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EHA TOP TALK | Chan Y. Cheah教授:惰性B细胞淋巴瘤从靶向治疗优化到精准治疗探索

06月2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6月12日~6月15日,第30届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将在“艺术之都”意大利米兰隆重举行。此次大会聚集了众多血液病学领域的顶尖专家与学者,旨在共同探讨血液系统疾病的前沿进展和临床实践成果。会议期间,【肿瘤资讯】特别邀请西澳大利亚州内德兰查尔斯·盖德纳爵士医院Chan Y. Cheah教授围绕惰性B细胞淋巴瘤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进行分享,详情如下。

点击视频查看教授精彩分享

B细胞淋巴瘤MRD指导治疗策略

Chan Y. Cheah教授:近年来多项研究对BTK抑制剂无限期治疗策略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以套细胞淋巴瘤(MCL)为例,TRIANGLE研究显示,患者在完成固定周期BTK抑制剂(伊布替尼)联合R-CHOP方案一线治疗后,继续接受2年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的维持治疗,可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虽然该研究尚未获得长期随访数据,但初步结果有力证明了限时BTK抑制剂治疗策略的可行性。这种方案不仅能降低毒性反应,理论上还提供了疾病复发时再次使用BTK抑制剂的可能性,因为患者未持续暴露于药物环境下,不易产生耐药性。

此外,在ALTAMIRA研究中采用了以MRD为指导的降阶梯治疗策略。研究发现,低危MCL患者在完成至少12个月阿可替尼治疗后,若达到MRD阴性状态(超过半数患者可实现),即可安全停药且疗效良好。然而,对于TP53突变等高危患者,持续BTK抑制剂治疗仍是必要选择(这一现象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同样存在)。多项研究表明,持续使用共价BTK抑制剂在疗效上优于固定疗程方案,特别是在高危患者中。

双特异性抗体在惰性淋巴瘤中的应用

Chan Y. Cheah教授:双特异性抗体在惰性和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均展现出显著疗效。本次会议上,我报告了关于复发/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FL)患者使用莫妥珠单抗>4年随访数据,结果显示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稳定维持在2年以上,且获得完全缓解(CR)的患者中,多数能长期维持缓解状态。这一结果令人鼓舞,表明在复发/难治性FL治疗中,双特异性抗体单药治疗已具有显著效果,无需常规联合其他药物——尽管联合治疗可能带来更深度的缓解和更持久的PFS,例如与泽布替尼或来那度胺的联合方案正在探索中。

现有数据充分证明,无论是FL还是边缘区淋巴瘤(MZL),双特异性抗体均表现出卓越的抗肿瘤活性,其毒性反应[主要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可控。这使其成为替代传统化学免疫治疗的理想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多款双特异性抗体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用于更早线数的治疗,且患者入组速度迅速。这一现象既反映了临床医生和患者对非化疗方案的迫切需求,也预示着双特异性抗体等新型疗法在惰性B细胞淋巴瘤治疗领域的重要前景。

惰性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疗效与毒性平衡

Chan Y. Cheah教授:患者生活质量问题在治疗中至关重要。与传统化学免疫治疗相比,新型双特异性抗体的副作用相对较轻——不会出现外周神经病变、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也不会导致脱发。但需特别关注的是,CRS可能早期出现,且这类治疗确实会增加感染风险。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建议前瞻性监测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对于出现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并伴随肺部感染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启动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常规抗菌药物预防通常非必需,但在特定情况下仍需考虑。我们特别重视疫苗接种的预防作用,尤其对于即将接受B细胞清除疗法(如CD20/CD3 T细胞衔接器治疗)的患者,推荐接种流感、新冠、呼吸道合胞病毒、带状疱疹和肺炎球菌疫苗等,这些措施能有效降低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的发生率。同时,加强对患者的感染症状教育,鼓励其及时就医也十分必要。

提升生活质量的另一重要途径是采用以MRD为指导的限时治疗或联合治疗方案。通过优化诊疗方案设计,减少患者就诊频率和住院负担,不仅能改善其生活质量,还能降低医疗成本。这些措施对于帮助患者更好地带瘤生存具有重要价值。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