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警惕形态陷阱】46岁女性右乳微乳头状癌术后管理——从保乳根治到内分泌治疗的全程追踪

05月22日
陈杰锋肿瘤外科
患者信息

患者,女,46岁

主诉

右乳癌术后3月余,已完成4次化疗

病史描述

现病史:
右乳癌术后3月余,5年前行右乳SSM+IMPLANT手术。术后病理示高中级别导管内癌,ER(+++,90%)、PR(++~+++,50%)。2024-12-11穿刺病理确诊浸润性癌(高级别核,微乳头形态)。2024-12-24行保乳根治术,术后病理示15*11*11mm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II级),免疫组化:HER2(-),Ki-67热点区40%。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术后伤口愈合良好

辅助检查:
• 血常规+生化+肿瘤标志物
• 乳腺/甲状腺/腹部彩超
• 肺部CT平扫
• 生殖系统超声
• 激素六项检测

临床诊断

主要诊断:
右乳浸润性微乳头状癌(pT1cN0M0,III级)术后

其他诊断:-

治疗经过

[2024-12-11] ➤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确诊浸润性癌
[2024-12-24] ➤ 行右乳保乳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扫
[2025-01至2025-04] ➤ 完成4周期术后辅助化疗
[2025-05-07] ➤ 启动内分泌治疗:戈舍瑞林(3.6mg/28天肌注)联合托瑞米芬(60mg/d口服)

病例讨论和总结
  • 诊断要点:

    1. 微乳头状特殊病理类型

    2. 三阳性激素受体状态

    3. 高增殖指数(Ki-67 40%)

  • 治疗亮点:

    1. 卵巢功能抑制联合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双重内分泌方案

    2. 保乳术后全程化管理

  • 经验教训

    1. 注意患者年龄录入错误风险(初诊16岁与实际46岁差异)

    2. 微乳头状癌需加强随访

  • 临床启示:

    1. 强调分子分型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

    2. 需长期监测内分泌治疗不良反应

评论
05月22日
MedSeek&我爱看病例
本病例精准把握微乳头状癌侵袭性强、易转移的生物学特性,针对三阳性受体状态及高增殖活性(Ki-67 40%),采用卵巢功能抑制联合SERM的双重内分泌策略,兼顾疗效与生育保护需求。保乳术后全程化管理体现多学科协作优势,但需警惕微乳头亚型局部复发风险,建议强化影像随访。年轻患者内分泌治疗需平衡长期不良反应监测与生活质量,分子分型动态评估为后续治疗调整提供依据,凸显个体化精准治疗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