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SGBCC 2025·大咖谈丨王坤教授:影像组学技术助力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手术决策

03月15日
编译:肿瘤资讯
审校:王坤 教授

2025年3月12日至15日,第十九届圣加伦国际乳腺癌大会(SGBCC)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作为全球乳腺癌诊疗领域极具影响力的盛会,大会吸引了众多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前沿进展和创新成果。在本次大会上,特别设立了“中国之声(Voice of China)”专场,为中国的乳腺癌专家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的重要平台。


来自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CSCO BC)的多位专家在该专场分享了最新成果,其中,广东省人民医院王坤教授的报告“影像组学辅助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保乳及保腋窝决策”尤为引人注目,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会议期间,【肿瘤资讯】特邀王坤教授进行专访,就乳腺癌诊疗决策及会议热点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突破乳腺癌保乳手术困境

影像组学指导新辅助治疗后的治疗选择

王坤教授:201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和外科肿瘤学会(SSO)共同发布了关于原发性乳腺癌保乳手术切缘的原则——“No ink on tumor”,这一标准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接受。然而,对于接受新辅助治疗后的患者,如何制定合理的手术切缘策略仍存在较大争议。
 
2018年EBCTCG的荟萃分析[1]显示,新辅助化疗(NACT)可提高保乳率,从49%提升至65%,绝对提升16%。然而,该研究也发现,保乳手术患者的局部复发率较高:NACT组15年局部复发率为21.4%,高于辅助化疗(ACT)组的15.9%(HR=1.37,P=0.0001)。尽管NACT和ACT在15年远处复发率(38.2% vs 38.0%,P=0.66)、乳腺癌相关死亡率(34.4% vs 33.7%,P=0.31)以及总死亡率(40.9% vs 41.2%,P=0.45)方面无显著差异,但通过 NACT 缩小的肿瘤在保乳治疗后患者术后切缘阳性率较高。影响切缘阴性率的主要因素包括系统治疗的影响、瘤床定位的困难以及肿瘤退缩模式的多样性,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术中实现完整肿瘤切除更加复杂,从而增加了局部复发的风险。

目前,磁共振成像(MRI)作为标准影像学检查手段,虽可用于评估病理完全缓解(pCR),但既往研究[2-3]显示,其对pCR的影像学预测阴性预测值仅为约76%。然而,临床上理想的预测准确率需达到90%以上。因此,单纯依赖MRI难以满足精准预测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影像组学技术应运而生。我们于2017年率先开展影像组学研究,希望借助这一技术预测肿瘤的退缩模式,从而优化手术决策和提高临床预后。我们联合国内四家中心,共收集了586例患者,利用新辅助治疗前的影像组学数据预测pCR,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达到了0.80,显示出较好的预测价值,并在不同的乳腺癌分子亚型中均表现出稳定的预测能力。随后,我们进一步结合新辅助治疗前、中、后的影像组学特征,并运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使预测效能提升至0.9左右

这一研究的突破性意义在于,若能精准预测患者是否达到pCR,那么对于pCR患者,仅通过核心针穿刺即可进行有效评估,从而优化手术方案对于呈筛状退缩模式的患者,我们通过影像组学技术进行预测,发现其需要更大的手术切除范围,以确保切缘阴性。对于向心性退缩模式的患者,目前“No ink on tumor”原则仍然是可行的手术策略。总之,新辅助治疗显著提高了乳腺癌的保乳率,但同时也带来了手术切缘管理的挑战,这是因为新辅助治疗后,肿瘤的边界可能变得不清晰,增加了手术中判断切缘是否阴性的难度。影像组学技术的应用为术前评估肿瘤退缩模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使得个体化手术决策成为可能。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影像组学的深度融合,我们有望通过更精准的术前评估,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中国乳腺癌研究崛起

从“学习者”到“引领者”

王坤教授:回顾过去,我们自2002年左右开始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当时,中国学者更多是作为听众,专注于学习、吸收最新的国际进展,并迅速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然而,近十年来,中国学者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登上讲台,甚至担任大会主席,积极引领学术讨论,推动乳腺癌领域的最新进展。
 
此次大会上,“中国之声”尤为亮眼,多位来自我国的学者受邀发表演讲,内容涵盖多个重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国乳腺癌最新临床研究进展与创新药物应用、ctDNA助力早期乳腺癌精准诊疗、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分型,以及影像组学在乳腺癌外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等。这些研究均基于中国的数据,许多成果源自中国的自主研究,并已在国际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例如,我们的NeoCART研究[4]已于被纳入2021年美国NCCN指南,标志着中国研究成果正在改变全球乳腺癌的诊疗实践。
 
过去十年,正是中国乳腺癌研究的黄金时代。能够受邀在本次大会上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我深感荣幸,我期待未来有更多中国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持续贡献高质量的研究数据和创新成果,让世界看到中国乳腺癌研究的实力与价值。

王坤
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副院长
博士研究生导师
CSCO理事,乳腺癌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常委
2019年国之名医获得者
2021年NeoCART研究入选美国NCCN乳腺癌指南
2023年人民好医生-乳腺癌领域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参考文献

[1] Early Breast Cancer Trialists' Collaborative Group (EBCTCG). Long-term outcomes for neoadjuvant versus 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early breast cancer: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rom ten randomised trials. Lancet Oncol. 2018 Jan;19(1):27-39.
[2] Basik M,et al. Primary analysis of NRG-BR005, a phase II trial assessing accuracy of tumor bed biopsies in predicting 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radi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breast-conserving treatment without surgery. San Antonio Breast Cancer Symposium 2019. Prog #: GS5-05.
[3] van Loevezijn AA, van der Noordaa MEM, van Werkhoven ED,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Complete Response Assessment of the Breast After Neoadjuvant Systemic Therapy for Early Breast Cancer (MICRA trial): Interim Analysis of a Multicenter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Ann Surg Oncol. 2021;28(6):3243-3253.
[4] Zhang L, Wu ZY, Li J, et al. Neoadjuvant docetaxel plus carboplatin vs epirubicin plus cyclophosphamide followed by docetaxel in triple-negative,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NeoCART): Results from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open-label phase II trial. Int J Cancer. 2022 Feb 15;150(4):654-662.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Jin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in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3-4二维码.jpg

评论
03月15日
吴耀禄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 普通外科
ctDNA助力早期乳腺癌精准诊疗
03月15日
单桂芹
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 | 肿瘤科
认真学习,收获满满
03月15日
李云龙
磐石市医院 | 乳腺外科
学习前沿知识,获益良多,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