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肺癌质控万里行”——疑难病例MDT大查房:多学科协作攻克肺癌难题

05月22日
来源:肿瘤资讯

kv.jpg为提升全国肺癌诊疗水平,国家癌症中心肺癌质控专委会近日启动“肺癌质控万里行——疑难病例MDT大查房”活动。2025年5月7日,第1期线上会议如约而至。首次会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担任荣誉主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志杰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任胜祥教授以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文华教授共同担任会议主席,同时会议汇聚众多知名医院肿瘤科、外科、病理科、放射科、影像科等多科室专家共同参与,共同探讨疑难肺癌病例,分享前沿知识,最终推动标准化、高质量的多学科团队(MDT)诊疗模式建设。

开场致辞及项目启动

在会议开场致辞中,王洁教授肯定了线上会议的高效性,同时表达了对于面对面交流的期待。她强调了肺癌质控建设的重要性,指出质控指标已融入国家卫健委的绩效监测体系,标志着肺癌质控工作进入关键阶段。王洁教授期望通过疑难病例讨论,推动质控工作深入发展,并希望MDT大查房成为提升临床和转化研究的重要平台。

image003.png王志杰教授介绍肺癌质控的七大能力建设,特别是疑难病例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到120多家首批试点中心将逐步开展相关工作,期待获得更多支持与指导。

图片1.png任胜祥教授强调,随着肺癌治疗手段的进步和患者生存时间延长,临床上仍面临许多疑难病例,MDT讨论对于解决这些病例、推动规范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image007.png梁文华教授强调通过实践交流可进一步提升对肺癌的认知,期待通过讨论经典案例和最新进展,进一步提高肺癌治疗水平,并表示会后将继续学习和讨论,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BOSS后台管理系统.mp4_000731.799.jpg

紧接着,会议进行了“肺癌疑难病例MDT大查房”项目启动仪式,进一步介绍了该项目的背景、价值及临床意义。

图片2.png

学术见解:免疫疗法前沿进展与MDT实践的规范化探索

本环节由王志杰教授担任主持,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詹琼教授作了题为“晚期一线鳞状NSCLC免疫治疗临床治愈探索之路”的精彩报告。詹琼教授介绍了该领域的重要进展,尤其是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非鳞和鳞状NSCLC,5年OS率分别高达31.2%和27.8%,是目前唯一双显著提升中国患者晚期NSCLC患者5年生存率的国产PD-1,助力“健康中国2030”提升癌症5年生存率战略目标实现,近1/3的患者跨越5年生存难关。

image013.png随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仲佳教授分享了“肺癌单病种MDT及质控管理经验分享”。她详细介绍了国家肺癌质量控制指标,强调MDT在实现这些指标,特别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率方面的重要性。目前MDT成功的重要要素,包括团队构成、职责分工、病例选择标准以及操作流程,同时目前MDT存在资源分配和跨部门协调等挑战,同时仲佳教授也倡导MDT在提高诊断准确性、治疗及时性、手术候选率和患者生存率方面的作用,最终使其成为现代肺癌管理的基石。

image015.png

MDT大查房:疑难病例多学科联合诊疗

该环节分别由任胜祥教授和王志杰教授共同参与主持,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MDT团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MDT团队和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MDT团队共同参与。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徐佳晨教授带来一例早期术后BRAF V600E肺癌患者病例,患者术后进行MRD检测阴性,6个月后MRD阳性给予治疗,9个月时MRD和CA125水平进一步升高。

