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肿瘤作为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胃肠道肿瘤患者的生存预后得到明显改善。然而,胃肠道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仍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因素。曲妥珠单抗作为一种靶向治疗药物,对于HER2阳性胃癌患者,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期。曲氟尿苷替匹嘧啶(TAS-102)作为一种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新型口服化疗药物,以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中展现了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结合四例真实世界病例,探讨胃肠道肿瘤在临床中的治疗现状及挑战。为胃肠道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临床思维与参考。
病例一
病例汇报:
刘聪教授 山东省肿瘤医院
病例点评:
邱梅清教授 枣庄市立医院
曲伟教授 山东省肿瘤医院
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数篇
山东省医学会类器官分会青年学组委员
山东省肿瘤靶向及维持治疗专委会委员
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化疗分会委员
山东省健康管理协会消化道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
Case 1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女性,56岁。
主诉:
因“上腹不适伴黑便2月余”于2019-12-05入院。
现病史:
患者于2019-09出现上腹部不适,伴有黑便及进食量减少,症状逐渐加重,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痛、腹泻,无发热,近1月来体重下降4kg,2019-11月底就诊于当地医院。
查体:贫血貌,余未见阳性体征。ECOG评分:1分。
辅助检查:
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72-4、CA125、AFP、NSE、PRO-GRP)均正常。
Hb 88g/L,大便潜血阳性,小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胃镜示:胃窦大弯可见巨大不规则溃疡表面污秽,并可见血痂附着,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累及幽门口,取检。镜下诊断:胃窦溃疡(癌?)。活检病理:(胃窦)腺癌。会诊结果:(胃窦活检)腺癌,HER2(+++)。
2019-12-05行PET/CT检查:胃窦癌并腹腔、腹膜后、左侧锁骨上多发淋巴结转移伴高代谢。
初步诊断:
胃窦腺癌(HER2 3+,cT4aN2M1,IVB期),腹腔、腹膜后、左侧锁骨上多发淋巴结转移。
诊疗经过
转化治疗
2019-12至2020-07患者接受曲妥珠单抗联合SOX方案(奥沙利铂+替吉奥)化疗共6周期,后续行曲妥珠单抗联合替吉奥维持治疗3周期。
治疗期间多次CT复查提示肿瘤退缩,左锁骨上淋巴结缩小(图1)。2020-07-12胃镜示胃窦Ca治疗后改变,超声内镜提示可疑侵及固有肌层。
手术治疗
经MDT讨论后,患者于2020-07-22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探查+远端胃癌根治术。术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未查到癌细胞。术后病理示:(远端胃)中-低分化腺癌,侵犯浅肌层,癌组织呈治疗后改变,肿瘤退缩分级(TRG分级:1级)。区域淋巴结(0/35)未见癌转移。免疫组化:HER2(阴性, 1+),PD-L1 CPS约5。TNM分期:ypT2N0M0 I期。
患者术后定期复查。2023-07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穿刺病理证实为转移性胃腺癌,免疫组化HER2(3+),PD-L1 CPS:3。
一线治疗
患者于2023-07-19至2023-12-28接受曲妥珠单抗+PD-1单抗+SOX方案治疗共6周期。于2024-01-19至2024-10-22接受曲妥珠单抗+PD-1单抗+替吉奥维持治疗。
2024-04复查PET/CT(FDG+FAPI),显示病情控制良好。
病例小结
该病例为一例初诊IVB期HER2阳性胃癌患者,通过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实现肿瘤退缩,获得手术机会并行根治性切除,但后续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再次活检证实HER2阳性。一线采用曲妥珠单抗+PD-1单抗+化疗联合方案,患者获得了较长的无进展生存(PFS)。此病例充分展示了HER2阳性晚期胃癌在精准检测指导下的全程管理、多学科协作以及动态调整治疗策略的重要性。
Case 2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男性,57岁。
主诉:
因“上腹隐痛不适2月余,进食后呕吐1周”于2022-04-28入院。
现病史:
