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面临治疗困境,TAS-102联合方案助力其实现生存获益

05月2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微信图片_20250310181451.jpg

结直肠癌作为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上升。曲氟尿苷替匹嘧啶(TAS-102)作为一种新型口服化疗药物,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因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该领域的治疗中显示出广阔的应用潜力。本文通过分析三例病例,深入探讨了TAS-102联合方案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为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临床参考。

病例一

病例汇报:
李文成教授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病例点评:
戴映教授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何倩教授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笪良山教授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文成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肿瘤放疗科 主治医师

肿瘤学硕士
放疗科博士在读
安徽省肿瘤营养委员会委员
安徽省抗癌协会近距离放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安徽省康复医学会会员
从事肿瘤临床工作十年,擅长妇科肿瘤,消化道肿瘤,肺癌的规范化治疗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男性,67岁。

现病史:

患者2022年12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大便带鲜血,未予以重视。症状进行性加重。2023年02月外院行肠镜检查,提示距肛缘10cm直肠肿物,病理提示:直肠中分化腺癌。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初步诊断:

直肠腺癌(cT3N2M0 Ⅲ期)、胃窦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诊疗经过

  • 新辅助治疗

患者于2023年02月03日予奥沙利铂+伊立替康+卡培他滨新辅助化疗2程。

2023年03月04日给予直肠系膜区及淋巴引流区IMRT,DT:50GY/25Fx;联合卡培他滨 1.25g po bid d1-5 qw。

2023年05月25日复查MRI,提示病灶较前缩小(图1)。

图1. MRI检查(左:2023年02月11日;右:2023年05月25日).png

图1. MRI检查(左:2023年02月11日;右:2023年05月25日)
  • 手术治疗

患者于2023年05月30日行腹腔镜下直肠前切除术+ESD术。术后病理提示:(直肠肿物)送检肠管一段,长13.0cm,直径4.0cm,距一切5.0cm、距另一切5.0cm,见一大小3.0cm*2.5cm*1.0cm的溃疡浸润型肿块,镜下为溃疡形成伴坏死,余肠壁间质纤维化伴炎细胞浸润,结合临床符合治疗后改变;送检(吻合口)2圈及环周切缘均未见癌;另见(胃黏膜息肉)镜下黏膜慢性炎伴上皮化生,局部腺体结构有异型,细胞异型度低。

  • 辅助治疗

患者于2023年07月04日、07月27日、08月21日给予XELOX方案化疗3程。

于2023年09月27日行回肠造口回纳术。

2024年01月26日盆腔MRI平扫+增强+DWI示:直肠癌术后改变。

2024年02月患者出现轻度左侧肩背部疼痛,未予以重视。2024年04月出现右侧肩背部疼痛明显,进行性加重,右侧上肢及颈部活动受限。NRS:8分。

自服盐酸羟考酮40mg q12h,控制时间短,时常爆发痛。

完善基因检测:NRAS G12D、TP53及APC基因突变。

  • 一线治疗

患者于2024年05月08日、06月01日予以贝伐珠单抗+伊立替康+卡培他滨治疗2程。2024年06月25日、07月18日、08月08日、08月31日、09月23日、10月16日继续上述方案化疗6程。NRS评分2分,基本正常活动,颈托固定中。

患者于2024年11月11日、12月03日、12月25日、2025年01月16日予以贝伐珠单抗+卡培他滨维持治疗4程。应用地舒单抗骨保护治疗。

CA19-9自2024年10月16日的21.12 U/mL逐渐上升,至2025年2月27日达42.43 U/mL。

患者于2025年02月14日予以贝伐珠单抗+伊立替康+ 卡培他滨 1.5g po bid d1-14。

复查提示CA19-9持续升高。

  • 二线治疗

患者于2025年02月28日、03月28日予TAS-102+贝伐珠单抗治疗2程。应用地舒单抗骨保护治疗。期间出现Ⅲ-Ⅳ°骨髓抑制,给予升白细胞治疗后好转。

CA19-9自2025年2月27日的42.43 U/mL降至2025年4月24日的22.8 U/mL。

2025年04月25日给予减量化疗1程:TAS-102 40mg bid d1-5,8-12 q4w,贝伐珠单抗 500mg d1。患者耐受性良好。

病例小结

该患者为一名67岁男性,诊断为直肠癌Ⅲ期(cT3N2M0)。初始治疗包括新辅助化疗(奥沙利铂+伊立替康+卡培他滨)和同步放化疗,随后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术后辅助XELOX方案化疗。后出现T1椎体转移,经局部放疗、贝伐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和卡培他滨化疗,以及贝伐珠单抗联合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后,病情再次进展。二线治疗调整为TAS-102+贝伐珠单抗,期间因骨髓抑制对TAS-102进行减量。目前患者对减量后的方案耐受良好,肿瘤标志物有所下降,疾病得到控制。

