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何建行教授谈肺癌治疗升级:以患者为本,推动真正有价值的创新

07月06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导读


肺癌作为我国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过去几十年在诊断和治疗层面均取得了飞跃性进展。外科技术从开放手术迈入微创乃至“无管”手术时代,多学科诊疗(MDT)不断完善,系统治疗亦经历了从化疗到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突破。如今,随着双特异性抗体等新型药物不断涌现,肺癌治疗已经步入“免疫2.0时代”。在这样一个持续跃升的背景下,应如何理解“创新”的价值?又有哪些探索正在重塑对未来治疗的期待?


本期「肿瘤资讯」特邀 何建行教授 参与访谈, 以“创新”为切入点,回顾肺癌治疗发展中的关键跃升,深度解析“免疫2.0时代”的突破和意义,分享对中国创新走向全球的信心与期待。 现将访谈内容精粹如下,以飨读者。

点击观看完整访谈视频

何建行 教授




·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

·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移植科、肿瘤科学术带头人

· 广州国家实验室领衔科学家、美国外科学院、英国皇家外科学院Fellow

·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

· 2020年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8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23年 国家创新争先个人奖; 2021年 国家创新争先团体奖

· 2021年 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2023年、2015年 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24年 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3年 第十届“树兰医学奖”

· 2023年 中国医院协会研发创新奖; 2025 全国先进生产者;2021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2024年 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一等奖; 2017年 中华医学进步一等奖

· 2017年 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 2002年 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 1997年 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 广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 1997年 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年 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 在 NEJM、Lancet、BMJ、Cell  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论文 430 篇

· (IF>30分23篇;IF>10分52篇),总 IF >3,400 分,他引 >38,000 次

· ESI 高被引论文 22 篇;中国呼吸与胸外“十大高被引学者”

· 无管微创技术(Tubeless Procedure)被编为2022哈佛大学教科书临床教程 第37章



肺癌治疗的跃迁之路:

从临床问题出发,以创新为导向


Q1:针对当前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您认为仍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临床医生和研究者应如何思考这些问题的解决路径?



何建行 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当前,非小细胞肺癌无论从诊断还是治疗层面都取得了实质性进步,甚至可以说是“飞跃式”的发展,通过多学科协作,患者的生存期已经有了很大提升。当然我们远不满足于原有的进步,目前在一线治疗阶段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这也正是当前学术界与产业界共同努力的方向,力求推动治疗水平的持续升级。


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提升的关键在于两个维度:一是推动普筛和精准早诊,二是不断提高手术水平。近年来,中国的抗癌团队在推动早筛早诊方面投入了巨大努力。过去我们主要聚焦于高危人群的筛查,但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这种策略存在较高漏诊率,因此我们逐步建立了针对40岁以上人群的普筛方案,显著降低了早期肺癌的漏诊风险,也为后续的早期干预与治疗奠定了基础。此外,手术治疗也经历了从传统开放式到微创、再到“无管手术”的演进,显著减少创伤、加快康复,为患者提供了更舒适的治疗体验。同时,我们还围绕复发风险开展积极干预,部分早期肿瘤病灶虽小但高度活跃,需要通过围术期治疗策略改善远期疗效。在过去十年的实践中,结合高危人群术后干预的微创手术方案使早期患者五年生存率接近99%,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对于晚期患者而言,生存期的进一步提升仍是核心目标,同时亦需兼顾生活质量。 目前,免疫治疗已成为驱动基因阴性NSCLC患者一线治疗的标准路径,但单药疗效仍有提升空间。而免疫联合治疗虽提高了疗效,但也导致了更高的毒性、更多的副作用、更低的生活质量,因此亟需机制更优、疗效更好、毒性更可控的新方案。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依旧在于“创新”与“临床”相结合。晚期肺癌提倡的是“以系统治疗为主、外科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模式,过去药物治疗策略已经经历了从化疗到靶向治疗,再到免疫及免疫联合治疗的演变。


如今,以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为代表的“免疫2.0”方案,不仅在临床效果上实现了突破,也推动了药学工艺的革新,让我们看到了新的飞跃。 这种“从临床问题出发,以创新为导向,最终回归患者获益”的探索路径,将会成为推动肺癌治疗持续进步的核心动力。


从联合到一体化,

肺癌治疗进入免疫2.0时代


Q2:作为全球首个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单抗已完成PD-L1阳性初治人群和EGFR-TKI耐药人群的适应症拓展,在您看来,这一系列进展对肺癌治疗具有怎样的临床意义?未来又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方向?