患者于2022-02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NRS 3-4分,其后出现反酸、烧心,并出现干呕症状;2022-04-26上腹部增强CT:胃窦部局部胃壁局限性增厚,小弯侧为著,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病灶周围筋膜增厚;胃周及网膜囊区、肝门区门腔间隙、腹腔干周围、腹膜后见多发肿大淋巴结,部分融合成团,大者大小约2.3*3.7cm,增强扫描见环形强化,局部与胰腺分界不清。肝内见多发大小不等稍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大者位于肝左叶,范围约6.3*6.5cm。
辅助检查:
肿瘤标志物;CEA 33.2ng/ml;CA199>10000U/ml;CA724>500 U/ml。Hb 103g/L;大便潜血阳性,小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胃镜示:胃体上部小弯侧黏膜见结节样新生物,至胃体中下部呈溃疡型肿物,累及后壁大弯侧,至胃角胃窦累及全周;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管腔狭窄。活检病理:(胃体活检)低分化腺癌。pMMR,claudin18.2弱(+),HER2(3+),PD-L1 CPS约5。
初步诊断:
胃癌(低分化腺癌,HER2 3+,PD-L1 CPS=5,cT3N2M1,ⅣB期)肝转移,腹腔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
诊疗经过
转化治疗
患者于2022-05-09至2022-06-20接受曲妥珠单抗+PD-1单抗+mFOLF0X6治疗,共2周期,于2022-07-11至2022-11-21接受曲妥珠单抗+PD-1单抗+XELOX治疗,共6周期,并于2022-12-14至2024-05-07予以PD-1单抗+卡培他滨维持治疗。
期间定期复查提示肿瘤退缩,肿瘤标志物(CA199、CA724、CEA)较前明显降低。
胃镜活检病理:(直肠ESD)传统锯齿状腺瘤,伴局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切缘及基底未见瘤组织。
手术治疗
患者于2024-06-13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胃大部切除伴胃空肠吻合术+腹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胃窦小弯侧)低分化腺癌,侵及固有肌层,癌组织存在治疗反应,TRG分级:3级。存在淋巴血管侵犯。上、下切线未见癌。区域淋巴结状态(0/12),yPT2NOMx。
2024-07-22复查CT提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可能性大。
一线治疗
患者于2024-07-23至2024-08-21接受曲妥珠单抗+PD-1单抗+XEL0X方案化疗2周期。
期间出现不良反应予以对症处理。定期复查CT提示腹膜后腹主动脉周围见多发小淋巴结,较前缩小。
于2024-09-25至2025-01-22接受曲妥珠单抗+XEL0X方案化疗4周期,于2025-02-25至2025-04-10行腹膜后淋巴结放疗。
病例小结
该病例为一例HER2阳性胃癌并多发转移的患者,初始予以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实现肿瘤退缩,获得手术机会并行手术切除,复查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一线予以曲妥珠单抗联合方案为其获得了良好的PFS。
病例二
病例汇报:
张秋杰教授 济宁第一人民医院
病例点评:
于哲教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赵荣荣教授 山东省肿瘤医院
赵翠教授 滕州中心人民医院
山东省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理事
山东省疼痛研究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肺癌分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姑息治疗分会委员
中华结直肠癌MDT联盟山东分盟济宁分会秘书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女性,63岁。
主诉:
因“肛门坠痛、大便次数增多1月”于2019-01就诊。
辅助检查:
肠镜示:进镜10cm见直肠占位阻塞管腔,活检病理:直肠腺癌。
诊疗经过
手术治疗
患者于2019-04-13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肠粘连松解术。术后病理:溃疡型中-低分化腺癌,癌侵透全层并累及神经,脉管内未查见癌栓;切缘阴性;肠周淋巴结0/18。基因检测:KRAS基因2号外显子突变;NRAS/BRAF/PIK3CA无突变;MSS。
诊断:直肠腺癌(pT4bN0M0 IIB期)。
辅助治疗
患者于2019-05-10至2019-09-30,行XELOX方案化疗6周期。2019-06-03至2019-07-31,行局部放疗:46.8GY/26F。
2020-09-17复查CT示双肺多发小结节及空洞,部分较前增大,考虑转移(图2)。
一线治疗
患者于2020-09-22至2020-12-22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贝伐珠单抗治疗5周期(因胃肠道反应未完成第6周期)。2021-01-11至2024-03,行贝伐珠单抗联合卡培他滨维持治疗。期间影像学评估病灶相对稳定。
2024-03,因肾功轻度异常、尿微量蛋白升高,停用贝伐珠单抗。
2024-04-18,影像学检查示左下肺转移灶明显增大;2024-04-24影像学检查示新发肝转移。
患者于2024-04-25行CT引导下左肺转移瘤射频消融术。
二线治疗
