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智驭手术变革,精准医疗飞跃丨尤健教授团队:从CheckMate816研究到机器人手术、创新支付模式的全景探索

03月27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在当今医疗领域,创新与变革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手术室管理及手术技术的发展。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进步,手术室的安全与高效管理迎来新的契机。而机器人手术系统的不断革新,正引领着外科手术迈向精准化、微创化的新纪元。CheckMate816研究也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思路与希望。与此同时,创新支付模式的出现,也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助力医疗事业的全面发展。【肿瘤资讯】诚邀天津市肿瘤医院尤健教授李之华护士长深入探讨这些变革在手术室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开启医疗发展新的篇章。

尤健教授采访

CheckMate816研究

开启NSCLC新辅助治疗全新时代

尤健教授:新辅助治疗的目的并非只是单纯缩小肿瘤体积、降低分期以及控制纵隔淋巴结,其根本在于杀灭肿瘤的微小转移灶以及血液中潜在的肿瘤细胞,进而提高手术成功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CheckMate816研究是首个证实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能为NSCLC患者带来显著临床获益的III期临床研究。在2024年ASCO大会上,该研究公布长达四年的随访数据,这是全球该领域III期研究中随访时间最长的。研究结果显示,截至2024年2月,中位随访时间接近五年(57.6个月)。患者接受纳武利尤单抗新辅助治疗四年的无事件生存期(EFS)率为49%,化疗组为38%,疾病复发、进展和死亡风险降低34%;四年的总生存期(OS)率方面,纳武利尤单抗组相比化疗组改善13%,达到71%,其中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的患者四年的OS率高达95%。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两组的EFS和OS曲线始终分离。

NSCLC新辅助联合化疗后,

辅助免疫治疗精准施治的未来路径

尤健教授:在可切除的NSCLC治疗中,术前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已被证实具有重要价值,可显著提高患者pCR率和EFS,并为手术创造更有利条件。通常,患者在新辅助免疫治疗后还需接受9至12个月的辅助免疫治疗,但12.6%-59.4%的患者因各种原因终止这一术后治疗。CheckMate816研究中,患者仅接受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未进行术后辅助免疫治疗,但达到pCR的患者24个月EFS率高达93%,这使部分专家认为此类患者可省去术后免疫治疗。然而,目前尚无明确生物标志物来精准预测术后是否需要免疫治疗,且pCR的病理学评估存在一定误差,可能遗漏淋巴结中的微小转移。因此,确定哪些患者在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后能从辅助免疫治疗中获益,仍需更多前瞻性数据支持,同时亟需开发更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和检测手段,以避免患者因未进行必要术后辅助治疗而耽误病情。

李之华护士长采访

智驭机器人手术:管理革新的尖端探索

李之华护士长:在手术室流程优化上,我院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优化手术室布局和排程,合理安排手术体位及器械臂位置,确保手术顺畅;同时引入智能系统,实现接台手术信息化管理,提升资源分配效率,保障机器人手术间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建立涵盖外科、麻醉科、护理团队等的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通过定期培训和模拟演练,提升团队协作与手术配合能力。同时,医院加强临床培训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化培训,使医护人员掌握基本器械故障排查和简单维修技能。

智能化管理方面,通过机器人器械臂、耗材等物资的智能化管理系统,结合追溯系统和耗材管理体系,采用智能化储存柜,对出入库、预警监管、使用、计费等进行全流程闭环管理,保障物资使用质量监管和精细化出入监管。在机器人设备维护与保养上,建立详细设备维护信息化档案,记录重要信息,制定严格保养计划,定期清洁、校准、保养设备,确保其性能稳定和处于良好备用状态。

科技赋能:医院机器人手术培训

与管理的革新之路

李之华护士长:医院构建分层培训体系,针对不同角色和经验的专业人员制定个性化培训计划。对于手术室护士和住院医师,重点开展机器人系统理论培训、腔镜技术技能培训以及机器人模拟器基础操作训练;而针对主刀医生和高年资医师,则通过高级模拟训练、实机操作和动物实体训练等方式,提升其手术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团队协作与应急处理方面,医院通过模拟手术场景和应急演练,强化护理人员、医生和工程师之间的紧密配合,并制定详细的机器人手术应急预案,明确不同故障等级下的处理流程,确保手术团队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此外,医院还注重继续教育与科研创新,定期组织器械护士参加关于机器人手术器械和手术室管理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培训课程,更新知识体系,提高专业素养;通过经验分享与案例讨论活动,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工作效率;鼓励医工结合,促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共同参与经典个案讨论,从工程技术角度提出改进方案,推动机器人手术技术和装备的持续优化。

