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TAS-102联合方案在晚期结直肠癌的个体化探索中,助力患者实现生存获益

05月0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微信图片_20250310181451.jpg

近年来,尽管治疗手段日益丰富,结直肠癌的复发率与耐药性问题依旧严峻,对患者及临床医生带来了巨大挑战。曲氟尿苷替匹嘧啶(TAS-102)作为一种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新型口服化疗药物,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预示其在该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成为结直肠癌治疗研究的新亮点。本研究通过分析三例具体病例,深入探讨了TAS-102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旨在为结直肠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依据。

病例一

病例汇报:
宋伟教授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病例点评:
于海涛教授 青岛市即墨区中医医院
金永龙教授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宋伟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肿瘤学博士 主治医师

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多篇
山东省医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1项;青岛市源头创新计划青年项目1项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男性,XX岁。

现病史: 
因“大便带血”就诊。2017-05-20电子结肠镜检查示:距肛缘10cm有突入肠腔肿物,呈环状,约3*2*1cm大小,质硬,触之易出血,病理示:直肠腺癌。

辅助检查:
2017-06-01,上腹部增强CT示:肝内多发低密度,转移可能大;盆腔CT示:直肠广泛壁厚(图1)。

2017-06-06,上腹部MR动态增强+单脏器薄层扫描示:肝内多发转移瘤可能大。

2017-06-03,直肠高分辨MR平扫示:直肠癌。

图1.CT检查(2017-06-01).png

图1.CT检查(2017-06-01)

术前评估:

中位,距肛缘88.1mm,T3cN1Mx,CRM(-)。

诊疗经过

  • 手术治疗

患者于2017-06-07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辅助直肠癌低位前切除+肝VI段切除,转开腹:肝Ⅷ段肿瘤射频消融术。

术后病理:1.(直)肠中分化腺癌(溃疡型,大小4*3.7cm),侵犯外膜脂肪组织,未累及远、近切缘及环周切缘,肠周淋巴结内未见癌转移(0/9)。2.(第VI段肝)肝组织内见中分化腺癌浸润,侵达局部肝被膜,紧邻肝断端,考虑为转移性,源自直肠。免疫组化:PMS2(+),MLH1(+),MSH2(+),MSH6(-),HER2(0)。基因检测(术后病理):KRAS基因突变:阴性,NRAS基因突变12、13号密码子突变:阴性,NRAS基因突变61号密码子突变:阴性。

  • 一线治疗

患者于2017-07-15开始行第1~7周期FOLFIRI+西妥昔单抗治疗。

2017-09-15复查上腹部MR平扫示:肝内多发病灶治疗后所见,肝右前叶上段病灶以坏死为主,肝右后叶下段病灶存在肿瘤活性,较前片缩小。
患者于2017-11-15行腹腔镜肝Ⅵ段肿瘤+肝Ⅶ段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肝肿物Ⅵ段)部分肝组织见大片坏死、炎细胞浸润,符合肝脏介入治疗后改变;(肝肿物Ⅶ段)少部分肝组织,汇管区慢性炎细胞浸润。

后继续行第8~15周期FOLFIRI+西妥昔单抗方案治疗。

2018-05-03上腹部增强MR示:肝右叶多发病变治疗后复查所见,较前(2018-02-21)肝右后叶下段异常强化结节(直径约15mm),转移瘤可能性大,较前略增大(图2)。

图2. MR检查(左:2018-02-21;右:2018-05-03).png

图2. MR检查(左:2018-02-21;右:2018-05-03)
  • 二线治疗

患者于2018-05-05行奥沙利铂+雷替曲塞+西妥昔单抗治疗3周期。

2018-07-05复查上腹部增强MR示:肝右前叶下段多发异常强化结节,转移瘤可能性大,较前略增大。综合评估疾病稳定(SD)。

继续行2周期奥沙利铂+雷替曲塞+西妥昔单抗。

2018-08-27行肝脏特异性对比剂增强MR:肝右前叶下段多发异常强化结节(长径约2.6cm),转移瘤可能性大,较前略增大。

患者于2018-08-29行肝Ⅴ、Ⅵ段部分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肠粘连松解术。病理:肝组织内中分化腺癌浸润,考虑转移性腺癌(源自肠,部分伴神经内分泌分化,多处,大者大小3.5*2cm)。

