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正值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启动之际,礼来中国在上海举办媒体发布会,庆祝与信达生物、和黄医药等本土伙伴在肿瘤领域十余年深度合作,共同打造跨国药企与本土企业合作典范,推动中国肿瘤创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会中,【肿瘤资讯】联合多家媒体,特邀礼来全球副总裁、礼来中国药物开发及医学事务中心首席医学官迟海东博士与礼来中国副总裁、抗肿瘤事业部负责人尹航先生接受专访。围绕中国肿瘤治疗格局的变化、本土创新合作新模式及未来研发重点,两位嘉宾分享了深入思考与前瞻视角。
中国肿瘤诊疗规范化逐步提高,
医药环境变化加速创新药引进
迟海东博士:作为一名曾经的临床医生,我自2004年进入医药行业。彼时中国在抗肿瘤药物的引入与应用方面,整体滞后于欧美5至10年,诊疗体系尚不完善,医保覆盖有限,许多创新药物难以惠及患者。
而今天,这种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越来越多创新药物以更快、甚至同步的速度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本土的生物医药企业也在不断推出具有原创力的产品,有些已成功“走出去”。中国肿瘤诊疗的规范体系在与国际标准不断接轨;医生的治疗决策越来越多地基于循证医学而非经验判断;医保动态调整机制显著加快了创新药物的准入速度,大幅提升了可及性。
以礼来CDK4&6抑制剂阿贝西利(abemaciclib)为例, 我有幸从最初的全球策略到中国本地研发全过程参与。这是一款在中国获批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HR+,HER2-)高危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晚期内分泌敏感和晚期内分泌耐药三大适应症的CDK4&6抑制剂。其开发历程也折射出中国医药环境的快速进步:晚期适应症的获批较美国滞后3年,但早期辅助治疗适应症已实现与全球基本同步,仅晚于美国2个月,意义重大。这一变化背后,是包括政策鼓励、生物医药产业崛起、临床研究能力提升等多维驱动因素的结果,这些提升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从业者所做的工作正在转化为患者的真实福祉。
中国药企正不断发展进步,
礼来与中国药企积极开展多样化合作
迟海东博士:过去20年,中国本土生物医药企业经历了从仿制主导到逐步聚焦创新的深度转型。他们现在不仅在中国市场发展迅速,还在向全球市场发力,并开始从药物早期发现、临床开发,到商业化的全生命周期进行战略部署。
在这个过程中,礼来与本土企业的合作也在不断加深。我们的合作伙伴信达生物和和黄医药,正是中国新一代创新药企业的代表,展现出全球化视野和完整创新链条能力。
我认为,中国生物制药企业的下一步发展关键在于企业自身定位。需要首先思考如何打造具有差异化和创新性的产品线,而非简单地快速跟进。其次,开展前瞻性研究,在设计临床试验时,应积极引入现有最好的治疗方案,前瞻性考虑未来的治疗格局,确保新药研发不仅满足注册要求,更能在未来的治疗环境中持续造福患者。第三,则是如何更好地打造全球化视野,致力于改变全球治疗格局,积累全球临床开发经验。最后,合规性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礼来一直倡导“合作共赢”的理念。除了和现有合作伙伴的深度合作,礼来还设立了礼来北京创新孵化器(Lilly Gateway Labs),希望从候选药物进入临床之前就与本土初创企业展开合作,赋能早期科研项目,构建资源共享、长期共赢的协作平台。
“正确的靶点、正确的药物、正确的患者”,礼来以“简单聚焦”深入探索更多领域
迟海东博士:礼来在肿瘤管线布局上坚持“Simple Focus”理念,即:聚焦真正有变革潜力的靶点、分子与人群,打造“正确的靶点、正确的药物、正确的患者”,解决未被满足的需求。
未来的发展趋势难以预测,或许肿瘤治疗将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我们目前已经布局的重点领域包括:乳腺癌(尤其是HR+,HER2-亚型)、肺癌(包括RET和KRAS G12C靶向药物)、血液肿瘤、核医学(我们认为这一赛道具有高度变革潜力,且研发和商业化门槛较高)。另一方面,人工智能(AI)技术在肿瘤治疗及其它疾病领域中的应用值得期待,其目前在药物设计领域的应用较浅,但未来影响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目前礼来在AI应用方面已经进行了许多探索,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广泛地应用AI,但要实现其在临床开发中的广泛应用,还需要跨越一定的技术门槛。
以患者为中心,礼来着力缩短适应症上市时间差,构建“全球同步研发”路径
迟海东博士:我们认为,让产品尽快上市,缩短第一个适应症与后续适应症之间的时间差,才能最大化地发挥药物的潜力,并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阿贝西利的开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当我们看到第一个III期试验取得积极结果后,便迅速启动了后续适应症的临床探索,抢占时机,最终实现辅助治疗适应症与全球同步上市。
我们希望这样的模式可以在更多产品中复制。例如,针对KRAS和RET的靶向药物,已同步展开一线与早期治疗的适应症布局,以实现贯通式开发、快速转化。这不仅需要科学信心,更需要强大的临床执行力,以及政策与行业生态的有力支持。
目前,我们所有III期全球临床研究基本都会纳入中国。同时,我们也鼓励中国团队从I期起便参与全球开发。这一策略帮助我们更早识别中国患者群体的药效、安全性及药代动力学特征,加速创新药物的引入。
值得一提的是,礼来中国的临床研究启动速度和患者入组能力,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这背后,是我们不断建设的临床研究中心网络与医学创新平台,例如北京的礼来中国医学创新中心,它正在成为连接医院、研究者和企业的桥梁,推动生态圈的正向循环。
以优势互补促合作,以创新落地惠患者
尹航先生:礼来强调与合作伙伴的互补。我们要首先评估开发方向是否得到广泛认可,并结合礼来自身在该方向的研发进展。这一决策的前提是礼来对治疗领域和药物的深刻理解,我们与许多在特定治疗领域拥有深度洞察的临床专家保持长期合作,从而确保我们的判断基于最前沿的科学共识和真实的临床需求。
在乳腺癌领域,我们的代表性产品阿贝西利就是这一战略思维下的重要成果。阿贝西利于2020年12月29日在中国获批,彼时已上市的CDK4&6抑制剂并未进入医保目录,患者用药负担较重,因此阿贝西利上市第一年的目标就是进入医保目录。通过次年的医保谈判,阿贝西利成功成为国内首个进入医保目录的CDK4&6抑制剂,这也获得了专家和患者的支持和肯定。
随后,随着其在HR+,HER2-高危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新适应症获批,我们也第一时间推动其进入医保目录,开启了乳腺癌CDK4&6抑制剂同时覆盖早期和晚期乳腺癌人群的“医保时代”。截至目前,阿贝西利已惠及超过13万名中国乳腺癌患者。2025年,我们也会推动阿贝西利早期乳腺癌医保支付范围趋同说明书,希望进一步扩大可及范围。后续,乳腺癌领域仍将是礼来的重要阵地,我们还会在乳腺癌领域长期投入并推出其它产品。
结语
随着创新药引入节奏的加快、本土研发能力的提升,以及医保机制的动态演进,我国肿瘤治疗正逐步走向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阶段。在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这一重要时点,礼来全面展现了其在中国肿瘤领域的长期战略布局、本土合作实践以及乳腺癌治疗领域的持续投入。在肿瘤“慢病化”趋势持续推进的当下,多方协作、面向临床需求的研发模式,或将成为推动创新真正惠及患者的关键。
PP-MG-CN-3923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展思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