《全孔道机器人辅助肺外科手术图谱》

助力肺外科手术新时代

尤健教授:近日出版的《全孔道机器人辅助肺外科手术图谱》一书,正是对这一前沿领域深入探讨的重要成果。书中深入剖析孔道建立的原则与布局,针对肺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肺段切除以及支气管袖状切除及重建等手术,详尽展示每一个步骤。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附有600多幅高清手术图片,并且配备高清全程手术视频的U盘,这种图文结合再辅以视频演示的方式,让复杂的手术步骤变得直观易懂,极大地方便基层和年轻医生的学习与掌握。在临床经验与技巧方面,作者团队结合自身多年实践,总结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机器人器械使用技巧。这种器械不仅能够安全解剖,还能模拟手部操作,灵活性远超传统工具,为手术的精细化操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手术机器人在外科领域扮演着多重重要角色。它极大地提高手术的精准度与稳定性,虽说是机器人辅助手术,但通过模仿人类手臂运动,能提供极高的精确性,不仅让复杂的微创手术成为可能,更使其成为一种稳定可靠的选择,有效保障了手术质量。同时,机器人手术减少手术创伤,以肺外科手术为例,通过全孔道建立,仅在皮肤上开出8mm的切口,不切开皮下组织和肌肉,借助特制通道完成操作,使患者胸膜层保持完整,术后损伤显著减轻。

手术机器人还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和培训工具。就像过去20年胸腔镜训练所展现的那样,相比开放手术时代,年轻医生的成长速度明显加快。开放手术中,术野暴露不清,年轻医生难以直观解术中操作,多靠术后摸索。而机器人手术凭借其清晰的视野和精准的操作展示,使手术学习曲线更为平缓,帮助年轻医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手术技能。

全程护航,信息化驱动安全高效

李之华护士长:术前采用面对面与信息化结合的访视方式,全面告知患者手术流程与注意事项。对新术式及疑难重症手术,实施医生、患者、护士三方参与的结构化访谈,全面评估手术风险并精准规划术中配合。

多学科协作:以患者为中心,联合多学科团队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提前发现并应对围术期潜在风险。为危急肺癌患者开辟绿色通道,快速安排手术,缩短等待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

标准化流程:严格执行标准化工作流程,涵盖手术安全核查、患者体位安置、无菌与隔离技术等各个环节,注重细节把控,降低手术风险与失误概率。强化团队协作与沟通,确保信息传递顺畅,全面提升手术的安全性与整体效率。

观察与延续护理: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精心进行管路、呼吸道等延续护理,及时处理并发症,并与病房护理人员做好详细交接,确保护理连贯性。对重点难点问题随时沟通追踪,保障患者得到持续、优质的照护。

全过程质量控制:在医院护理部管理框架下,构建由科护士长、护士长等组成的管理架构,每日监管、评估手术效率、安全、质量等过程指标,定期开展持续改进活动。运用PDCA循环剖析问题,精准制定改进措施并跟踪效果,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文化管理:营造安全分享文化氛围,鼓励成员建言献策,发现并优化实践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倡导分享风险隐患事件,增强全员参与管理的意识。发挥医护合作优势,共同探讨提升护理手术安全性和流程效率的方法。

信息化助力:引入手术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控手术进度、患者信息及器械耗材出入库状态等。医护人员可随时查阅手术安排与患者病例资料,提前准备。系统还能统计分析手术时间、器械耗材使用数据,实现精细化管理,为优化手术流程提供数据支持。

惠民保与慈善赠药项目创新支付模式

减轻患者负担,助力“健康中国2030”

尤健教授:惠民保与慈善赠药项目通过创新支付模式,为重大疾病患者提供了经济支持与医疗可及性保障。惠民保作为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与基本医保无缝衔接,覆盖医保外个人自负部分,尤其针对特药及创新药提供保障,有效解决重大疾病治疗中的高额费用问题。慈善赠药项目则通过直接药品援助,显著降低患者经济负担,使三线及以下城市患者能够无负担地获得持续治疗,并通过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进一步降低医疗成本。多地惠民保还通过保险加慈善模式,激发健康人群公益助人意识,提高自费药品可及性,形成多方共治、有序运转的新格局。这些创新支付模式通过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扩大创新药可及性,切实减轻肺癌等重大疾病患者的治疗经济负担,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治疗依从性,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专家介绍

尤健 教授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天津市肿瘤医院 肺部肿瘤科
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 胸部肿瘤科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疫苗专业委员会常委
天津抗癌协会肿瘤微创外科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
美国直观外科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高级培训师(TR500)

专家介绍

李之华 教授
副主任护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手术室区域科护士长
胰腺肿瘤防治中心护士长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整合护理专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老年整合护理专业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外科治疗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护理学会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肿瘤专科护士
天津市静脉治疗专科护士
天津市千名优秀护士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十四五”临床护理专家
主持或参与院内外课题6项,发表SCI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参编书籍3部

文稿:1506-CN-2500060
视频:1506-CN-2500061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Bear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niko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3月29日
梁利星
平遥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03月29日
闫风华
馆陶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丨尤健教授团队:从CheckMate816研究到机器人手术、创新支付模式的全景探索
03月29日
田英娜
馆陶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尤健教授团队:从CheckMate816研究到机器人手术、创新支付模式的全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