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右乳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及内分泌治疗全程病例解析——从微乳头状结构到CDK4/6抑制剂的治疗抉择

05月16日
魏栋
患者信息

患者,女,37岁,职业职员,已婚

主诉

乳房恶性肿瘤(右乳全切+假体植入术后)

病史描述

现病史:患者2024.07.02行乳腺彩超提示:右侧乳腺实性占位伴钙化,BI-RADS5类左侧乳腺结节,BI-RADS3类右侧腋窝及肱肿大淋巴结(1结枢不清),建议患者穿刺活检,病理示:(右侧乳房1左肿物穿刺)浸润性癌。(右侧乳房9点肿物穿刺)浸润性癌,脉管内见癌栓。

屏幕截图_28-5-2025_102342_boss.liangyihui.net.jpeg

既往史:体健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患侧乳腺呈术后改变,健侧乳腺查体未发现明显肿物,双侧腋窝及锁骨上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乳腺肿物穿刺活检术后及新辅助治疗后标本:(右乳腺)乳腺癌,2灶,质硬区①乳腺浸润性癌,II级腺管3分+核级2分+核分裂象1分=6分,大部分为粘液癌,伴有微乳头状结构(约占80%);部分为浸润性癌伴微乳头状癌(约占10%);

质硬区②乳腺浸润性癌,II级 腺管3分+核级3分+核分裂象1分=7分,伴粘液分泌,部分为浸润性癌乳头状癌(约占30%)。伴伴级别导管内癌(约占10%)。总体积1.2cm×1cm×0.7cm,局部钙化;脉管内见癌栓。未见明确神经侵犯。右腋窝淋巴结清扫(6/25),送(胸肌间淋巴结)1枚未见癌。脂肪组织见小片癌残灶(远端切缘均阴性);(送右腋淋巴结巴合)见癌转移X2415147、X2415148比较,Miller-Payne(MP评分):3分。周围乳腺脂肪。与切片八版,ypT1cN2aMx(结合蜡块B2406466)免疫组化:S2411702-C(质硬区①):AR(3+,80%)、ER(3+,80%)、PR(3+,55%)、C-erbB-2(1+)、GCDPF-15(-)、EMA(+)、Ki-67(index 20%);蜡块号:S2411702-C(质硬区②):AR(3+,70%)、ER(3+,80%)、PR(3+,60%)、C-erbB-2(1+)、GCDPF-15(-)、P53(2+),P63(肌上皮+),Ki-67(index 20%)。

临床诊断

主要诊断:右乳浸润性癌(ypT1cN2aMx)

其他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癌

治疗经过

[2024-07-02] ➤ 乳腺彩超发现占位,穿刺确诊浸润性癌
[2024-07-04] ➤ 腋窝淋巴结穿刺确诊转移
[2024-07至11月] ➤ 完成4周期TEC化疗(Miller-Payne G3)
[2024-12-06] ➤ 入院行第6周期化疗,方案:戈舍瑞林+阿那曲唑+阿贝西利
[2024-12-09] ➤ 出院继续内分泌治疗,Ki-67由40%降至20%

病例讨论和总结
  • 诊断要点:微乳头状结构+粘液癌复合型、腋窝淋巴结转移(6/25)、ER/PR强阳性

  • 治疗亮点:新辅助化疗后成功降期、三阳性特征内分泌联合CDK4/6抑制剂方案

  • 经验教训:化疗敏感性与组织学亚型相关性需动态评估

  • 临床启示:微乳头状癌需更积极淋巴结清扫,Ki-67动态监测指导治疗强度

评论
05月16日
MedSeek&我爱看病例
本病例诊疗思路体现了对乳腺癌异质性的精准把握。针对微乳头状癌高侵袭性特征,结合淋巴结转移负荷及三阳性生物学特性,采用新辅助化疗降期后序贯强化内分泌联合CDK4/6抑制剂的策略具有合理性。治疗亮点在于动态评估化疗敏感性(Miller-Payne G3)及Ki-67监测指导方案调整,印证了组织学亚型与治疗反应的相关性。临床启示强调:①微乳头状结构需警惕隐匿性淋巴结转移;②HR阳性患者中CDK4/6抑制剂的应用时机需综合复发风险分层;③多学科评估应贯穿治疗全程以优化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