  • 三线治疗

患者术后自2018-10-23开始行卡培他滨单药化疗,规律用药并定期复查。

2019-06-13上腹部MR平扫+增强示:肝术后改变;肝右叶、左内叶多发异常信号结节,较前片增大增多,考虑转移瘤可能性大。

患者于2019-07-02行TACE治疗。

2019-09-24上腹部增强MR示:肝术后、肝脏介入术后肝右叶大部病灶及左内叶病灶活性存在。

患者于2019-09-24在DSA下行TACE治疗。

2019-10-25上腹部增强CT示:肝右前上叶前部病灶无明显活性;肝右叶前上段近下腔静脉处及后上段病灶存在活性,部分较前增大。

患者于2019-11-06行经皮肝肿瘤微波消融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

2020-03-10上腹部增强MR示:肝右后上叶仍残留一小活性转移病灶。

2020-03-18行经皮肝转移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术。

2020-08-31上腹部增强MR示:肝右后叶上段异常信号影,较前(2020-06-29)无明显变化。

2020-12-25胸部CT平扫示:左肺上叶结节影,较前增大;肿瘤性病变可能。

2021-01-26在局麻下行CT引导下经皮双肺转移穿刺射频消融术。   

2021-03-18上腹部MR示:肝右后叶上段异常信号,考虑存在肿瘤活性成分可能性大,较前(2020-12-25)增大。

2021-3-24行经皮肝转移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术。

2021-08-27行肝肿瘤微波消融术+经皮肾上腺转移瘤微波消融术。

2021-11-04行CT引导下行碘-125粒子植入术。

2021-12-24胸部CT平扫示:左肺上叶、右肺下叶团片状密度增高影,较前范围增大。考虑疾病进展(PD)。

  • 后线治疗

患者于2021-12-28口服瑞戈非尼。

2022-05-26胸部增强CT示:双肺多发转移瘤,较前增多、增大。

2022-06-23开始TAS-102+贝伐珠单抗治疗,至2023-09-27行17周期。无进展生存(PFS):15个月。

2023-09-25胸部高分辨CT平扫示:双肺多发转移瘤可能性大,较前略进展。

2023-11-14行FOLFIRI+西妥昔单抗治疗,至2024-07-12行16周期。PFS:约8.5个月。

期间2024-01-24行血液标本NGS全基因检测:TMB<0.1Muts/Mb,bMSS,KRAS、NRAS、BRAFV600E均未检出突变。

2024-07-23胸部高分辨CT示:双肺多发转移瘤部分较前增大。

2024-07-26行呋喹替尼治疗,完成3周期。

2024-10-15胸部高分辨CT平扫示:双肺多发转移瘤部分较前增大。

2024-10-22行FOLFOX+西妥昔单抗治疗,至2025-02-05行7周期治疗。

2025-02-11胸部增强CT示:双肺多发转移瘤可能性大,部分较前增大。

因转移病灶较小或距大血管较近,暂无法行经皮穿刺活检。

2025-02-15重新更换为TAS-102+贝伐珠单抗治疗,目前已完成4周期。

病例小结

本病例为一例男性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初始治疗包括腹腔镜直肠癌切除、肝VI段切除及Ⅷ段射频消融,术后一线FOLFIRI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后续因肝脏病灶反复,多次行肝脏手术切除及局部治疗(TACE、微波消融、粒子植入)。二线尝试奥沙利铂联合雷替曲塞及西妥昔单抗,三线使用卡培他滨单药。随着病情进展,出现肺转移,亦接受了射频消融和粒子植入。后线治疗中,患者依次接受了瑞戈非尼、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PFS达15个月)、FOLFIRI联合西妥昔单抗、呋喹替尼、FOLFOX联合西妥昔单抗,最终再次启用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尽管经历了多线复杂治疗和多次局部干预,患者通过积极的综合治疗策略,实现了超过95个月的生存期,充分体现了晚期肠癌个体化、多手段联合治疗的价值。

专家点评
于海涛
青岛市即墨区中医医院 肿瘤二科 主任 副主任医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委员
山东省老年医学会中医肿瘤专委会常务委员
山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食管肿瘤精准治疗委员会常务委员
山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胸部肿瘤MDT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青岛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青岛市抗癌协会肿瘤化疗委员会委员
青岛市抗癌协会肿瘤放疗委员会委员
青岛市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于海涛教授:这例生存近八年的晚期结直肠癌病例可以看出,规范的多线治疗(包括化疗、靶向、局部治疗及后线的瑞戈非尼、TAS-102等)对患者长期生存至关重要。在患者病情仍缓慢进展的情况下,应积极关注并遵循指南更新,探索更多治疗选择。


