔教授:目前,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主要治疗方法分为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全身治疗方面,化疗仍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没有可靶向驱动基因突变或PD-L1表达不高的患者,常用铂类为基础的双药方案,根据组织学类型选择具体药物,并且常与免疫治疗或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使用。靶向治疗针对存在特定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如EGFR、ALK、ROS1等,针对对应靶点的TKIs是这些患者的首选,通常疗效显著且耐受性较好。对于驱动基因阴性患者,可以采用免疫治疗,如PD-1/PD-L1抑制剂和CTLA-4抑制剂,PD-1/PD-L1抑制剂可单药用于PD-L1高表达者,或者与化疗联合,或采用双免疫联合策略。

局部治疗方面,放疗主要用于姑息治疗,缓解转移灶引起的症状。对于寡转移患者,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BRT)或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ABR)等高精度放疗可用于局部根治性治疗,可能改善预后。手术治疗在晚期NSCLC中作用有限,但可考虑用于体能状况较好、孤立性转移且原发灶可控的患者。

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考虑多个关键因素。首先是生物标志物检测,包括驱动基因突变和PD-L1表达水平,用于指导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选择,驱动基因突变的存在通常优先于PD-L1表达状态指导一线治疗。其次是体能状态(ECOG PS评分),评估患者能否耐受积极治疗。组织学类型(鳞癌 vs. 非鳞癌)也很关键,这一点会影响化疗药物的选择,比如培美曲塞主要用于非鳞癌。此外,转移部位是需要考虑的重点,特定部位的转移需要专门的处理策略,如脑转移需要全脑放疗、SBRT等,对于骨转移需要使用骨保护药物。患者的基础疾病和个人意愿也是制定治疗计划的重要参考。

肺癌骨转移的分子机制与地舒单抗的作用

您能否谈谈肺癌骨转移的分子机制是怎样的?地舒单抗如何针对这一机制抑制骨破坏并延缓骨相关事件(SREs)发生?

高翔教授:骨骼是NSCLC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之一,骨转移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均会产生严重不良影响。癌细胞之所以容易向骨转移,是因为骨骼具有丰富的血管系统、趋化因子与黏附分子,拥有丰富的生长因子库,为癌细胞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肿瘤细胞一旦进入骨髓,便会与骨微环境形成“恶性循环”。

不同癌种骨转移导致的骨破坏形式不同,以肺癌为例:首先,肿瘤细胞会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刺激破骨细胞的形成和活化。接着,破骨细胞介导骨溶解,导致骨基质的过度降解和吸收,形成溶骨性病变。随后,骨基质中储存的生长因子被大量释放,反过来作用于肿瘤细胞,刺激其增殖、存活和迁移,并可能诱导肿瘤细胞分泌更多的溶骨因子,从而加剧骨破坏的恶性循环。在这个“恶性循环”中,RANK/RANKL/OPG等关键信号通路被肿瘤细胞劫持或异常激活,驱动骨转移的发生和发展。

地舒单抗作为一种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通过特异性靶向RANKL,在NSCLC骨转移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地舒单抗能够以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结合RANKL,阻止RANKL与其在破骨细胞表面的受体RANK结合,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功能和存活,最终减少骨吸收,增加骨量。通过这些机制,地舒单抗可有效地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破坏,减少或延缓骨相关事件(SREs)的发生,如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骨放疗或骨手术等,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地舒单抗在NSCLC骨转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能否请您谈谈地舒单抗在预防NSCLC骨转移患者发生SREs、改善生活质量及总生存期方面的临床疗效如何?

高翔教授:在预防SREs方面,多项III期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1,地舒单抗相较于唑来膦酸能够更有效地延迟首次SREs的发生时间,中位延迟时间为8.21个月;并且能减少首次及后续SREs的风险,首次SREs风险降低17%(风险比为0.83,P<0.001),首次及后续SREs风险降低18%。最新的荟萃分析进一步表明,在多种实体瘤骨转移的治疗中,地舒单抗在延迟首次及后续SREs方面优于唑来膦酸,并能减少骨放疗需求2。这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维持和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均有积极意义。

在EGFR突变这一特殊NSCLC亚群中,由于患者生存期相对较长,骨骼健康管理尤为重要。一项回顾性研究探索了地舒单抗在伴骨转移EGFR突变NSCLC患者中的生存获益,结果显示地舒单抗在此类患者中显示出了SREs预防效果,且与总生存期(OS)改善相关,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标准骨保护治疗的地位3

从现有数据来看,地舒单抗通过更有效地预防SREs,可能间接改善肺癌骨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特定患者亚组的OS方面也可能有一定改善作用。总而言之,地舒单抗对于NSCLC骨转移患者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和疗效,且对于部分患者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Lipton A, Fizazi K, Stopeck AT, et al. Superiority of denosumab to zoledronic acid for prevention of skeletal-related events: A combined analysis of 3 pivotal, randomised, phase 3 trials. Eur J Cancer. 2012;48(16):3082-3092. doi:10.1016/j.ejca.2012.08.002
2. Wajda BG, Ferrie LE, Abbott AG, Elmi Assadzadeh G, Monument MJ, Kendal JK. Denosumab vs. Zoledronic Acid for Metastatic Bone Disease: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Cancers. 2025;17(3):388. doi:10.3390/cancers17030388
3. Ko HW, Chiu CT, Wang CL, et al. Overall Survival Improvement in Patients with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Mutat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Bone Metastasis Treated with Denosumab. Cancers. 2022;14(14):3470. doi:10.3390/cancers14143470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丹忱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BJ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