专家点评
戴映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肿瘤学博士
德国汉堡大学UKE医院肿瘤中心访问学者
ERASMUSPLUS项目(西班牙Murcia大学)访问学者
全球卫生后备人才库
主持多项省级及院级课题,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及国家级项目多项
安徽省全科医学会肿瘤内科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科普学组委员
安徽省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与靶向治疗专委会委员
安徽省临床肿瘤学会肿瘤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戴映教授:该直肠癌病例的整体诊治过程,从初步诊断、新辅助治疗、手术到后续的化疗、放疗等环节,均遵循了结直肠癌多学科协作(MDT)的常规模式,治疗的规范性得到了良好体现,患者也从治疗方案中获得了较好的临床受益。此外,规范化治疗是当前临床广泛认同的共识,而新药的研发与临床应用则为攻克治疗难题、改善患者预后带来了新的希望。


何倩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肿瘤科 主治医师 硕士

从事肿瘤临床工作十余年,熟练掌握常见肿瘤及并发症综合诊治,擅长化疗、放射治疗、生物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结直肠癌,肺癌等个体化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

何倩教授:患者从局部晚期直肠癌开始,接受了新辅助治疗、术前放疗,并成功完成了手术,术后分期较早,显示前期治疗效果显著。后续的辅助治疗及维持治疗亦规范。临床实践中,对于结直肠癌,在影像学病灶未见显著变化时,单纯依据肿瘤标志物升高即更换治疗方案,是否会对后续治疗策略的调整,甚至过早面临无药可用的局面带来挑战,是临床医生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


笪良山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高新院区 肿瘤内科 主治医师 在职博士

安徽省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持新技术新项目1项,发表专业论文多篇,其中SCI收录5篇
从事肿瘤内科工作8年,熟练掌握常见肿瘤的诊治
擅长CT引导下各种肿物的穿刺活检,专注于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笪良山教授:患者通过新辅助放化疗后手术达到了病理完全缓解(pCR),显示了初期治疗的显著疗效。然而,术后半年出现骨转移,提示疾病具有一定的侵袭性。TAS-102单药用于结直肠癌三线治疗的无进展生存期(PFS)通常不超过4个月,因此目前的趋势是联合治疗,例如联合大分子单抗(如贝伐珠单抗)或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如呋喹替尼、瑞戈非尼)以及免疫治疗等。

病例二

病例汇报:
张腾腾教授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病例点评:
宋耕教授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李繁宏教授 黄山市人民医院
章秀芳教授 池州市人民医院

张腾腾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肿瘤内科 主治医师 在读博士

发表SCI论文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篇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女性,69岁。

现病史:

患者于2023年2月因反复排便习惯改变伴血便1月就诊。当地医院肠镜检查示:直肠癌。

诊疗经过

  • 手术治疗

患者于2023年03月01日于外院在全麻下行“经腹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直肠溃疡浸润型中分化腺癌,癌肿大小约4.5cm*2.3cm*1.2cm,癌组织穿透固有肌层至浆膜下层,神经侵犯(+),未见确切脉管癌栓,肠管两端切缘及环周切缘均未见癌累及,肠周检及淋巴结11枚,均未见癌转移(0/11)。pTNM分期:pT3N0Mx。

基因检测提示:KRAS G12V突变,BRAF野生型,HER2阴性,TP53突变,APC无义突变,MSS。

2023年03月31日胸腹盆腔CT平扫+增强诊断:直肠术后改变,双肺结节,考虑转移(图2)。

目前诊断:直肠中分化腺癌姑息术后双肺转移,Ⅳ期,KRAS突变型,MSS,ECOG 1分。

图2. 胸部CT检查(2023年3月31日).png

图2. 胸部CT检查(2023年3月31日)
  • 一线治疗

患者于2023年04月06日至2023年08月25日行贝伐珠单抗+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方案治疗6程。

