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突破后线,前移获益:TAS-102“好药先用”策略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二线治疗中的实践

06月1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微信图片_20250310181451.jpg

结直肠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策略的优化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曲氟尿苷替匹嘧啶(TAS-102)作为一种新型口服化疗药物,为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三例具体病例,深入探讨TAS-102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实际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病例一

病例汇报:
刘洋杨教授 河南省肿瘤医院

病例点评:
胡平平教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衣巍伟教授 山东省立医院

刘洋杨
河南省肿瘤医院 消化内三科 主治医师

河南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青年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青年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抗癌协会胃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郑州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女性,77岁。

现病史:5年余前因血便为主诉,2020年11月行肠镜检查,提示回盲部占位,活检病理示中分化腺癌。

诊疗经过

  • 手术治疗

患者于2020年11月23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右半结肠)溃疡型低分化腺癌,合并黏液腺癌,肿瘤侵及深肌层外纤维脂肪组织。神经侵犯(+),脉管癌栓(+)。两切缘干净。网膜未见特殊。肠周淋巴结可见癌转移(2/10)。基因检测提示KRAS基因12、13、61外显子未见突变(野生型),微卫星稳定(MSS)。

术后未复查、未治疗。

患者于2022年4月15日出现腹胀、腹痛,持续不缓解,外院CT提示腹盆腔积液,腹膜及网膜增厚并强化,考虑转移可能(图1)。

图1. 腹部CT(2022年4月15日).png

图1. 腹部CT(2022年4月15日)

腹腔穿刺引流腹水沉渣,病理结果符合腺癌,消化系统(肠道)来源可能。

目前诊断:右半结肠腺癌术后(pT3N1bM0 ⅢB期)腹膜转移 RAS野生型 MSS。 

  • 一线治疗

患者于2022年4月20日至2022年8月16日予以XELOX方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共6个周期。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出现1级外周神经毒性。

2022年7月1日复查CT提示:腹膜及网膜增厚较前相仿,腹水较前减少。疗效评价:疾病稳定(SD)。

患者于2022年9月8日至2022年10月29日予以卡培他滨联合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共2个周期。治疗期间无明显不适。

2022年12月7日复查CT提示:腹膜及网膜增厚较前(2022年7月1日)明显,腹水增多。

  • 二线治疗

患者于2022年12月10日至2023年3月17日予以FOLFIRI方案(伊立替康+亚叶酸钙+氟尿嘧啶)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共6个周期。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出现1级骨髓抑制。

2023年3月30日复查CT提示:腹膜及网膜增厚较前(2022年12月7日)略减轻,腹水较前减少。疗效评价:SD。

患者于2023年4月17日至今予以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

不良反应:无明显不良反应。

多次复查CT(如2023年6月16日、9月4日、11月6日,2024年4月10日)均病灶稳定。疗效评价:SD。

病例小结

本病例为77岁女性,右半结肠癌ⅢB期术后未辅助治疗,1年半后腹膜转移。一线XELOX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6周期后SD,卡培他滨联合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2周期后PD,一线无进展生存期(PFS)为8个月。二线FOLFIRI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6周期后SD,后续采用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二线维持治疗,至今疾病稳定,耐受性良好。

专家点评
胡平平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肿瘤放疗科 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肿瘤学博士
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分会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生物治疗分会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研究工作
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 20余篇

胡平平教授:该老年患者初诊ⅢB期伴不良预后因素,未行辅助治疗,术后一年半进展为转移性结直肠癌。TAS-102传统用于三线,单药疗效有限。本例真实世界病例中,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用于二线维持,疗效优于卡培他滨维持,体现“好药先用”原则。


衣巍伟
山东省立医院 化疗科 副主任医师 肿瘤学博士

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
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化疗医师分会委员
山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精准医学专委会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消化道肿瘤分会青委会委员

衣巍伟教授:该右半结肠癌患者术后ⅢB期,遗憾未行辅助化疗。考虑药物机制差异,卡培他滨耐药后,TAS-102因作用位点不同,可作二线维持选择。抗血管生成药物方面,贝伐珠单抗长期应用存在耐药可能,二线维持或可考虑更换为作用靶点不完全相同的TKI类药物。该患者的治疗过程凸显了个体化治疗在转移性结直肠癌管理中的重要性。

