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甲如有尼 | 甲状腺癌专家研讨会圆满落幕,安罗替尼“亮剑”甲状腺癌,共绘治疗新蓝图

04月08日
来源:肿瘤资讯

近年来,甲状腺癌已成为我国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呈现出年轻化、高分化的趋势。随着以安罗替尼为代表的抗血管生成类靶向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逐步应用,甲状腺癌的治疗理念正加速转型。为进一步推动多学科协作、促进诊疗经验交流,2025年3月28日,“甲如有尼”甲状腺癌专家研讨会在上海盛大召开。本次大会由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陈立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卓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爱民、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郭晔四位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来自全国各地的肿瘤内、外科及核医学专家齐聚一堂,围绕甲状腺癌的靶向治疗前沿数据、真实世界病例分析与多学科融合策略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癌的治疗策略优化与未来方向。

共力启新篇:靶向药物赋能多维实践探索

会议伊始,陈立波教授王卓颖教授发表开幕致辞,随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高再荣教授带来《抗血管生成疗法:甲状腺癌综合治疗新篇章》专题报告,阐述了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治疗中的关键作用。DTC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癌亚型,部分局晚期或转移性患者可进展为碘难治性(RAIR-DTC),传统治疗手段疗效有限。高再荣教授指出,抗血管生成治疗通过多层次重塑肿瘤微环境,已成为RAIR-DTC治疗的重要方向,尽管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药物疗效确切,但不良反应频发,影响患者依从性。作为国产原研VEGFR TKI,安罗替尼具备靶点集中、IC50更低等优势,能协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与细胞增殖。Ⅱ期研究显示,其在≥2线RAIR-DTC中客观缓解率(ORR)达59.2%、DCR达97.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长达40.5个月,显著降低疾病进展和死亡风险。凭借优异表现,安罗替尼成为首个获批RAIR-DTC适应症的国产靶向药,已被纳入多项指南推荐,为患者带来全新治疗选择。

随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季冬梅教授则从《甲状腺癌个体化治疗策略》角度切入,回顾了安罗替尼在局晚期DTC、髓样癌(MTC)及未分化癌(ATC)中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她指出,甲状腺癌患者是否“可切除”并非单纯由病灶部位决定,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判断,需结合病灶对关键器官的侵犯程度、手术对功能的潜在影响以及患者的意愿与生活质量预期。靶向治疗作为新兴手段,在碘难治或进展性病例中展现重要价值。安罗替尼在多项研究中展现优异疗效,包括新辅助治疗局晚期DTC中ORR达76.9%,治疗T4不可切除DTC时ORR达68.2%;在亚洲人群MTC研究中mPFS延长至22.4个月,显著优于安慰剂;其在RAIR-DTC中联合碘¹³¹治疗显示DCR 83.3%;在ATC及RAIR-DTC的后线治疗中亦展现潜力。安罗替尼已被纳入多项共识与指南,助力甲状腺癌精准全程管理。

大咖点睛:多学科专家共议治疗挑战与策略

在“大咖点睛”环节,山西省肿瘤医院刘建伟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王任飞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王叙馥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曾理教授等多学科专家围绕安罗替尼的临床应用展开深入探讨。专家一致认为,作为国产原研多靶点抗血管生成抑制剂,安罗替尼在疗效、耐受性、可及性及剂量管理灵活性等方面具备综合优势。安罗替尼“2周用药+1周停药”的间歇式给药方案不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也利于副作用管理,尤其在食欲减退、乏力等方面效果明显。此外,其较合理的价格与医保覆盖进一步推动了其临床应用的广泛性。

针对安罗替尼在不同甲状腺癌亚型中的应用,专家们结合自身经验提出:在DTC中,安罗替尼不仅可作为一线或二线靶向治疗,也常用于术前诱导及碘治疗协同减瘤;在MTC患者中,尤其是未检测RET突变或无法获取特定靶向药物时,安罗替尼成为一线重要选择;而在ATC等进展迅速的类型中,安罗替尼亦展现出一定疗效。此外,关于药物序贯使用,亦有专家分享索拉非尼失败后成功切换安罗替尼二线治疗的经验,提示TKI之间的转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疗效潜力。

