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肾癌治疗正逐渐迈入新时代,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之外,免疫治疗正逐渐成为晚期肾癌治疗中的全新手段,靶免联合方案的应用,为患者带来了新的生存突破。然而,另一方面,对于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的罕见病理类型与复杂临床场景,具体的治疗方案决策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期邀请多位专家分享靶免治疗少见类型晚期肾癌病例,以期为专家学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非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减瘤术后辅助靶免联合治疗病例分享
病例分享专家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外科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访问学者
在Frontiors in oncology等权威期刊发表多项研究成果。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学科交叉课题。
长期开展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肿瘤的微创治疗,在体外震波碎石和输尿管软镜碎石方面拥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前列腺激光剜除和输尿管狭窄的治疗在国内领先
基本信息:患者女,56岁,主诉“体检发现右肾占位3天余,无血尿,无腰痛”。平素健康状况良好,有高血压病史,子宫肌瘤切除术后。
现病史:外院PET CT体检发现右肾占位3天余,双肺转移灶可能,现要求进一步治疗。
辅助检查:
肾脏CTA(2024-01-19):右肾中下部见混杂密度肿块影,大小约7.6cm×6.6cm×8.0cm,边界尚清,皮髓质均已受累,病灶以等、稍高密度为主,内见斑点、斑片状钙化影,增强后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
肺部CT(2024-01-19):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见斑片密度增高影,最大横截面2.0cm×1.1cm,边界尚清,左肺下叶前内基底段见实性低密度结节影,长径约1.2cm,边缘光整。
初步诊断: 1、右肾恶性肿瘤;2、肺肿瘤转移灶可能;
手术治疗:
2024-01-26在全麻下行经腹腔腹腔镜右肾根治性切除术,术中肿瘤与胰尾、脾门组织仍有粘连,经过仔细游离后完整切除右肾。手术时间约2小时,术中出血约50mL。术后第二天拔除导尿管,并下床活动。术后第五天拔除引流管,出院。
术后病理:
肉眼所见:肾及少量肾周脂肪组织一个,大小14.3×8.6×7.4cm,上侧未见肾上腺组织,肾组织大小14.3×7.4×6.9cm,沿肾门切开,于肾下极紧贴被膜处可见一肿物,大小7.9cm×7×5.8cm。
镜下所见:肿瘤切面:灰白色,质中,界限尚清。
肿瘤大小:单灶,大小约 7.9cm×7×5.8cm
组织学类型:肾细胞癌,倾向嗜酸性嫌色细胞癌,伴肉瘤样癌。
肿瘤内见大片坏死,胶原纤维增生及钙化,肿瘤局限于肾脏,脉管内癌栓(无),肾周脂肪侵犯(-),标本各切缘(-)。
免疫组织化学:PAX8(+),CD10(部分+),Vimentin(部分+),P504s(+),TFE-3(-),CD10(部分+),Ki-67(约5%), CK7(部分+), CD117(部分+),HMB45(-),FH(蛋白表达),SDHB(蛋白表达),PMS2(+),MLH1(+),MSH2(+),E-cadherin(+),EMA(+),PD-L1(TPS+70%,CPS:75),GATA-3(-),CKpan(+)。
术后辅助治疗:
2024-01-29至今:阿昔替尼 5mg qd po + 替雷利珠单抗 200mg q3w iv
2024-01-19 术后复查胸部CT: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见斑片密度增高影,最大横截面2.0cm×1.1cm,边界尚清,左肺下叶前内基底段见实性低密度结节影,长径约1.2cm,边缘光整。
2024-05-03辅助治疗中复查胸部CT:胸廓两侧基本对称,两肺纹理清晰,见多发结节影,结节大者位于右肺上叶,大小约2.4cm×1.7cm,边缘见浅分叶.