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胸部CT检查提示病灶较前稳定/缩小。

患者于2023年09月22日行贝伐珠单抗+卡培他滨方案维持治疗。

2024年01月07日胸部CT检查提示右肺上叶结节较前增大,双肺多发结节部分增大,部分新增。

  • 二线治疗

患者于2024年01月09日、2024年02月01日、2024年02月29日、2024年03月26日予以贝伐珠单抗+伊立替康+雷替曲塞治疗4程。

2024年04月21日胸部CT提示病灶较前有所增大。

  • 三线治疗

患者于2024年04月22日予以TAS-102+呋喹替尼方案治疗。

定期复查,胸部CT提示肺部病灶持续缩小,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

目前疗效PR,PFS 10个月。

病例小结

该患者为69岁女性,直肠癌术后(pT3N0Mx,KRAS G12V突变,MSS)出现双肺转移。一线接受贝伐珠单抗联合XELOX方案治疗后进展,二线采用贝伐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和雷替曲塞方案,再次进展。三线治疗基于临床研究进展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了口服TAS-102联合呋喹替尼的方案。该联合方案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患者获得了PR的疗效,PFS已达10个月。

专家点评
宋耕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肿瘤内科 副主任医师

安徽省医师协会肿瘤学医师分会委员
安徽省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安徽省抗癌协会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安徽省全科医学会肿瘤内科分会委员
安徽省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委员会委员
安徽省抗癌协会临床细胞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安徽省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委员会委员

宋耕教授:该例患者在三线治疗中采用TAS-102联合呋喹替尼方案,取得了PR且PFS达10个月的优异疗效,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治疗实践。TAS-102作为一种口服化疗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已较为成熟,尤其在消化道肿瘤,特别是胃癌和结直肠癌的后线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


李繁宏
黄山市人民医院 胃肠外科 硕士研究生 副主任医师

安徽省医师协会减重与代谢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临床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李繁宏教授:从该病例可以看出,在结直肠癌的治疗过程中,多线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至关重要。TAS-102联合小分子TKI药物的模式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种联合用药不仅能提高疗效,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章秀芳
池州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副主任医师

池州市医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皖江肿瘤协作委员会委员

章秀芳教授:患者在一线和二线均接受了标准方案治疗,但PFS不长,这可能与KRAS突变等不良预后因素相关。三线选择了TAS-102联合呋喹替尼的方案,并取得了10个月的PFS,这与相关临床研究报道的数据基本吻合,再次证实了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在后线治疗中的协同作用。

病例三

病例汇报:
陈伟教授 黄山首康医院

病例点评:
华高艳教授 池州市人民医院
婷梅教授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葛昕教授 马鞍山市人民医院

陈伟
黄山首康医院 医学硕士 普外科医师

安徽省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急重症外科专家工作组青年委员
安徽省医院协会社会办医疗机构分会外科专科联盟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主持并完成一项研究生课题,参加多项省市级课题
发表文章10篇,核心期刊3篇,在投SCI文章1篇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男性,72岁。

主诉:

因“反复脐周疼痛不适20余天”入院。

现病史:

患者于2022年02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胀不适,呈阵发性,无恶心、呕吐、腹泻。门诊肠镜检查提示升结肠入口占位。病程中无发热、咳嗽等,睡眠正常,近半年体重无明显减轻。

辅助检查:

肿瘤标志物:CEA 3.76ng/ml;CA19-9 12.50u/ml;AFP 20.30u/ml。

肠镜:升结肠入口见一巨大新生物,中央大量坏死物。病理:(升结肠入口)中分化腺癌。

腹部CT:右半结肠肠壁不规则增厚伴肠腔狭窄,周围多发渗出影及小淋巴结,考虑结肠Ca可能。肝左叶微小致密灶(图3)。

图3. 腹部CT检查.png

图3. 腹部CT检查

初步诊断:

升结肠恶性肿瘤;cT3NxM0。

诊疗经过

  • 手术治疗

患者于2022年02月09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辅助根治性扩大右半结肠切除术(CME+D3根治)。术后病理:右半结肠(升结肠近肝曲)溃疡型中分化腺癌;大小约6.5cm*5.5cm*5.0cm,累及肠管一周;癌组织侵及肠壁浆膜下层;脉管内见癌栓;未见明确的神经侵犯;距肿块5.5cm处结肠侧管状腺瘤1枚;标本两切缘及环周切缘阴性;肠周淋巴结(4/32)。IHC:pMMR。NGS:KRAS G12C 突变。

pTN分期:T3N1b IIIb期

  • 辅助治疗

患者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治疗,共8周期。末次治疗时间:2022年08月30日。

术后复查影像提示腹部未见明确复发转移征象,胸部两肺多发小结节与术前大致相仿。

2023年06月29日(术后十六月)胸部平扫:右肺上叶前段病灶,考虑转移性病变。

2023年07月01日CT定位下穿刺活检,病理回报:(右侧肺结节)少量穿刺组织,大部分为致密纤维结缔组织,少许为肺泡组织,肺泡间隔增宽,纤维组织增生,未见异型细胞。