致远共四方:真实病例剖析彰显靶向治疗价值

在“致远共四方”专题分享环节中,在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陈立波教授、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黄中柯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司宏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卓颖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智勇教授的主持下,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宋红俊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郑薇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施良教授带来了三例极具代表性的安罗替尼应用病例分享。

image029.jpg
宋红俊教授分享了一例肺与骨多发转移的局晚期DTC患者,入组“安罗替尼序贯碘131治疗”临床研究后,仅一个周期即达成瘤体明显缩小,部分缓解(PR)达40%。患者治疗耐受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甲状腺球蛋白(Tg)快速下降,显现出显著的生化缓解。该策略通过“靶向先行、核素序贯”,提高了碘131的摄取率并加速肿瘤退缩,验证其作为联合方案中关键助力的潜力。

image031.jpg

讨论环节中,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涛教授、天津市肿瘤医院李艳教授高度评价该研究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并分享了各自中心关于靶向联合治疗的临床探索。郭涛教授指出,局晚期DTC患者常因碘摄取减弱而失去标准治疗机会,提前引入安罗替尼可实现“增敏”作用,为碘治疗创造条件。李艳教授介绍其团队纳入20例RAIR-DTC患者的研究中,联合治疗后ORR达55%,DCR达94.7%,不良反应可控,进一步验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郑薇教授则展示了一例42岁男性高危滤泡亚型DTC患者,经三次碘131治疗联合安罗替尼后,肿瘤显著缓解,Tg水平从1012降至36.7 ng/mL,肺转移病灶缩小,骨痛显著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治疗过程中安罗替尼耐受性良好,仅轻度高血压可控,显示出良好安全性与疗效。该病例体现靶向药物与核素治疗联合可在疾病早期实现精准干预,为高负荷进展期DTC提供更优治疗策略。

image037.jpg 高鹏教授在随后讨论中认可“碘131联合安罗替尼治疗1+1>2”及“提前介入靶向药物”的观点,陶新全教授则结合基层经验,分享安罗替尼逆转碘抵抗的案例,并提醒需关注个别患者出现严重皮肤毒副反应,强调个体化剂量调整的重要性。

施良教授则分享两个典型病例,展示靶向药物在MTC和RAIR-DTC中的治疗价值。首例为复发转移MTC患者,确诊10余年,多次手术后病情反复,最初尝试阿帕替尼联合治疗取得短期缓解,后因耐药尝试177Lu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PRRT)治疗,部分病灶有效。2020年起转入安罗替尼二线治疗,PFS达21个月,副作用可控。第二例为RAIR-DTC患者,术后多年进展,基因检测提示BRAF/TERT双突变,FDG与RGD-PET显像均提示代谢及血管活性强烈,启动安罗替尼10/8 mg交替方案治疗,肿瘤明显缩小,FDG代谢降低,Tg水平稳定下降,安全性良好。两例病例强调了多模态评估与靶向治疗的个体化管理价值。

image043.jpg
 在讨论环节中,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闵大六教授从肿瘤内科视角出发,肯定安罗替尼在甲状腺癌治疗中的潜力,并呼吁在国际指南中应逐步体现中国原创药物的应用数据。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苏乾教授则强调核医学的诊疗一体化价值,分享真实病例中多种TKI序贯使用的疗效观察,指出不同靶向药间仍可获益,为耐药后的治疗提供思路。

总结展望

会议最后,郭晔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会议涵盖内容广泛、临床实践丰富,不仅分享了靶向治疗在甲状腺癌中的前沿研究,也通过典型病例展示与深入讨论,推动临床理念的更新与治疗模式的革新。安罗替尼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多靶点VEGFR TKI,已被多项国内指南和专家共识所推荐,并纳入医保目录,临床可及性显著提升。未来,安罗替尼有望在更多甲状腺癌精准治疗场景中发挥“桥梁”与“引擎”作用,为患者带来更长远的生存获益与更优的生活质量。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Kell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H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