患者于2024-05-12至2024-07-20予伊立替康+雷替曲塞4周期。于2024-07-31行肝转移瘤射频消融术。
2024-08-21至2024-09-12继续伊立替康+雷替曲塞化疗2周期。
定期复查,疗效评估为疾病稳定(SD)。
患者于2024-10-09至2025-01-05予以贝伐珠单抗联合卡培他滨维持治疗5周期,耐受性良好。
2025-02-05影像学示脑转移,新发肝转移。
2025-02-18行脑转移灶射波刀治疗3次。颅脑MRI复查病灶缩小。
2025-03-31,上腹MRI示肝SⅥ、SⅣ异常信号影较前增大。
三线治疗
患者于2025-04-03、2025-04-17予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2周期,耐受性良好。
病例小结
该病例为一名KRAS突变型MSS晚期直肠癌患者,经历了手术、辅助放化疗后出现肺转移。一线含贝伐珠单抗方案治疗获得了长达42个月的PFS。在后续的治疗中,积极联合了针对肺、肝、脑转移灶的局部治疗(射频消融、射波刀)。三线治疗选择了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患者通过MDT及个体化方案调整,目前仍在积极治疗中。病例提示了在晚期肠癌全程管理中,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持续应用、局部治疗的适时介入以及TAS-102等后线药物的应用价值。
病例三
病例汇报:
文孝婷教授 滕州中心人民医院
病例点评:
彭洁琼教授 山东省肿瘤医院
贾雪峰教授 济宁第一人民医院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肿瘤三科主治医师
毕业于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
山东省抗癌协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女医师分会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免疫治疗学组委员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男性,71岁。
主诉:因“进食后饱胀感2月余”于2023-10就诊。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2g/L,大便潜血弱阳性,CA19-9:39.790U/mL。
2023-10-01胸腹部强化CT示:胃壁弥漫性增厚,并肝胃间隙淋巴结肿大,考虑胃癌或淋巴瘤;盆腔积液(图3)。
2023-10-02胃肠镜检查示胃癌?贫血胃黏膜像。活检病理:(胃体)腺癌。免疫组化结果:CD56(-),CgA(-),CKpan(+),Syn(-),KI-67(阳性指数约5%)。HER2(0)。
初步诊断:
胃腺癌并肝胃间隙淋巴结转移(cTXN1M0)。
诊疗经过
一线治疗
患者于2023-10-17至2023-12-05予以信迪利单抗+SOX方案化疗3周期。
2023-12-30,复查CT示胃壁增厚及淋巴结较前好转。因需行全胃切除,患者及家属商议后暂不考虑手术治疗,继续原方案。
2024-01-01至2024-04-25,继续信迪利单抗+SOX方案化疗5周期。
2024-03-23复查CT示病灶较前好转。
2024-06-04开始予以信迪利单抗单药维持治疗。
2024-07-07复查CT示肝胃间隙淋巴结肿大,较前增大,考虑疾病进展(PD)。
二线治疗
患者于2024-07-09至2024-09-07予以TAS-102+信迪利单抗治疗3周期。
2024-10-01复查CT示局部胃壁较前略增厚,胃小弯侧、肝胃间隙略大淋巴结,部分较前略增大。
患者曾尝试口服阿帕替尼,因副反应不能耐受未规律治疗。于2024-10-10至2024-12-08,行TAS-102+信迪利单抗+白蛋白紫杉醇治疗3周期。期间出现IV度骨髓抑制,经对症治疗后好转。
2025-01-09复查CT示病灶较前好转,肿大淋巴结已无明显显示。2025-01-09复查CT示病灶较前略增大。
2025-01-11至2025-02-15继续TAS-102+信迪利单抗+白蛋白紫杉醇治疗2周期。出现不良反应予以对症处理后好转。
病例小结
该病例为一名71岁HER2阴性局部晚期胃癌患者,初诊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一线采用信迪利单抗联合SOX方案作为转化治疗,取得了较好的肿瘤退缩,但患者拒绝手术。后续进入信迪利单抗维持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二线予以TAS-102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影像学病灶较前略增大,遂予以TAS-102、信迪利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的三药方案,观察到肿瘤再次退缩。此病例展示了在局部晚期胃癌患者拒绝手术的情况下,TAS-102联合免疫及化疗联合方案的治疗探索,同时也凸显了在追求疗效与管理治疗毒副作用之间的平衡挑战。
总结
胃肠道肿瘤的治疗策略在不断发展,MDT模式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从上述病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针对不同病情和肿瘤分期的患者,通过综合运用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手段,实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药的研发,胃肠道肿瘤的治疗将会更加精准和有效,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生机。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