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王安训教授团队:安罗替尼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可切除头颈鳞癌前景可期

04月09日
来源:肿瘤资讯

近年来,头颈鳞状细胞癌(HNSCC)的综合治疗不断取得进展,尤其是在新辅助治疗策略方面的探索备受关注。在2025年2月,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安训教授团队牵头开展的“安罗替尼联合化疗用于可切除头颈鳞癌新辅助治疗的II期临床研究”成果正式发表于Cancer Communications杂志(IF 20.1)[1],显示出突破性的临床价值。值此契机,【肿瘤资讯】特邀王安训教授团队,对该研究的设计思路、关键结果及其对临床实践的影响进行深入解读,并分享团队的下一步研究计划与思考。

image001.png

探索术前治疗新路径:多靶点靶向药物联合化疗提高缓解率

王安训教授:头颈部解剖结构复杂,承担多种重要生理功能,包括咀嚼、吞咽、发声、视觉、听觉及面部表达。一旦出现肿瘤侵犯,患者不仅面临生命威胁,更常伴随器官功能障碍与容貌改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与社会交往。作为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头颈鳞癌的治疗目标不仅在于延长生存,更强调器官功能与外观的最大限度保留。

目前,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均推荐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策略用于局部晚期头颈鳞癌(包括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患者。但传统手术常伴创伤大、术后功能恢复困难及高复发率等问题。尽管顺铂联合紫杉醇(TP)或顺铂联合紫杉醇与5-氟尿嘧啶(TPF)方案已广泛用于术前新辅助治疗,其客观缓解率(ORR)通常仅为40%–46%,远未达到理想水平。因此,临床上亟需探索更有效的新辅助治疗模式,以提升缓解率,降低手术难度,改善术后恢复与长期预后。

近年来,靶向治疗在肺癌、黑色素瘤等实体瘤中取得显著疗效,但在头颈鳞癌中,已明确有效的靶向药物仍较为有限。基于此背景,课题组将我国自主研发的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安罗替尼引入新辅助治疗,旨在提升传统化疗的疗效,实现联合治疗的协同增益。

安罗替尼作为一种多靶点TKI,能够同时抑制VEGFR、PDGFR和FGFR等多条信号通路,具有显著的抗血管生成和抗肿瘤作用。课题组系列前期研究显示[2-4],安罗替尼对头颈鳞癌细胞具有与顺铂相似的体内外抑制活性,能够通过氧化应激机制诱导细胞凋亡,并发现SOD2表达水平或可作为其治疗敏感性的潜在标志物。此外,在复发/转移性口腔鳞癌患者中,安罗替尼单药治疗的ORR达到19.2%,且安全性良好。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团队决定开展本项II期临床研究,以系统评估安罗替尼联合化疗在可切除头颈鳞癌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与可行性。

本研究为单中心、单臂、开放标签的II期临床试验,共纳入22例ECOG评分0–1的III–IVA期可切除头颈鳞癌患者,接受安罗替尼(12mg/d,d1–14)联合顺铂(75 mg/m²)和白蛋白紫杉醇(260 mg/m²)治疗,周期为每3周一次,共3个周期。治疗结束后根据影像评估决定后续手术与辅助治疗策略。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前客观缓解率(ORR),次要终点包括R0切除率、疾病控制率(DCR)、总生存期(OS)及安全性等。

ORR达100%,高缓解率源于多通路协同机制

王安训教授: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完成三周期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实现客观缓解(ORR 100%),其中95%为部分缓解(PR)。超过一半的患者肿瘤体积缩小超过50%。进一步的病理评估也显示,该联合方案具有突出的抗肿瘤活性:原发灶的病理完全缓解率(pCR)达到41.2%,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pCR率则高达54.5%。这些数据表明,安罗替尼联合TP方案在缩小肿瘤体积、提升术前治疗反应率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有助于优化术后治疗路径,提升R0切除率,并为器官功能保留创造更多可能性。

image003.png

我们认为,这一高缓解率主要得益于多方面机制的协同作用。首先,研究建立在课题组前期扎实的基础与转化研究成果之上,为安罗替尼在头颈鳞癌中的应用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支持和机制验证。其次,安罗替尼作为多靶点TKI,能同时作用于VEGFR、PDGFR和FGFR等通路,具备抗血管生成、调控肿瘤微环境、诱导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等多重作用。此外,该药物还可通过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改善化疗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递送效率,从而增强顺铂与白蛋白紫杉醇的疗效。联合治疗不仅在血管与微环境层面形成协同,也共同作用于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通路,从多个环节强化抗肿瘤效应。正是在这些机制的共同驱动下,安罗替尼联合TP方案在新辅助治疗中展现出优异的临床表现。

临床意义与未来启示:为术前治疗提供全新策略框架

王安训教授:本研究为局部晚期可切除头颈鳞癌患者提供了一种具有良好安全性和疗效的新辅助治疗方案,为现有治疗策略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补充。在所有患者达到客观缓解的基础上,治疗结果转化为较高的R0切除率和器官功能保留机会,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术后恢复和长期生活质量。与此同时,该方案也为未来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联合PD-1抑制剂等免疫药物方面,有望延长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本研究也为临床研究者进一步开展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探索提供了实践样本,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创新。

目前,一项新的II期临床试验已在启动中,拟评估安罗替尼联合PD-1抑制剂在局部晚期口腔鳞癌术后辅助治疗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将重点探讨该联合方案是否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复发风险,并为改善患者长期预后提供新的治疗路径。与此同时,课题组还计划开展TPA方案(安罗替尼联合顺铂和白蛋白紫杉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以期获得更高质量的循证依据。

未来,团队将重点关注以下研究方向:一是评估安罗替尼联合化疗及免疫治疗在延长患者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方面的长期临床获益;二是深入研究安罗替尼在头颈鳞癌中的耐药机制,寻找潜在的逆转靶点或联合治疗策略,以延长药物敏感期;三是聚焦精准治疗的发展方向,通过筛选与验证治疗反应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实现更精准的患者分层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团队介绍

王安训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颌面头颈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主委、国际牙医师学院中国区院士
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
广东省医学会颌面头颈外科学分会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口腔修复种植分会副主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口腔肿瘤整合专委会常委
广东省口腔理事会常务理事

何倩婷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口腔颌面外科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广东省口腔医学会第四届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颌面-头颈外科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口腔医学会第一届口腔镇静镇痛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口腔医学会第二届口腔颌面放射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口腔颌面头颈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曹琮沅
住院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口腔颌面外科 住院医师
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颌面头颈肿瘤多学科诊疗委员会委员

参考文献

1.       He Q, Huang S, Tang D, Cao C, Zhou W, Ling R, Chen J, Yun B, Zheng X, Li Y, Wang A, Chen D.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plus anlotinib in the treatment of resectable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 pilot phase II trial. Cancer Commun (Lond). 2025 Feb 19. doi: 10.1002/cac2.70006.
2.       Huang Z, Su Q, Li W, Ren H, Huang H, Wang A. Suppressed mitochondrial respiration via NOX5-mediated redox imbalance contributes to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anlotinib in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J Genet Genomics. 2021 Jul 20;48(7):582-594.
3.       Li S, Cao C, Huang Z, Tang D, Chen J, Wang A, He Q. SOD2 confers anlotinib resistance via regulation of mitochondrial damage in OSCC. Oral Dis. 2024 Mar;30(2):281-291.
4.       Chen J, Li S, Huang Z, Cao C, Wang A, He Q. METTL3 suppresses anlotinib sensitivity by regulating m6A modification of FGFR3 in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ancer Cell Int. 2022 Sep 27;22(1):295.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Kell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z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