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唑帕尼是一款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主要通过抑制VEGFR-1、2、3,PDGF-α、β 和c-Kit 进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肿瘤细胞生长和存活。本期病例分享带来了多例晚期肾癌患者,经过培唑帕尼单药治疗后生存获益显著。
病例一:
培唑帕尼一线治疗显效迅速,晚期多发转移肾癌3个月获疾病稳定
病例汇报
常鹏程教授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泌尿外科
病例点评
金志良教授 荆州市中心医院
吕磊教授 武汉市第一医院
彭慧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甘肃省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甘肃省男科学分会委员
主持厅级课题1项、院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2项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男性,61岁。
主诉: 因“发现体检右侧肾占位病变3天”入院。
现病史:
于2020年7月25日就诊,主因“发现体检右侧肾占位病变3天”入院。
既往史:
无外伤及手术史。
辅助检查
查体:可触及右侧肾肿瘤。
影像学检查:
病理结果
初步诊断为:肾癌 T3a N1 M1。
AJCC临床分期为 IV期。
IMDC分组:低危组。
术后病理结果提示:形态学改变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符合肾透明细胞癌(WHO/ISUP I-II级)。
治疗经过
一线治疗
给予培唑帕尼800mg 每日1次口服3月疗程后,评估疗效为SD。
减瘤手术
2020年11月16日行腹腔镜下肾切除术。
术后病理提示:(右肾)透明细胞癌,癌组织侵及肾被膜,输尿管残端及肾血管中未见癌组织。
手术治疗
2022年9月20日复查时,发现左侧肾上腺占位性病变,考虑转移病灶,肺部病灶及右侧原位评估未发现明显进展。为进一步治疗,并明确病变性质,遂行腹腔镜下左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
术后病理提示:(左侧肾上腺)形态学支持腺瘤,免疫组化结果提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请结合临床。
局部治疗
2023年3月7日患者复查时,再次出现进展,发现头颅及右侧肾上腺转移性病灶。
全院MDT后转至放疗科行头颅、右侧肾上腺转移灶调强放射治疗(IMRT)。 2个部位分别给予5000cGy/10f (每次剂量500cGy,总共10次)。
病例小结
病例二:
深化多学科协作,培唑帕尼带来更多可能
病例汇报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病例点评
张强教授 甘肃省肿瘤医院
张耘新教授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赵彦宗教授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美国堪萨斯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访问学者
中国性学会前列腺疾病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膀胱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肾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生殖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会员
中国抗癌协会湖北省抗癌协会会员
中国抗癌协会腔镜与机器人外科分会会员
湖北省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参与国家级课题5项
第三届“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泌尿肿瘤领域优秀典范专家
1.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女性,66岁。
主诉:“右肾肿瘤术后6年,发现术区占位1周”入院。
既往史:既往体健, 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年, 口服降压药物硝苯地平。
辅助检查:
胸部及腹部CT无明显转移征象。
右肾见不规则肿块影,增强呈不均匀强化,较大截面约42*36mm ,考虑肿瘤性病变,累及肾后筋膜、后腹膜及腹壁软组织。
诊疗经过
新辅助治疗
先行培唑帕尼三个周期,面部浮肿,高血压,蛋白尿,头痛伴恶性等不良反应停药。
改为培唑帕尼半量+PD-1抑制剂四个周期治疗,面部皮肤瘙痒,可耐受。
CT复查
2022年4月:右肾肿块影明显缩小,最大径31*24mm ,累及肾后筋膜、后腹膜及腹壁软组织。
2022年5月:右肾肿块影无明显变化,最大径31*24mm ,累及肾后筋膜、后腹膜及腹壁软组织。
手术治疗
2022年5月23日行开放右肾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肿瘤区域明显缩小。
2.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男,47岁。
主诉:因“血尿1年余”入院。
辅助检查:
腹部CT:双肾占位性占位,考虑肿瘤性病变,肾癌可能性大。双肾稍高密度影,考虑复杂囊肿。
诊断:透明肾细胞癌伴VHL综合征
治疗经过
培唑帕尼足量治疗,轻度手足综合症,蛋白尿。
病例三:
培唑帕尼领衔晚期肾癌一线治疗,高效抑瘤,奠定后续治疗基础
病例汇报
史志龙教授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病例点评
张琳丽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曹智修教授 武汉市第一医院
易成教授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毕业于兰州大学
熟练掌握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肾上腺相关疾病的诊疗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患者男,65岁 。
主诉:血尿2年,发现右肾占位1周。
现病史:患者近2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肉眼血尿,1周前外院就诊.
辅助检查:
影像提示右肾肿瘤,CT示:右肾巨大占位约96x79mm,累及周围脂肪,双肺、肾上腺、腹膜、右侧胸膜多发转移,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右肾静脉癌栓。
IMDC危险度评分:中危。
肾穿刺活检: 考虑未分类肾细胞癌, cT4N1M1 stage IV 。
治疗经过
一线治疗
2021-10 开始 培唑帕尼 600mg qd po。
2021-11,一线TKI后一个月复查肝功能,无明显异常;培唑帕尼血药浓度:55.26ug/ml,正常标准内。
培唑帕尼 600mg qd,联合PD1 240mg Q3W ivgtt 治疗。
1月后复查肝功能:AST:306U/L,ALT:390U/L, TBIL:4.6umol/L; 考虑联合治疗不耐受。
停用药物,护肝及对症处理。
二线治疗
2021-12,肝功能指标降至1级,单用阿昔替尼 5mg bid。
2周后复查,肝功能指标无明显升高,耐受可;继续维持用药。
用药2月后,复查PET-CT:部分稳定,食管旁、支气管旁新发,疗效评估:PD。
2022-2,阿昔替尼 5mg bid联合PD1 240mg Q3W ivgtt 治疗。
定期复查,1-2度不良反应,血常规、肝肾功能稳定,继续维持用药。
2022-5 复查CT,肿瘤显著缩小;PR。
2022.11:右肾周肿物进展,SBRT 35Gy/5F;
2023.03: 病情稳定;
2023.09:车祸死亡。
培唑帕尼临床价值凸显,引领肾癌靶向治疗新时代
会议最后,大会主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胡志全教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李卫平教授对此次会议进行总结。肾癌作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中最常见的组织类型为肾透明细胞癌。一线治疗目前多依据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数据库联盟预后风险(IMDC)等临床特征进行分层治疗,而后线治疗多根据一线治疗方案组成、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药物选择。
肾癌诊疗进入靶向和靶免治疗时代,指南不断更新,靶向治疗在低、中、高危患者中仍是首选。其中,培唑帕尼可同时阻断VEGF和PDGF通路,更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上市前头对头COMPARZ研究结果显示,培唑帕尼组客观缓解率(ORR)显著高于舒尼替尼(36% vs 28%),并且培唑帕尼治疗42天即有69%患者肿瘤缩小≥10%,高于舒尼替尼43%。在中国首个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中,一线培唑帕尼的ORR达 2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达 21.2个月,并且安全可控。凭借多项临床研究,目前培唑帕尼已经成为中外肿瘤防治指南的一线靶向治疗药物推荐。
最后,两位主席提到,作为一线的临床医师,应该持续关注肾癌诊疗指南更新,根据最新指南调整患者治疗方案;此外还需要加强多学科协作,针对复杂肾癌病例开展更多MDT讨论,加强交流,分享经验,共同提高肾癌诊疗水平。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