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医施荟】mIDH1 AML预后添新证,靶向治疗延生存

02月2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恶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存在高度异质性,临床正针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积极开展各种个性化诊断和靶向治疗[1]。近年研究表明,异柠檬酸脱氢酶1突变(mIDH1)是AML常见的突变类型之一,与预后密切相关,并且有最新研究进一步明确了mIDH1与mIDH2对AML预后的不同影响[1,2]。如今,针对各种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已在AML领域广泛应用,其中IDH1抑制剂艾伏尼布(IVO)作为精准靶向mIDH1的首创小分子抑制剂,在近期有多项新进展发布。本文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黎纬明教授,结合最新证据,分享IVO治疗mIDH1 AML的疗效及研究亮点。

添新证,mIDH1对AML预后的影响更确切

AML是由多能造血干细胞或轻度分化的前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所致,这些突变会引起髓系祖细胞分化停滞和(或)过度增殖[1]。通过对AML进行更深入的基因组学和表观基因组学分析,现已识别出一些具有预后价值的常见突变,是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1]。如mIDH,包括mIDH1和mIDH2,在中国成人AML中的发生率分别为6.2%-11%和8.7%-13% [3-4];而且mIDH的发生率随AML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生率可达21%[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mIDH对AML预后的影响,但早期的研究通常将mIDH1和mIDH2混合分析,可能混淆不同mIDH亚型与预后的关系。最近发表的几项研究遂将mIDH1、mIDH2进行独立分析,探讨它们对AML预后是否存在不同影响。一项纳入了20项研究的最新Meta分析显示,mIDH1组的总生存(OS)和 无事件生存(EFS) 均更差,合并HR分别为1.62(95%CI 1.42-1.86)和1.71(95%CI 1.40-2.08),提示mIDH1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而在mIDH2组中,OS、EFS 的合并 HR则分别为1.07(95%CI 0.89-1.29) 和0.93(95%CI 0.65-1.34),提示mIDH2可能不影响预后[1]

无独有偶,在2024年 EHA 大会上发布的Real-IDH研究也展示了相似的结果。Real-IDH研究是一项美国真实世界研究,探讨mIDH1、mIDH2以及IDH1/2野生型对新诊断(ND) AML 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接受非诱导化疗方案的患者中,相较于mIDH2,mIDH1患者的中位OS更短(30.1个月vs 14.6个月,HR 1.90, 95% CI 1.24-2.93,图1)[2]

图1.png

图1. mIDH人群中,一线接受非诱导化疗方案患者的OS[2]

创突破,IVO-base靶向治疗延生存

靶向治疗拓宽了AML患者的治疗选择,延长了AML患者的生存

对于携带可靶向突变AML患者而言,靶向治疗是其有效治疗选择,纵然未能实现完全缓解(CR),但只要达到血液学改善,亦可延长患者生存期[6]。在2024年ASH大会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用真实世界患者数据,验证了靶向治疗与携带可靶向突变AML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联[6]。该研究共纳入2239例携带IDH1、IDH2或FLT3突变的AML患者,分为靶向治疗组(N=521)及未接受靶向治疗组(N=1718)。结果显示,靶向治疗组的12个月生存率均明显高于未接受靶向治疗组(图2)。靶向治疗组的死亡风险显著降低:第1个月时降低94%(HR 0.066,P<0.01),第8个月时降低27%(HR 0.73,P<0.01);将mIDH1和mIDH2独立分析,靶向治疗可使这两类患者的12个月内死亡风险分别降低85.1%(HR 0.149,P<0.01)和66.3%(HR 0.337,P<0.01)[6]。 

图2.png

图2. 携带IDH1、IDH2或FLT3突变患者的生存率[6]

IVO-base方案可明显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

前IDH1抑制剂时代,mIDH1 AML患者多采用维奈克拉(VEN)联合去甲基化药物(HMA)治疗,但该方案仍存在未满足的需求。一项回顾性分析显示,VEN+HMA治疗的mIDH AML患者频繁出现治疗方案调整和治疗延迟:在总计 356 个治疗周期中,62%的周期出现了上述调整,其中66.2%由血细胞减少引起,11.5%由感染导致。该现象在获得CR/CR伴不完全血液学恢复(CR/CRi)的患者中仍有发生(71%的周期出现了上述调整),而且CR/CRi患者亦无法完全摆脱输血依赖,平均每个周期要进行12.3次全血细胞计数检查、0.7次红细胞输注及1.2次血小板输注[7]

IVO的出现,让mIDH1 AML患者的治疗进入IDH1抑制剂时代。AGILE研究显示,相较于安慰剂+阿扎胞苷(AZA),IVO+AZA治疗ND mIDH1 AML患者,可显著延长生存期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8-9]。在生存期方面,中位随访28.6个月,IVO+AZA的中位OS可达29.3个月,约为对照组的4倍,降低死亡风险58%(图3A)[8];在基线输血依赖的患者中,经IVO+AZA治疗后,53.8%的患者摆脱输血依赖,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1%(P=0.0004)[8]在生活质量方面,还观察到所有EORTC QLQ-C30子量表的结果均更有利于IVO+AZA组(图3B)[9]在安全性方面,IVO+AZA组的感染发生率(34.7% vs 51.4%)及肺炎发生率(23.6% vs 32.4%)均更低[8]

图3.png

图3. IVO+AZA组和安慰剂+AZA组的OS、生活质量结果[8-9]

