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革新移植预处理策略,塞替派“护航”移植新纪元

04月2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作为治疗急性及其他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其预处理方案设计直接关系到供受体免疫平衡、移植成功率以及患者长期生存。然而,传统预处理手段在有效清除体内残留肿瘤细胞的同时,常伴有较高的器官毒性和移植相关并发症。近年来,塞替派作为一种兼具肿瘤杀伤和免疫调控双重作用的预处理药物,凭借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良好的安全性,正逐渐成为异基因移植预处理中备受关注的新星。本文将围绕塞替派的基本特性、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等多种血液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行归纳,最后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做出展望。

双重机制革新:塞替派为异基因移植注入全新活力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技术的发展为多种难治性血液疾病提供了根治性治疗途径[1]然而,预处理(conditioning)作为移植手术中的关键环节,其目标既是清除患者体内残留的恶性细胞,又是抑制宿主免疫以促进移植细胞的顺利植入。目前较为常用的预处理方案,如TBI/Cy或环磷酰胺联合其他烷化剂,在达到清髓效果的同时,其高毒性和免疫排斥风险一直是临床亟待突破的问题。
 
塞替派作为一种细胞周期非特异性烷化剂,不仅可通过直接与DNA交联、抑制DNA合成杀伤肿瘤细胞,同时也发挥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有利于抑制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1]。其分子量小、易穿透血脑屏障以及短半衰期(1.5~4.1小时)等药代动力学优势,使其在预处理过程中既能充分发挥清髓作用,又能降低毒性风险,减少对后续造血干细胞回输的干扰[2]。国内外多项临床数据及权威指南(如NCCN、EBMT和中国专家共识)均推荐将塞替派引入异基因移植预处理方案,为后续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3-5]

点亮治愈之光:塞替派为血液肿瘤患者开辟新生路

急性髓系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重要适应症,其预处理方案的设计直接影响移植成功率和长期生存率。近年来,含塞替派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如TBF方案——塞替派、白消安与氟达拉滨联合)在AML患者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
 
回顾性及多中心研究数据表明,采用TBF方案的AML患者在预处理后复发率明显降低,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有所提升[6-7]与传统使用环磷酰胺等药物的预处理方案(如BuCy)相比,塞替派方案在降低死亡风险(HR 0.7)和复发风险(HR 0.59)上更具优势,同时可促进移植物植入并减少GVHD发生率[8-9]。此外,对于老年或体弱患者,TBF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RIC)的生存率与清髓性方案(MAC)相当,且器官毒性更低[10]
 
除了疗效上的优势,塞替派在安全性和耐受性上也表现突出。研究显示,接受含塞替派预处理的AML患者中,≥3级黏膜炎和肝窦阻塞综合征的发生率仅为4.0%和4.0%,神经毒性发生率低至13.2%[11]。其短半衰期特性可快速代谢,减少对造血干细胞回输的影响[12]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另一类通过异基因移植可望获得长期生存获益的疾病。在ALL的预处理中,传统使用的TBI/Cy方案虽然疗效较为理想,但存在放射性毒性高、器官损伤风险大等问题。含塞替派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如TBF)在ALL患者中展现出与传统方案相当的疗效,2年总生存率(OS)和无白血病生存率(LFS)分别为54.2%和45.7%,且复发风险更低(HR 2.59)[13-14]
 
对于老年或高危ALL患者,TBF减低强度方案(如TT+曲奥舒凡)的2年OS率达64%,同时2-4级急性GVHD发生率仅为38.2%,安全性显著优于传统方案[15]。儿童ALL患者采用含塞替派的预处理方案(如Flu/Thio/Bu)后,3年无事件生存率(EFS)达52%,长期生存获益显著[16]

其他血液疾病

除了AML和ALL,塞替派在多种其他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移植预处理中也显示出潜在优势。近年来,多项研究探索了塞替派在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纤维化(MF)、输血依赖型地中海贫血(TDT)、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等疾病中的应用。研究数据显示:

· MM:FTM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的累积移植相关死亡率(TRM)仅为13%,一线治疗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OS)达45%[17]