病例二

病例汇报:
时红萍教授 菏泽市立医院

病例点评:
许波教授 淄博市中心医院
邵娜教授 山东省立医院

时红萍
菏泽市立医院 肿瘤科 四病区负责人 副主任医师 菏泽医专兼职教师

山东省抗癌协会肺癌分会青年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第二届肿瘤化疗青年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山东省青年医务工作者肿瘤放射治疗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环境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姑息医学分会基层学组副组长
山东省公共卫生学会纵隔肿瘤防治协会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放疗分会生物学组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消化道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放射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临床协作分会委员
菏泽市抗癌协会放射介入分会委员
菏泽市抗癌协会化疗委员会委员
菏泽市抗癌协会分子靶向治疗委员会委员
科研成就:主持市级课题三项、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其中一篇被评为菏泽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SCI论文两篇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男性,33岁。

主诉:

结肠癌术后复发进展靶向联合化疗治疗后9天。

现病史:

患者2022年10月14日因“腹痛、腹胀10余天,伴排便排气停止5天”就诊。

辅助检查:

腹部CT检查结果示:考虑肠扭转,肠梗阻。

诊疗经过

  • 手术治疗

患者于2022年10月14日行急症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肠溃疡型中-低分化腺癌,大部分为黏液腺癌,肿瘤大小7.5*4*2.5cm,侵及肠壁全层,未侵及浆膜,未见肯定脉管内癌栓及神经侵犯,两端切缘未见癌,淋巴结未见转移癌(肠系膜根部 0/1,肠系膜周围 0/11),肠系膜脂肪组织内查见2处癌结节。免疫组化:肿瘤细胞MLH1(+),PMS2(+),MSH2(+),MSH6(+),EGFR(弱+),P53(野生型),Braf(-),Ki67(+,热点区80%),Her2(1+)。

初步诊断:结肠腺癌术后(pT3N1cM0 ⅢB期),MSS型。

  • 辅助化疗

患者于2022年11月11日至2023年1月27日予以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XELOX)方案化疗4周期。
2023年2月21日复查CT考虑肠系膜区小肠旁不规则斑片影伴高代谢,考虑转移。疗效评价:疾病进展(PD)。

  • 一线治疗

患者于2023年2月21日予以贝伐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卡培他滨方案治疗3周期。

2023年5月8日复查CT,示肠系膜下动脉旁类结节较前增大,考虑病情进一步进展。疗效评价:PD。

  • 二线治疗

患者于2023年5月13日予以TAS-102口服化疗。

2023年7月23日全身麻醉下行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降结肠-直肠吻合术+阑尾切除术。

2023年9月27日起,继续予以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至今。

期间多次复查CT(2023年7月10日、2023年10月24日、2024年1月20日)均提示SD。其中2024年1月20腹部CT示左侧下腹部前腹壁可见造瘘口影,乙状结肠区可见高密度吻合器影,胃肠道影未见明显扩张(图2)。

治疗期间监测血象、肝肾功能等指标,患者未出现骨髓抑制等影响治疗的不良反应,肿瘤标志物无特异性升高。

图2. 腹部CT检查(2024年1月20日).png

图2. 腹部CT检查(2024年1月20日)

病例小结

本病例为一名33岁青年男性,ⅢB期结肠癌(黏液腺癌为主)术后,虽接受了4周期XELOX辅助化疗,但短期内即出现疾病进展,提示肿瘤侵袭性较强。一线采用贝伐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为基础的方案治疗3周期后再次进展。患者二线接受了TAS-102治疗,并结合了再次手术及后续联合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取得了长达数月的SD,且患者耐受性良好,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专家点评
许波
淄博市中心医院 肿瘤二科 主任 主任医师

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药教育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淄博市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理事
山东省抗癌协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常务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分会常务委员
山东省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放疗医师分会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精准医疗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委员会肺癌学组副组长
淄博市医学会第一届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疗联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淄博市老年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淄博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许波教授:本病例患者辅助化疗仅4周期即转移,进展迅速。一线贝伐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和卡培他滨亦很快进展。TAS-102为基础的治疗获成功稳定控制,令人欣喜。二次手术性质需明确:若为根治性切除,术后维持治疗必要性待商榷,观察或为优选;若为减瘤或姑息,则TAS-102维持合理。