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团队——李卓毅教授、张亚雷教授、谢展鸿教授、顾莹莹教授分别对于MRD阴转阳后治疗策略、高危因素及寡转移残留进行讨论。对于高危因素的早期患者,术后是否需要辅助治疗尚无明确循证医学证据,建议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再做决定。目前循证医学虽提供了标准化治疗方案,但也限制了个体化治疗对于高危复发患者,早期干预可能更有益,但需更多研究支持。同时专家们强调病理诊断中高级别结构和胸膜侵犯等危险因素的重要性,建议在诊断时提供更多临床相关信息。讨论最后,专家强调对于高危患者,应在国家队带领下开展前瞻性研究,探索更优治疗方案,同时规范MRD检测标准,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image017.png

image019.png

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的郁佳教授分享了一例晚期初治鳞癌治疗的病例,患者患有IVa期(cT4N3M1a - 胸膜转移)鳞状非小细胞肺癌,与免疫联合化疗临床试验,参与(临床试验)治疗,获得部分缓解 (PR),无进展生存期 (PFS) 为11个月。在患者肺部原发病灶出现寡进展后,接受局部消融治疗,随后加入PD-1/CTLA-4双抗的临床试验,病情稳定 (SD),PFS为7个月。患者进展后使用白蛋白-紫杉醇+卡铂治疗疗效评价SD,PFS为6个月。随后患者病情出现广泛进展,开始接受四线安罗替尼治疗。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团队——王健仰教授、邓垒教授、薛丽艳教授、唐威教授、张国超教授、徐佳晨教授参与该病例讨论。专家指出患者寡进展后局部治疗的时机合适,强调了消融治疗等局部手段的重要性,但手术、放疗和射频消融等治疗方式各有利弊。患者初始分期较晚,外科干预机会有限,但寡进展后消融联合免疫治疗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探索其机制。此外,专家们强调了病理检测的重要性,指出活检取材的局限性和不同病理检测方法的差异。患者从一线到四线治疗均参与了临床试验,显示了多学科整合资源、为患者提供全面治疗方案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免疫耐药后治疗策略的多样性。

image021.pngimage023.png 
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嘉兴教授分享一例肺淋巴上皮瘤样癌治疗病例。患者患有IV期(T4N3M1a-对侧肺/胸膜受累)肺淋巴上皮瘤样癌 (LELC),是一种EBV相关的罕见鳞状细胞癌亚型。患者接受了卡瑞利珠单抗联合GP方案化疗,获得了部分缓解 (PR),继续接受卡瑞利珠单抗维持治疗超过两年,目前病情稳定(SD),左下叶残留病灶稳定。

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团队——徐清华教授、陈健教授、侯立坤教授、侯萌教授针对免疫治疗持续满2年是否应该继续治疗,(局部处理)残余病灶是否需要加放疗巩固疗效,减瘤手术/消融减少肿瘤负荷的价值以及后续进展免疫再挑战的治疗选择展开讨论。放疗科专家建议对患者化疗联合免疫后寡残存病灶采用以SBRT为主的局部治疗,认为其疗效好、毒副作用小且可能增加后续免疫治疗敏感性,尽管有研究显示可能获益不大,但也有研究证实对PFS和OS有益,期待更多研究验证。从手术角度出发,专家们认为若治疗后患者分期有降期,可考虑局部切除。专家们讨论该病例时,强调EBV检测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女性患者。对于是否继续免疫治疗维持,或许可探索ADC药物等新的治疗模式。 
 

总 结

在会议尾声,王志杰教授对所有参会人员的宝贵意见表示感谢。疑难病例讨论与MDT诊疗模式的结合对于解决临床复杂问题、提升肺癌诊疗的同质化水平至关重要。此次会议讨论的三个病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临床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凸显了从疑难病例中提炼科学问题、通过研究推动临床实践进步的重要性。最后,王教授期待未来在肺癌诊疗领域开展更多合作与研究,进一步推动规范化诊疗的发展。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Nydi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Hanna



评论
05月23日
滕欣丽
佳木斯市肿瘤结核医院 | 放疗科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非鳞和鳞状NSCLC,5年OS率分别高达31.2%和27.8%,是目前唯一双显著提升中国患者晚期NSCLC患者5年生存率的国产PD-1,助力“健康中国2030”提升癌症5年生存率战略目标实现,近1/3的患者跨越5年生存难关。
05月23日
毛玉英
平遥兴康医院 | 肿瘤内科
感谢分享受益匪浅
05月22日
高耀鸿
开封市中心医院 | 肿瘤内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