· MF:TBF方案预处理后,患者3年OS率高达69%,且未观察到复发[18]

· TDT:FTTA方案(塞替派+氟达拉滨+苏消安)的2年OS率达97%,移植失败率极低[19]

· PCNSL:吉西他滨联合塞替派的预处理方案使2年无进展生存率(PFS)达91.7%,且无移植相关死亡[20]
 
这些数据表明,塞替派不仅在AML和ALL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同时在其他血液疾病异基因移植预处理中也具备独特优势。其低复发率和较高的生存获益,为各种高风险及特殊患者提供了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从“多面手”到“领航者”:塞替派引领allo-HSCT预处理新时代

塞替派作为一种兼具杀灭肿瘤细胞和免疫抑制双重作用的预处理药物,已在allo‐HSCT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从AML和ALL的临床应用数据来看,含塞替派的清髓性及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在疗效、安全性及移植成功率上均表现出色,且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使其在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或器官功能受限患者)中同样适用。
 
目前的研究不仅在AML、ALL等传统适应症中取得了突破,还在MM、MF、TDT、PCNSL等其他血液系统疾病中得到了验证。各项回顾性、多中心研究以及权威指南的推荐,无不证明塞替派在异基因移植预处理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其低复发率、较高生存率以及良好的耐受性都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
 
未来,进一步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及长期随访将帮助我们更好地明确塞替派在不同预处理方案中的最佳剂量和给药时程。同时,探索塞替派与其他新型靶向药物或免疫调控剂的联合应用,以及针对特殊患者群体的个体化预处理方案,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此外,随着临床数据的不断积累,国际与国内权威机构对预处理方案的修订更新也将为塞替派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总之,塞替派凭借其独特的双重作用机制和优良的药代动力学优势,正成为allo‐HSCT预处理领域中的“多面手”。在未来的治疗策略中,通过不断优化预处理方案、降低移植相关风险以及精细化个体治疗,塞替派有望为更多高风险血液病患者带来实质性的生存获益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Duan DJ, et al. Exp Hematol. 1998;21(4):327-50.
[2]. Heideman RL, et al. Cancer Res. 1989;49(3):736-41.
[3]. NCCN Guidelines®.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Version 3. 2023.
[4]. Carreras E, et al. The EBMT Handbook. 2019.
[5]. 塞替派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2020.
[6]. Saraceni F, et al. Am J Hematol. 2018;93(10):1211-9.
[7]. Sora F, et al. 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 2020;26(4):698-703.
[8]. Pagliardini T, et al. 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 2019;25(9):1803-9.
[9]. Luo C, et al. 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23 Feb;58(2):175-185.
[10]. Shimoni A, Nagler A. Best Pract Res Clin Haematol. 2011;24(3):369-79.
[11]. Yokota M, et al. Leuk Lymphoma. 2014;55(19):271-320.
[12]. Kondo E, et al. 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 2016;84(4):845-60.
[13]. Swoboda R, et al. 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22;57(3):399-406.
[14]. Eder S, et al. Am J Hematol. 2017;52(10):997-1003.
[15]. 黄晓军主编. 实用造血干细胞移植. 第2版. 2019.
[16]. Bader P, et al. Blood Adv. 2024 Jan 23;8(2):416-428.
[17]. Majolino I, et al. Leuk Lymphoma. 2007;48(4):759-66.
[18]. Manuel M, et al. Leuk Lymphoma. 2021;62(2):419-27.
[19]. Leena Karnik, et al. EBMT. 2025.
[20]. Jie Ji, et al. EBMT. 2025.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shelin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j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4月26日
张德伟
黄骅市人民医院 | 放疗科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作为治疗急性及其他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其预处理方案设计直接关系到供受体免疫平衡、移植成功率以及患者长期生存。
04月26日
李晓红
平遥兴康医院 | 肿瘤内科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技术的发展为多种难治性血液疾病提供了根治性治疗途径
04月26日
魏永强
龙口市人民医院 | 乳腺外科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技术的发展为多种难治性血液疾病提供了根治性治疗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