邵娜
山东省立医院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中国医药教育委员会委员
中国癌症基金会万名医生肿瘤学培训项目讲师
中国介入微创治疗委员会委员
中国疼痛医学会肿瘤微创专委会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分会委员
亚洲冷冻治疗协会委员
山东省老年学会生物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持国自然基金1项、参与省自然基金3项

邵娜教授:对于年轻(33岁)、体质好的患者,新辅助或转化治疗时可考虑FOLFIRINOX等强化疗方案以期更佳疗效;若RAS/BRAF野生,联合西妥昔单抗亦可能有效。本例中,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在二线治疗效果显著,此成功实践提示了TAS-102未来在该领域的发展潜力。

病例三

病例汇报:
卢文卿教授 山东省立医院

病例点评:
王耀霞教授 临沂市人民医院
位春红教授 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孟敏教授 山东省立医院

卢文卿
山东省立医院 化疗科 住院医师 肿瘤学博士

山东省医院协会肿瘤多学科整合诊疗专业委员会秘书兼委员
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临床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男性,61岁。

现病史:

患者于2021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为阵发性绞痛,NRS评分2分。无恶心、呕吐等不适。因腹痛就诊。

辅助检查:

肠镜示:横结肠近肝曲见一环周3/4周新生物;横结肠近脾曲见2.5cm新生物。病理示:横结肠口侧(肝曲):腺癌;横结肠肛侧(脾曲):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疑癌。

腹部增强CT示:横结肠癌并肠系膜及大网膜浸润,腹腔淋巴结转移表现。

诊疗经过

  • 手术治疗

患者于2021年4月8日行全麻下剖腹探查术、全结肠次全切除术。术中见横结肠近肝曲肿瘤约15*10cm,侵出浆膜外,侵及小肠;降结肠(实为脾曲)可见约2*3cm肿物。

病理提示:肿物1:溃疡型中分化腺癌,肿瘤大小2.2*2*1cm,癌组织侵及肠壁浅肌层。肿物2:溃疡型中分化腺癌,癌组织侵及浆膜下层,肿瘤大小9*8*2cm。均未累及回盲瓣。上、下切缘未见癌。肠系膜淋巴结未见转移癌(0/17)。

免疫组化结果:Ki67(+80%),MSH6(+90%),MSH2(+95%),PMS2(+90%),MLH1(+95%)。

基因检测提示:KRAS/NRAS/BRAF V600均为野生型。TP53错义突变,APC无义突变。KRAS p.G12D错义突变。TP53错义突变,APC无义突变。

  • 术后辅助治疗

患者于2021年5月10日当地医院行XELOX方案治疗1周期,后因个人原因未继续行全身辅助治疗。患者自述此后每6~8月行影像学复查,未见明显复发转移。

2023年4月8日行MRI检查,提示肝S8可见直径约1.7cm肿物,考虑转移癌。

2023年4月13日行肝转移瘤射频消融术。

2023年6月27日腹部MR平扫+动态增强示:肝转移瘤射频消融术后MR所见;肝多发转移瘤(图3)。

2023年6月30日行PET/CT检查示:结肠术后肝转移瘤综合治疗后:1)左肾门前方吻合口结节灶,代谢增高,SUVmax12.8;2)肝内多发等或略低密度灶,不同程度增高,SUVmax4.2-9.5。以上符合肿瘤局部复发并肝脏多发转移瘤表现。

图3. 腹部MR检查(2023年6月27日).png

图3. 腹部MR检查(2023年6月27日)
  •  一线治疗

患者于2023年7月4日予以XELOX方案联合贝伐珠单抗。疗效评价(2023年8月16日MR):部分缓解(PR)。

  • 二线治疗

患者因个人原因拒绝行静脉化疗,于2023年8月22、9月6日、9月25日、10月12日、10月30日、12月19日、2024年1月3日、1月29日、2月29日予以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