为进一步明确 VEN、IVO 基础方案的差异,一项纳入280例 ND mIDH1 AML 患者的美国回顾性真实世界研究对IVO+HMA和VEN+HMA两种方案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IVO+HMA 组CR率为42.9%,CR+CR伴不完全血液学或不完全血小板恢复(CR+CRi/p)率为63.2%,均显著优于VEN+HMA组(图4),且IVO+HMA组的6个月无事件生存(EFS)率也更优(56.0% vs 39.6%,HR 0.773,P=0.044)[10]。在2024年ASH大会上更新的结果还发现,无论患者衰弱状态轻重,相较于VEN+HMA组,IVO+HMA组的1-84天非预期急性护理比例也更低(图5)[11]

图4.png

图4. IVO+HMA和VEN+HMA组的缓解情况[10]

图5.png

图5.IVO+HMA和VEN+HMA组的1-84天非预期急性护理比例[11]

新未来,IVO-base多药联合方案展前景

除了IVO+HMA方案以外,研究者们还在积极探索更多IVO联合治疗选择,多种以IVO为基础的联合用药策略陆续出现,为mIDH1 AML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更多可能。

三药联合方案

一项多中心 Ib/II 期研究纳入56例包括AML在内的mIDH1血液恶性肿瘤的患者,接受VEN+IVO±AZA治疗。结果显示,在ND AML中,复合完全缓解(CRc)率达94%,流式可测量残留病(MRD)阴性率高达77%(图6);中位随访36个月,ND AML患者的3年OS率、EFS率分别为71%和73%(图7)[12]。此外,整体3-5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7%,以感染(11%)和分化综合征(7.1%)较为常见,且无患者因不耐受三联方案而停药[12]

图6.png

图6. VEN+IVO±AZA 治疗mIDH1 血液恶性肿瘤的缓解率[12]

图7.png

图7. VEN+IVO±AZA 治疗mIDH1 血液恶性肿瘤的生存结果[12]

IVO+CPX-351方案

CPX-351是一种纳米脂质体,含有固定摩尔比的阿糖胞苷和柔红霉素,在ND继发性AML患者中的缓解率和OS优于7+3方案。一项II期研究探索了IVO+CPX-351在ND或复发/难治性(R/R)mIDH1 AML和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IVO+CPX-351在11例AML患者(4例ND,7例R/R)的初步分析显示,ND AML的CR+CRi/p/h率为75%,MRD阴性率高达100%。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EFS及OS(图8)分别为16.3个月、17.5个月和29.3个月。未出现分化综合征和因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导致的死亡。本研究正在进行中,未来将提供更新的数据[13]
图8.png

图8. IVO+CPX-351治疗mIDH1 ND AML的OS曲线[13]

总结

随着靶向药物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AML的治疗正逐步向基于患者分子特征的个体化治疗模式转变。在2024年12月刚落幕的ASH年会上,有超过20篇mIDH1预后、治疗相关的研究被报道,为临床进一步理解mIDH1 对血液肿瘤的重要意义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IDH1抑制剂IVO的出现为mIDH1 AML患者带来生存期的显著延长和生存质量的显著改善(中位OS高达29.3个月,还可改善生活质量,长期使用感染和肺炎的发生率也较低[8-9])。艾伏尼布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机制,能有效调节骨髓微环境,改善患者的造血功能,显著降低输血依赖[10-11];同时,在长期的临床应用观察中,IVO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8-11]。在未来治疗策略的探索方面,以IVO为基础的多药联合方案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充分利用不同药物的独特作用机制,实现协同增效,为患者带来更深的缓解,是未来可期的新型探索策略。


参考文献

[1].Qin H,et al.Medicine(Baltimore).2024 Dec 6;103(49):e40565.
[2].Zeidner J,et al.2024 EHA.P541.
[3].吴瑞盈等.中华血液学杂志,2021,42(01):39-44.
[4].Wang JH,et al.PLoS One.2015 Oct 14;10(10):e0140622.
[5].Zarnegar-Lumley S,et al.Blood Adv.2023 Oct 10;7(19):5941-5953.
[6].Pierantonio Russo,et al.2024 ASH.P4238.‍
[7].Chin KK,et al.2023 ASH.P1519.
[8].De Botton,et a.Presented at 2023 ASCO. Abstract P142.
[9].Montesinos P,et al. N Engl J Med.2022 Apr 21;386(16):1519-1531.
[10].Smith BD,et al.2023 ASH.P971.
[11].Smith BD,et al.2024 ASH.P2855.
[12].Jennifer Marvin-Peek,et al.2024 ASH.Oral 219.
[13].Croden J,et al.2024 ASH.P4271.

专家简历

黎纬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血液科

主任医师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白血病亚专科骨干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白血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湖北省智能医学学会智能血液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湖北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血液专委会慢粒分会主任委员
武汉市质控中心白血病工作组组长
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委会内科分会主任委员
武汉市和睿慢粒患者帮扶中心 医学理事长
主译权威慢粒学术专著:《慢性髓系白血病》
主编慢粒相关患教书籍:《和黎医生一起认识慢粒》
作为注册医师参与格列卫全球患者援助项目(GIPAP)等多项CML相关慈善计划。参与国内外多项慢粒相关临床研究及武汉协和医院国际标准化PCR检测实验室的建立。
先后参与并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级科研课题,在《leukemia》、《Haematologica》、《cancer》等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参与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主编或参编多部学术著作。

免责声明:
本内容仅供医学科学事务部科学沟通使用,不用做药品推广。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在作出任何与治疗有关的决定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参考药监局核准的药品说明书。
M-TIBSO-CN-202502-00001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沈杉杉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