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十年未有之变局!吴一龙教授:依沃西单抗或将“洗牌”肺癌标准治疗模式

05月2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导读


随着新型抗肿瘤治疗手段不断涌现,以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为代表的创新药物正逐步走入临床实践,推动肺癌治疗进入“免疫2.0时代”。近期,全球首个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单抗获批用于PD-L1阳性晚期NSCLC一线治疗,并在多项Ⅲ期研究中展现出优于传统PD-1单抗的疗效表现。免疫治疗格局的演进再次引发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基于此,本期「肿瘤资讯」特邀 吴一龙教授 ,围绕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临床价值与肺癌治疗格局的变革方向 进行深度解读。现将访谈内容精粹如下,以飨读者。

点击观看完整访谈视频

吴一龙 教授




· 肿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IASLC杰出科学奖获得者

· 中国医师协会(CMDA)副会长

· 广东省医师协会(GDMDA)会长

· 广东省人民医院(GDPH)首席专家

·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GLCI)名誉所长

· 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主席

· 2018-2024年临床医学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十年格局或将重构!

依沃西单抗“洗牌”标准治疗模式


Q1:2025年4月25日,依沃西单抗单药一线治疗PD-L1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适应症已正式获批。您如何看待依沃西单抗在肺癌一线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吴一龙 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

过去十年,免疫治疗已全面覆盖非小细胞肺癌从后线到一线的治疗路径。 以帕博利珠单抗(K药)为代表的PD-(L)1抑制剂在晚期、局部晚期乃至早期阶段皆取得了显著成果,也因此被视为“金标准”。以免疫治疗为基础,目前我们已形成了一系列治疗策略:在PD-L1高表达(TPS≥50%)的患者中,免疫单药治疗已成为主流;而在PD-L1低表达(TPS<50%)的患者中,则更多采用联合化疗的模式。十年来,这一治疗格局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验证。


要想突破这一治疗格局,必须在疗效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由中国原创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 依沃西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K药)在Ⅲ期临床研究中进行头对头比较并取得阳性结果, 这一阳性结果是非常令人兴奋和自豪的。HARMONi-2研究数据显示,对于PD-L1阳性初治的晚期NSCLC患者依沃西单抗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从5.8个月提升至11.1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下降49%。 在以往的免疫治疗研究中mPFS多集中在5–8个月之间,如今终于有一个药物能够达到将近1年,是非常显著的进步。 此外,我们还看到OS有明显的获益趋势,随访结果值得期待。


在短期疗效指标方面,依沃西单抗组的客观缓解率(ORR)为50%,高于帕博利珠单抗组的39%;疾病控制率(DCR)亦达到90%,远超帕博利珠单抗组的71%。 依沃西单抗在肺癌一线治疗中的成功可能改变整个肺癌治疗的格局,既往持续十年的治疗模式或将重新洗牌, 未来更多基于依沃西单抗的相关临床研究即将开展,为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


中国创新逆势突围!

依沃西单抗竞逐全球核心赛道


Q2:目前,依沃西单抗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多项Ⅲ期临床研究。作为肺癌领域的学术引领者,您对这一“中国方案”走向国际有怎样的期待?



吴一龙 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

近年来,尤其是过去两年,中国医药产业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相比全球新药研发整体进入相对低迷阶段,中国在双特异性抗体和ADC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以HARMONi系列研究为例,其不仅聚焦中国,更是着眼全球,具有关键的意义。


一个好的创新药只有在全球得到应用、得到全球科学家和临床医生的肯定,才能称得上颠覆。我们看到依沃西单抗在中国完成和帕博利珠单抗的头对头Ⅲ期临床研究并取得成功之后,正积极推进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 依沃西单抗对比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PD-L1高表达晚期NSCLC的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HARMONi-7研究)已经启动, 我们期待能够尽快完成入组,更希望其结果能够重复HARMONi-2研究所取得的疗效优势。 一旦成功,将标志着中国原研创新药真正实现从本土走向全球的突破,其意义无疑将更加深远。


共识指引研发热潮!

双抗Ⅲ期临床提速,多靶点布局升温


Q3:在今年的肺癌高峰论坛上,您参与制订的《肺癌新型治疗方法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布,其中对于双特异性抗体部分提出了两项重要共识。您对于双特异性抗体在抗肿瘤治疗中的探索和应用有怎样的期待?



吴一龙 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

今年3月,第22届中国肺癌高峰论坛顺利举办,在全球范围内率先聚焦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围绕临床所面临的治疗挑战提出了诸多具有前瞻性的思考。特别是在双特异性抗体领域形成了两项关键共识。


· 共识1:目前证据显示,一些双抗药物在肺癌的治疗中显示出积极的疗效,安全性相对较好,应加速相关临床试验尤其是Ⅲ期确定性临床试验的开展。


· 共识2:目前靶点选择仍显局限,建议探索更多的靶点,尤其是特异性强的靶点。

首先,当前多数双特异性抗体仍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而只有通过Ⅲ期临床研究验证疗效才能真正作为临床应用的指南。 令人振奋的是,短短几个月内,依沃西单抗就再次在Ⅲ期临床研究中公布了阳性结果 (HARMONi-6研究:依沃西单抗联合化疗对比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初治鳞状NSCLC),为这一共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体现了其前瞻性。


对于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二项共识聚焦于靶点的选择。目前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已有2个双抗药物取得成功,包括埃万妥单抗(EGFR/MET双特异性抗体)和依沃西单抗(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但整体而言,现阶段的靶点布局仍相对局限,需持续探索特异性强、作用明确的靶点,以释放双特异性抗体类药物的更大潜力。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针对新靶点的双抗研发已有实质性进展,如DLL3/CD3、PD-1/IL-2。以上进展也进一步印证了《肺癌新型治疗方法中国专家共识》的前瞻性与引领意义。


肺癌治疗的“下一程”:

双抗和ADC能否携手并进


Q4:您如何看待双抗与ADC在临床应用中的定位与区别?未来这两类创新药物在肺癌治疗格局中又有望发挥怎样的作用?



吴一龙 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院

从当前研究速度来看,抗体偶联药物ADC在肺癌领域的临床试验数量多于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多项临床试验已经进入Ⅲ期研究阶段。当前,在EGFR-TKI治疗失败的NSCLC患者以及存在HER-2等特殊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中,ADC已经得到了疗效验证,部分新药已经获批上市。


然而,除这两类人群外,ADC的整体发展正面临瓶颈。根据目前多数ADC的疗效数据,其中位PFS普遍维持在6–7个月,PFS率大多不超过50%。可见ADC类药物的疗效与双特异性抗体相比并无明显优势,而在安全性方面,双特异性抗体有着更优的表现。 因此我个人认为,双特异性抗体有着更优异的临床表现和更丰富的靶点组合潜力,未来可能拥有相较于ADC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刚刚结束的意大利肺癌2025学术会议,我对以上看法进行更详细的阐述,欢迎同行关注讨论。总体而言,双抗和ADC正在走向相对不同的道路,未来是否会殊途同归或携手并进,还需待更多的研究探寻。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N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ZL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5月22日
侯宪民
阳谷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期待学习更多知识技能
05月21日
陈俊红
磁县肿瘤医院 | 肿瘤外科
依沃西单抗肺癌治疗标准模式
05月21日
马坊
漳州市医院 | 大肠外科
展现出优于传统PD-1单抗的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