治疗初期为SD,后于2024年3月25日MR提示出现新发病灶。疗效评价为PD。

  • 三线治疗

患者于2024年3月25日至2024年4月25予以TAS-102+呋喹替尼。

2024年5月31日MR提示:PD,原有病灶增大,出现新发病灶。

  • 四线治疗

患者于2024年6月至2024年8月行CAP方案+贝伐珠单抗。

2024年9月29日CT检查提示PD。

2024年9月30日行肝转移灶穿刺,病理:(肝占位穿刺)腺癌,结合病史及免疫组化结果,符合结肠癌转移。免疫组化:CK7(-),CK20(+),CDX-2(+),SATB2(+),TTF1(-),HER2(0),MLH1(+),MSH2(+),MSH6(+),PMS2(+),提示可能为MSS或MSI-L。

基因检测结果(组织):KRAS p.G12D(丰度42.79%),MSI状态:MSS。

  • 五线治疗

患者予以伊立替康脂质体治疗。

2025年2月19日CT检查提示PD。

  • 六线治疗

患者于2025年2月20日、3月14日、4月17日予以西达本胺+呋喹替尼+卡度尼利单抗。2025年5月10日CT提示疾病进展。

  • 七线治疗

患者于2025年5月21日予奥沙利铂+雷替曲塞。患者血常规提示WBC 3.11*10^9/L,PLT 95*10^9/L。

病例小结

本病例为一名61岁男性,初诊时为横结肠双原发癌,其中一处病灶携带KRAS G12D突变。术后仅接受1周期辅助化疗,约2年后出现肝转移并接受射频消融。此后病情反复进展,患者依从性不佳,经历了多达七线的复杂治疗过程。一线XELOX联合贝伐珠单抗获PR后,因患者个人原因更换为二线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并取得了长达7.2个月的PFS,是其后续多线治疗中PFS最长的方案之一,显示了该方案在KRAS突变患者后线治疗中的潜力。

专家点评
王耀霞
临沂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抗癌协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心脏病分会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女医师分会委员
山东省健康管理协会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医院协会肿瘤精准治疗分会委员
临沂市医师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临沂市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委员
临沂市抗癌协会放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临沂市抗癌协会肿瘤心脏病委员专业委员会委员

王耀霞教授:此病例治疗团队极为用心,但患者依从性与配合度差,影响了潜在生存获益。对于此类MSS型伴肝转移患者,免疫治疗效果普遍不佳。两次基因检测均提示KRAS G12D突变,虽无获批靶向药,但提示可考虑相关临床试验。


位春红
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肿瘤科 三病区主任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医学会介入专业分会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临床研究协会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免疫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老年医学会肿瘤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老年医学会MDT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老年协会临床营养委员会委员
德州市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位春红教授:此病例患者依从性极差,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多次病情反复和多线治疗尝试,凸显了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尽管患者依从性不佳为整体治疗带来了较大难度,但治疗团队依然通过个体化治疗策略尽可能延长了患者的疾病控制时间,并探索了多种潜在的治疗组合。


孟敏
山东省立医院东院 肿瘤科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医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免疫治疗学组委员
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癌痛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科研项目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1项、省级科研项目4项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9篇、参与编写及翻译论著3部

孟敏教授:从一线至七线,每线治疗选择皆倾注临床工作者智慧。尽管因患者个人原因,诸多治疗效果遗憾,但总结看,患者二线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PFS达7.2个月,远超后线治疗疗效。对经历多线失败且携带KRAS G12D棘手突变的患者,后续治疗选择极困难,有效靶向药缺失,希望患者若有机会入组临床试验,能有转机。

总结

会议尾声,本次病例研讨会的大会主席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杨哲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刘自民教授分别进行大会的总结发言。杨哲教授表示,以上三个病例均展示了TAS-102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应用,这些实践,特别是经过多线治疗仍取得满意疗效的病例,说明了TAS-102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生存获益。我们在临床中既要遵循指南规律,也必须充分考虑患者的异质性,从而进行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

刘自民教授指出,对于多线治疗失败的患者,如本例中已至七线治疗者,指南已无法提供现成方案,这恰恰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探索精神,大胆尝试创新疗法。我们的临床工作应秉持双重原则:既要以规范化治疗为基石,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更要鼓励医生大胆地去探讨和尝试,通过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将这些前沿的探索与个案的成功,系统性地转化为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这不仅能解决临床难题,更是推动整个领域不断进步、惠及更多患者的根本动力。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古木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y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