金永龙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博士 主治医师

本硕博毕业于吉林大学医学部(原白求恩医科大学)
博士期间公派留学于韩国全北国立大学医学部
主要从事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
主持省级科研项目3项,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及中华系列论文数篇
曾多次参与并发表CSTRO、CSCO高层次会议论文
目前兼任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分会专业委员
山东省疼痛医学会青年委员会食管癌组副组长

金永龙教授:回顾了该患者从肝脏寡转移初诊到历经多线治疗(包括瑞戈非尼、TAS-102及其再挑战)的过程,指出TAS-102在后线治疗中展现了良好疗效。对于免疫检查点状态阳性的患者,可考虑多靶点TKI联合免疫或双抗/三抗等新型方案以争取更大获益,并鼓励患者积极参与临床试验。

病例二

病例汇报:
蒋慧教授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病例点评:
王慧云教授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王欢教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蒋慧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肿瘤一科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肿瘤分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肿瘤化疗学分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中医医师分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女医师分会委员会委员
青岛市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委员会委员
青岛市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青岛市抗癌协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青岛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第一作者发表SCI两篇,其中一篇收录在《LUNG CANCER》
第一负责人主持省级课题一项,多项市级课题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女性,76岁。

主诉:结肠癌术后2年8月余,体倦乏力加重1周。

既往史:高血压10年余、冠心病10年余、糖尿病8年余病史。左膝关节置换手术2年余。腰椎压缩性骨折病史1年余。

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ECOG:1分。心、肺(-)。腹部可见一手术瘢痕愈合良好,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腹部CT示:乙状结肠占位,考虑肿瘤。

PET-CT示:乙状结肠近端肠壁不规则增厚并FDG代谢增高,考虑结肠癌(浸透浆膜层达周围脂肪间隙),并灶周、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乙状结肠远段及直肠多发短条样FDG代谢增高,降结肠高代谢结节。

2021-03-18肠镜病理示:(降结肠)中分化腺癌。

诊疗经过

  • 手术治疗

患者于2021-03-22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

2021-04-16基因检测示:KRAS突变、BRAF、HER-2及PIK3CA阴性,MMS,TMB4.5mut/MB。

诊断:结肠癌(降结肠腺癌 cT3N2M1 Ⅳ),腹膜后淋巴结、肺转移。

  • 一线治疗

患者于2021-04-23行贝伐珠单抗+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治疗10周期。

定期复查后疗效评价为SD。

患者于2022-02-18行贝伐珠单抗+卡培他滨治疗10周期。

患者复查CT提示PD,肝脏病灶介入治疗2次。

  • 二线治疗

患者于2022-04-16行贝伐珠单抗+伊立替康+雷替曲塞治疗6周期。

患者复查CT示病情进展,肝脏病灶增大,肺部病灶稳定。

  • 三线治疗

2022-08-02行瑞戈非尼治疗2周期。

患者复查CT示病情进展,肝脏病灶增大,肺部病灶稳定。

  • 后线治疗

患者于2022-10-01行TAS-102+贝伐珠单抗治疗6周期。

患者复查CT示病情进展,肝脏病灶增多,肺部病灶稳定。

2023-04-15行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贝伐珠单抗治疗6周期。

复查CT提示肝脏病灶、肺部病灶稳定。

于2023-10-15予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联合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6周期。

病例小结

该病例为一例76岁女性结直肠癌伴腹膜后淋巴结及肺转移患者,基因检测提示KRAS突变、MSS。患者通过手术、一线、二线之后出现进展,三线尝试瑞戈非尼,病情仍进展。后续治疗依次选择了TAS-102+贝伐珠单抗、替雷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后维持治疗)。整个治疗过程体现了晚期结直肠癌在多线治疗中根据病情变化、基因状态及患者耐受性调整治疗策略的复杂性。

专家点评
王慧云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肿瘤科 主治医师

青岛市抗癌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
青岛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专委会委员
青岛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青岛市医院协会肿瘤防治与科普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姑息治疗分会委员
山东免疫学会肿瘤分子标志物与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第一届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健康管理协会抗肿瘤药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王慧云教授:在此类复杂病例中,规范化的MDT为患者带来了明显的临床获益,实现了个体化、高质量的治疗。该患者一线PFS达12个月,后续肝脏介入联合全身治疗整体耐受良好;四线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PFS达6个月,且未增加心脏毒性,为患者带来了良好的生存获益。


王欢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肿瘤内科 副主任医师

山东免疫学会肿瘤分子标记物与靶向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生物医学会肿瘤治疗不良反应多学科协作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化疗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教协会骨软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青岛市医学会乳腺病学专科分会第二界委员会委员
青岛市医学会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专科分会委员
青岛市医学会第一界精准医学专科分会委员
青岛市医学会循证医学分会肿瘤学组委员