患者于2023年07月05日行胸腔镜下右上肺楔形切除+右肺肺大疱切除术。术后病理:(右肺上叶结节)浸润性腺癌,大小2.3cm*2.2cm*1.5cm,倾向转移性。IHC:肿瘤细胞CK7(-),CK20(灶+),TTF-1(-),Pax-8(-),Ki-67(热点区约98%+),NapsinA(-),CDX-2(+),SATB2(+),Mucin-2(-),P53(无义突变型)。

  •  一线治疗

患者术后行FOLFIRI方案化疗3周期,末次治疗时间:2023年09月07日。

复查影像(2023-9-28胸部平扫):右肺上叶结节术后改变,两肺多发实性小结节与前大致相仿。

患者告知此化疗方案不耐受(每次用药时间3天,每10天来院治疗,副反应明显:恶心、纳差、乏力等),要求调整治疗方案。

  • 二线治疗

患者予以贝伐珠单抗+卡培他滨治疗。治疗7周期后,患者出现明显手足综合征,暂停卡培他滨治疗,末次时间:2024年04月16日。

  • 三线治疗

患者于2024年05月05日予以TAS-102+贝伐珠单抗,用药至今。

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提示胸部、腹部病灶均保持稳定。

CEA水平在此期间维持低水平。

病例小结

该患者为一名72岁老年男性,诊断为右半结肠癌并术后发生肺转移(pT3N1bM1 IIIb期,KRAS G12C突变,pMMR)。患者经历了结肠癌根治术、术后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辅助化疗。在出现肺转移后,接受了肺转移灶切除术,术后一线FOLFIRI方案化疗。后因不耐受二线治疗调整为卡培他滨联合贝伐珠单抗,但因手足综合征再次调整。三线治疗选择了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的方案,并持续治疗至今,期间病情长期稳定,肿瘤标志物CEA维持在较低水平。患者目前OS已达39个月。此病例充分展示了在老年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能够带来持久的疾病控制和良好的生存获益,且患者耐受性较好。

专家点评
华高艳
池州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副主任医师

安徽省抗癌放射治疗委员会委员
皖南肿瘤协作委员会委员
池州市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华高艳教授:从初次手术到后续的复发转移处理及多线治疗,均体现了规范化操作,并且全程有MDT的参与和指导,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对于结直肠癌的寡转移,目前指南推荐优先考虑手术切除,该病例的处理符合这一原则。临床实践中,不少结直肠癌寡转移患者通过一次甚至多次手术切除后,能够达到临床治愈或长期带瘤生存的状态。


段婷梅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放疗科 主治医师

临床细胞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安徽省近距离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肿瘤组织间植入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肿瘤学博士在读,发表SCI论文数篇
从事肿瘤临床工作多年,擅长胸部肿瘤(如肺癌、食管癌等)及妇科肿瘤的放疗、化疗、靶向以及免疫等综合治疗

段婷梅教授:这种模式从患者初诊、制定治疗方案到后续出现复杂情况时的多学科讨论,不仅有效地缩短了患者的就医流程,节约了医疗经济成本,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治疗效果,是非常值得推广和学习的肿瘤诊疗模式。该患者目前接受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已一年有余,且总体情况良好,可以考虑在密切监测下逐步减少治疗强度。


葛昕
马鞍山市人民医院 肿瘤一科 副主任医师

2006年毕业于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先后从事医院影像工作5年、临床肿瘤工作10余年
擅长恶性肿瘤的微创介入治疗以及外周血管的介入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葛昕教授:患者初诊为结肠癌Ⅲb期,术后16个月出现肺部转移,并接受了肺转移灶切除术。基因检测显示为KRAS突变。一线治疗采用FOLFIRI方案后因不耐受,调整为卡培他滨联合贝伐珠单抗,后又因不良反应再次调整为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目前患者病情持续稳定,OS已达39个月,这充分体现了肿瘤治疗中规范化、精准化及个体化原则的重要性。TAS-102作为一种口服化疗药物,为患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长期用药选择。

总结

通过三例晚期结直肠癌的病例分享与深入讨论,集中展现了TAS-102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治疗策略。在晚期结直肠癌的多线治疗中,尤其是在标准治疗失败后,TAS-102单药或其联合方案(如联合贝伐珠单抗、呋喹替尼等)为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选择。这些病例均显示,通过个体化的治疗决策,即使是老年、伴有基础疾病或经多线治疗的患者,仍可能从TAS-102相关方案中获得临床获益,包括肿瘤的退缩、病情的稳定以及生存期的延长。未来,随着更多临床研究的开展,TAS-102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地位和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存希望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古木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y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