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EHA抢先看】范磊教授盘点:2025 EHA大会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新进展

06月03日
翻译/校对:陈吕雯
点评:江苏省人民医院范磊教授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6月12日~6月15日,第30届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将在“艺术之都”意大利米兰隆重举行。此次大会聚集了众多血液病学领域的顶尖专家与学者,旨在共同探讨血液系统疾病的前沿进展和临床实践成果。2025年5月14日15时30分(当地时间),大会提前公布了近4000项研究的最新成果,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多个层面。摘要一经公布,【肿瘤资讯】第一时间邀请到江苏省人民医院范磊教授,就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治疗进展进行了筛选与点评,内容如下。

范磊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 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全国青年 常务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第十一届 青年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淋巴瘤专委会 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 副主委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分会 常务委员
南京医学会血液分会 副主任委员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和康奈尔大学附属纽约长老会医院博士后
研究方向为淋巴肿瘤的精确诊疗

16x9-EHA&ICML.jpg

Abstract S231: BTK降解剂BGB-16673治疗复发/难治性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的疗效与安全性更新:正在进行的Ⅰ期CADANCE-101研究结果

标题:UPDATED EFFICACY & SAFETY OF THE BRUTON TYROSINE KINASE (BTK) DEGRADER BGB-16673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REFRACTORY 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 (WM): ONGOING PHASE (PH) 1 CADANCE-101 STUDY RESULTS

作者:Anna Maria Frustaci, et al.

研究背景

BTK抑制剂在WM的治疗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然而,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逐渐出现耐药性或不耐受性。BGB-16673作为一种潜在的同类首创蛋白质降解剂,能够通过细胞的蛋白酶体途径特异性标记并降解BTK蛋白,从而有效阻断BTK信号通路的传导。目前正在进行的CaDAnCe-101研究(BGB-16673-101;NCT05006716)是一项开放标签的Ⅰ/Ⅱ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BGB-16673单药治疗多种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的安全性、耐受性及初步疗效。

研究目的

在该研究的Ⅰ期部分,报告了BGB-16673治疗复发/难治性(R/R)WM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数据。

研究方法

入选患者均为经临床确认的R/R WM患者(既往接受过≥2种治疗方案),ECOG体能状态评分为0-2分,且既往接受过抗CD20单抗治疗;对于美国或欧盟的患者,还要求既往接受过共价BTK抑制剂(cBTKi)治疗。BGB-16673采用每日口服一次的给药方式。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评估药物的安全性与耐受性(依据CTCAE v5.0标准),并确定最大耐受剂量及扩展剂量。次要目标是评估总体缓解率(ORR;依据改良IWWM-6共识标准),首次疗效评估于治疗开始后第4周进行。

研究结果

截至2024年12月17日,共纳入并治疗了30例WM患者,分别接受100mg(n=10)、200mg(n=11)和350mg(n=9)剂量的BGB-16673治疗。患者的中位年龄为72.5岁(范围56-81岁),中位既往治疗次数为3次(范围2-11次)。所有患者(n=30)均曾接受过cBTKi治疗,其中23.3%(n=7)接受过BCL2抑制剂治疗,13.3%(n=4)接受过非共价BTK抑制剂(ncBTKi)治疗。在29例可评估的患者中,37.9%(11/29)存在BTK突变,51.7%(15/29)存在TP53突变。中位随访时间为8.1个月(范围0.3-28.1个月)。
 
总体而言,96.7%的患者报告了任何级别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EAEs;其中≥3级TEAEs的发生率为56.7%,严重TEAEs的发生率为30%)。最常见的TEAEs(发生率≥20%)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43.3%;≥3级,33.3%)、腹泻(30.0%;无≥3级)、挫伤/瘀斑(26.7%;无≥3级)、贫血(23.3%;≥3级,16.7%)、发热(20.0%;≥3级,3.3%)以及血小板减少(20.0%;≥3级,6.7%)。最常见的≥3级TEAEs为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未观察到房颤、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或大出血事件。仅观察到1例2级高血压事件。共有5例患者(16.7%)发生了≥3级感染(包括1例支气管肺部/脑部曲霉病)。1例患者因TEAE(贫血)导致治疗中断,2例患者因TEAE导致剂量减少。此外,1例患者因TEAE(继发于疾病进展的脓毒症休克)死亡,另1例患者因疾病进展死亡。
 
在29例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ORR(至少达到PR)为89.7%,主要缓解率(CR+VGPR)为75.9%(n=22),VGPR率为31.0%(n=9)。首次缓解的中位时间为0.95个月(范围0.9-3.9个月),主要缓解的中位时间为1.9个月(范围0.9-6.4个月),且缓解程度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加深。共有22例患者(73.3%)仍在接受治疗且处于持续缓解状态。在不同亚组中均观察到缓解:最低剂量(100mg)组的患者(10/10,100%)、既往接受过cBTKi治疗的患者(26/29,89.7%)、接受过ncBTKi治疗的患者(4/4,100%),以及因PD而停用既往BTKi的患者(21/23,91.3%)。此外,无论是否存在BTK突变(有,11/11;无,14/17)、MYD88突变(有,23/25;无,2/3)、CXCR4突变(有,14/14;无,11/14)或TP53突变(有,15/15;无,10/13),均观察到缓解。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尚未达到。

研究结论

该研究数据显示,新型BTK降解剂BGB-16673在既往接受过包含BTK抑制剂的多线治疗的R/R WM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并持续展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即使在携带BTK、CXCR4和TP53突变的患者亦有明显疗效。

范磊教授点评


目前临床上WM一线治疗仍然以免疫化疗为主,共价BTK在真实世界中也扮演重要角色,但是一旦疾病出现进展可供选择药物较少,临床上包括二线免疫化疗、BCL2抑制剂、蛋白酶体抑制剂等药物均可以考虑,但是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多为经验性使用。该篇摘要展示了针对BTK靶点的新型药物--BTK降解剂BGB-16673在R/R WM治疗中的治疗潜力。研究纳入了经过多线预处理且存在多种耐药突变的患者,结果显示BGB-16673具有强大的抗肿瘤活性,ORR高达89.7%,主要缓解率(CR+VGPR)达75.9%,且缓解程度随时间逐渐加深,中位PFS尚未达到。尽管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但整体耐受性良好,未出现严重的心血管或出血事件。
 
该研究的亮点在于BGB-16673通过蛋白酶体途径降解BTK蛋白,突破了传统BTK抑制剂的耐药机制。即使在携带BTK、CXCR4和TP53突变的患者中,BGB-16673仍能取得良好疗效,显示出强大的治疗潜力。这些数据为BTK降解剂在WM治疗中的应用,尤其是已经暴露过现有共价BTKi的患者提供治疗新选择,未来值得进一步探索其在更广泛患者群体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责任编辑:木子李
排版编辑:木子李


WechatIMG929.jpg

欢迎大家关注2025EHA&ICML专栏,精彩内容持续放送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