考虑转移瘤可能大,经靶免治疗后,疗效评估为SD。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均无,后续经MDT团队讨论建议联合化疗,但家属未同意,故继续维持现有治疗方案。
专家点评
吴震杰教授:该病例极具挑战性。非透明细胞癌领域面临着循证医学证据匮乏的困境。减瘤性肾切除术的决策更多是基于原发灶负荷、临床症状(如血尿/腰痛)和影像学特征的综合判断,而非高等级证据支撑。当患者出现肺转移时,系统治疗的选择尤为棘手,现有的靶向/免疫联合方案虽有一定理论基础,但实际疗效存在个体差异。面对患者抗拒化疗的困境,深刻体会到临床实践中依从性对治疗路径的制约,标准方案无法实施时,个性化调整的空间十分有限。
贾瑞鹏教授:当前肾癌诊疗已进入精准治疗时代,但在非透明细胞癌领域仍存在诸多未解难题,包括减瘤手术的价值评估、靶免联合的药物可及性和经济负担问题、肿瘤异质性导致疗效差异的机制等。该病例的成功经验提示,对于转移性肾癌仍需坚持多学科协作,在系统治疗基础上谨慎选择手术时机,同时持续追踪新型药物的临床数据。
新辅助治疗巨大肾癌合并肾静脉癌栓一例
病例分享专家
博士、副主任医师、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江苏省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中西医结合男科学分会委员
江苏省功能泌尿外科专委会分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泌尿外科专委会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医用机器人分会委员
南京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先后参与及主持国家科技部重大医学研发项目, 军区面上课题等科研基金
先后获得江苏省中西医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四完成人、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一 等奖第一完成人
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 参编著作3部, 参与制定《良性 前列腺增生诊疗及健康管理指南》
研究方向: 上尿路肿瘤, 尤其是肾肿瘤方向。
擅长领域: 尿路肿瘤的综合诊治, 尤其是肾癌及肾盂癌。前列腺癌的手术及综合治疗,前列腺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尿路结石的手术治疗, 全年手术量常年超千台
点击观看专家完整视频
基本信息:患者女,53岁,主诉“体检发现左肾占位1周”于2023-06-14至我院治疗,病程中无肉眼血尿、腰痛、腰胀等不适。否认吸烟史,否认饮酒史,无放射物、毒物接触史。否认家族相关遗传病及传染病史。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余,最高血压160/110mmHg,规律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否认“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否认手术史及药物过敏史。
辅助检查:
增强CT:左肾巨大富血供恶性肿瘤(130mm×103mm);左肾动脉分支供血;左肾静脉癌栓。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左肾下方及子宫周围多发异常增粗迂曲血管。肝左叶血管瘤。
血常规+生化:血红蛋白:107g/L,天门冬氨基转移酶:68U/L,碱性磷酸酶:233U/L,乳酸脱氢酶:851U/L
尿常规:隐血:阳性(3+)
初步诊断:
1. 左肾肿瘤合并左肾静脉癌栓(T4N1M0);
2. 高血压。
MSKCC评分高危组,IMDC评分中危组
治疗计划:
1. 左肾动脉栓塞+穿刺活检术;
2. 基因检测。
病理检查:2023-06-28:倾向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患者为XP易位肾癌;建议抗血管生成药物辅助治疗;必要时可联合免疫药物治疗。
治疗经过:
2023-07-10 起口服阿昔替尼(5mg BID)治疗。
2023-08-15 起静滴派安普利单抗(200mg/3周)治疗。
2024-03-29 停用阿昔替尼。
2024-04-15 手术治疗,4日后出院。
专家点评
吴震杰教授:该病例极具研究价值。这类肿瘤因融合伴侣基因不同导致高度异质性,使得总结普适规律异常困难。通过靶免联合新辅助治疗,患者不仅实现显著缩瘤,甚至接近病理完全缓解(pCR),远超透明细胞癌中常见的癌栓降级效果。对于术后维持治疗的选择,我支持单用免疫治疗的决策:患者处于影像学无瘤状态时,抗血管生成靶向药可能因缺乏作用靶点而加速耐药,而间歇/减量用药模式虽在探索中,但循证依据尚不充分。这一案例为"理论指导实践"提供了生动范例。
贾瑞鹏教授:该病例凸显三大突破点:新辅助靶免治疗联合不仅降低手术难度,更在罕见类型中实现接近pCR的病理缓解,为晚期肾癌治疗范式提供新思路;全程管理理念,从新辅助到术后维持,需动态平衡治疗强度与耐受性。对于经济可承受者,术后靶免联合可能进一步巩固疗效;实践启示,外科技术需与系统治疗深度融合——癌栓处理体现手术功底,而分子机制认知(如TFE3融合特征)决定了药物选择智慧。当前瓶颈在于,肿瘤异质性导致疗效差异的深层机制仍未破解,这要求我们在精准治疗时代更注重生物标志物探索。
排版编辑:TanRongb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