何建行 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我们常常探讨“如何用免疫来攻克肿瘤”,尤其对肺癌而言,免疫治疗经历了近40年的深刻变迁——从最初非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到PD-(L)1抑制剂出现并逐步向一线、围术期等多个治疗阶段拓展。如今从非鳞癌到鳞癌,从广泛期到局限期,免疫治疗已经在NSCLC领域构建起了全周期的广谱治疗体系。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始终聚焦于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免疫治疗的疗效,二是如何扩大获益人群。 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治疗中,ABC方案(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与化疗)已被广泛验证有效,依沃西单抗的出现是在这一治疗策略基础上的创新,也代表了制药工艺层面的重大进展。过去,许多联合治疗方案虽然疗效确切,但受限于工艺复杂性,真正实现“一体化”制剂的研发难度极高。因此,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依沃西单抗成功将PD-1和VEGF两个关键靶点融合于单一分子结构中,突破了研发壁垒,并通过临床研究中证实了显著的疗效改善。


根据目前已公布的Ⅲ期临床研究数据,我们看到依沃西单抗在驱动基因阳性和阴性、腺癌和鳞癌人群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也标志着我们从传统的免疫单抗联合模式进入了一体化治疗的“免疫2.0时代”。 随着双特异性抗体从临床研究走向临床实践,我们期待未来在肺癌全周期管理中能进一步拓展,开展包括围术期治疗、小细胞肺癌等领域的探索,以及其他细分人群的筛选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从而推动“免疫2.0时代”迈向更加精准化的新阶段。我相信,随着更多双特异性抗体的出现,肺癌免疫治疗将为更多患者带来更大的希望。


中国创新走向全球:

聚焦临床问题,实现患者获益


Q3:作为长期致力于肺癌治疗创新的临床专家,您如何理解“创新”的价值?请谈谈您的思考和体会。



何建行 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要实现从科研创新到临床应用,中间是一次质的飞跃。我们可以看到,每年在《Nature》《Cell》《Science》等顶尖期刊上发表的大量研究成果,最终真正转化为临床应用、被写入指南并服务患者的少之又少。因此, 唯有聚焦真实存在的临床问题,集中资源推动具有实际意义的技术突破与治疗进步,“创新”才会具有真正的价值。


近年来,各项技术的突飞猛进,AI大模型、基因编辑等先进工具飞速发展,如何衡量其价值是大家普遍探讨的话题。我认为可以依照三项评价标准:其一,是否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其二,是否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三,是否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这应该作为我们衡量每一个技术、每一种药物、每一个治疗方案的标准。


以外科领域为例,肺癌手术从传统的开放式发展为胸腔镜微创手术,再到如今的无管手术,我们打破了“手术必须要大切口、要插管”等惯性认知,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为其减少痛苦,带来了更舒适的治疗体验。


药物研发亦是如此。以依沃西单抗为代表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正是从”临床问题“出发,实现了“理论依据—技术攻关—临床验证”的一系列过程,突破了以往“双药联用”的惯性思维,创造出了“靶免一体”的新解法。


实际上,依沃西单抗的成功不仅是肺癌治疗领域的一次进步,更是在全球语境下中国创新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示。 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持续完善和支持体系的逐步健全,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着眼于更广泛的临床价值,越来越多创新方案布局了全球的Ⅲ期研究。我们相信,未来依托中国的原创技术和创新能力,将在更多疾病领域提出领先的新范式,真正实现“以中国方案服务全球患者”。期待我们有更多的创新成果引领国际,与全球同行共同进步,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方案。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N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G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7月07日
刘岩
馆陶县人民医院 | 放疗科
何建行教授谈肺癌治疗升级:以患者为本,推动真正有价值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