王欢教授:MDT应整合多科室意见制定个体化方案,病理科在分子分型方面的精准诊断对早期治疗决策至关重要。本病例中的患者虽然经历了多线治疗,但通过积极的综合治疗策略,仍然获得了明显的生存获益,这充分体现了晚期肠癌个体化、多手段联合治疗的价值。

病例三

病例汇报:
刘海新教授 青岛市市立医院

病例点评:
王莎莎教授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张玲教授 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

刘海新
青岛市市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

山东省抗癌协会放射肿瘤学会放射免疫学组委员
山东省医药教育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放疗专委会委员
山东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胸部肿瘤MDT专业委员委员
青岛健康科技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男性,75岁。

现病史:因“结肠癌术后3年余,肝转移2年余,腹胀纳差2月”于2023-09就诊。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0余年,糖尿病史10余年,心力衰竭病史1年(曾因急性心衰住院),脑血栓病史20年,13年前行甲状腺结节切除术。

家族史:父亲因“肺癌”去世;姐姐有“乳腺癌”病史。

辅助检查:

2023-09 CEA:1712 ng/mL (正常值<5)。

2021-05-14上腹部CT增强示:肝内多发异常强化灶,考虑转移瘤。

诊疗经过

  •  一线治疗

患者于2021-09-07予西妥昔单抗靶向治疗+XELOX方案化疗6周期。

复查腹部CT示肝多发转移瘤较前增多。

  • 二线治疗

患者于2021-12-07予西妥昔单抗靶向治疗+伊立替康+雷替曲塞化疗4周期。

2023-09-05复查腹部CT示:肝多发转移瘤明显增多增大。

  • 三线治疗

患者分别于2023-09-22、2023-10-17、2023-11-08、2023-12-20、2024-01-10期间给予治疗:贝伐珠单抗 300mg靶向治疗(减量),并口服卡培他滨化疗(减量)。患者可耐受。后疗效评价PD。

2023-12-19 CEA:4313 ng/mL。

  • 四线治疗

患者于2024-02行TAS-102+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患者症状改善,肿瘤标记物明显下降。

2024-05-08 CEA:937 ng/mL。

2024-06-12复查腹部CT示:肝多发转移瘤稳定中略有缩小。

病例小结

该病例为一例75岁男性结直肠癌伴肝内多发转移患者。2023年9月至2024年1月,患者接受了减量的贝伐珠单抗联合卡培他滨治疗,但病情仍进展,CEA升至4313 ng/mL。2024年2月,治疗方案调整为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此方案显著改善了患者症状,肿瘤标记物CEA大幅下降至937 ng/mL。复查腹部CT显示肝多发转移瘤稳定中略有缩小,提示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在该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和生化指标改善。

专家点评
王莎莎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肿瘤内科 博士 副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青岛市医疗卫生优秀青年人才
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CSCO胃癌/甲状腺癌/中西医结合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整合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
山东省转化医学学会消化道肿瘤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结直肠癌MDT联盟青岛分盟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消化道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青岛市抗癌协会肿瘤综合治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协会消化肿瘤MDT人才发展专委会常务委员
青岛市抗癌协会姑息治疗分会秘书兼委员

王莎莎教授:该患者四线接受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PFS达10个月,总生存(OS)超4年,疗效显著。该患者在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期间仍获得了良好疗效,显示了TAS-102等药物在后线治疗,即使是心脏功能欠佳患者中,仍有应用价值和获益潜力。


张玲
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 肿瘤综合治疗一科 肿瘤学硕士 副主任医师

青岛市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放射治疗专家委 员会第一届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女医师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青岛市抗癌协会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青岛市药学会抗肿瘤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
青岛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青岛市医院协会肿瘤防治与科普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张玲教授:MDT在晚期结直肠癌综合治疗中起到基石作用,涵盖影像、外科、放疗及内科的紧密协作。分子状态的明确,尤其是错配修复(MMR)状态的检测,对治疗选择至关重要;后线治疗面临的选择困境,在寡进展或寡转移情况下,全身治疗联合局部积极干预能为患者带来OS获益。

总结

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进展、基因状态及治疗耐受性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策略。三例晚期结直肠癌病例均通过个体化、多手段的综合治疗获得了明显生存获益,TAS-102联合方案在后线治疗中为患者带来良好疗效和生存潜力。这些病例共同凸显了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中个体化综合策略的重要性及临床价值。随着新型治疗手段和药物的不断涌现,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前景将更加广阔。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古木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y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