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1月11日上午08:30-11:30,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肉瘤专家委员会主办的《CSCO骨与软组织肿瘤诊疗指南》2025年巡讲第1站于广东省汕头市隆重召开,同步线上直播。本次巡讲分为两大环节,第一环节聚焦表观遗传调控对肉瘤发生发展的影响,SWI/SNF复合物缺失型肉瘤的分子机制与EZH2抑制剂治疗进展,以及HDAC抑制剂的治疗潜力,旨在为肉瘤治疗提供新视角与思路。第二环节则关注肉瘤基因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阐述基因突变在肉瘤诊断与预后中的重要性,分享基因检测技术在靶向与免疫治疗中的最新应用,以期为肉瘤的精准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持。本次会议荣幸邀请到北京积水潭医院牛晓辉教授、武汉协和医院陈静教授和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李浩淼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并汇聚了肉瘤研究领域的众多顶尖专家,通过分享前沿的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探讨肉瘤治疗与基因诊断的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肉瘤的精准治疗提供更丰富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大会现场
主席致辞
本次会议由武汉协和医院叶挺教授担任串场主持。叶挺教授向与会的各位专家同道和线上观众致以热烈的欢迎,并强调本次会议聚焦于肿瘤研究的两大热门领域:表观遗传学调控与基因检测。表观遗传学调控致力于探索DNA序列之外的调控机制,而基因检测则专注于精确识别DNA序列变异。两者的结合能更全面地揭示肿瘤发生的分子机理,为肿瘤精准治疗提供宝贵信息。
叶挺教授
李浩淼教授在致辞中深切表达了对CSCO肉瘤专委会将《CSCO骨与软组织肿瘤诊疗指南》2025年巡讲首站设于广东省汕头市的感激,强调此举不仅彰显了专委会对广东民众健康的深切关注,也是推动地区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李浩淼教授对参会者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并热忱欢迎各位专家能常来广东指导与交流,共谋肿瘤诊疗领域的发展与合作,携手促进医疗水平的持续提升。
李浩淼教授
陈静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巡讲既是2025年的开篇之作,也是农历春节前的完美收官。CSCO系列指南专注于疾病的规范性诊疗,尤其强调药物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是一套深度契合中国本土诊疗需求的指南。因此,肉瘤专委会持续不断地更新指南,并通过巡讲活动等形式,将指南的核心理念及实际操作方法广泛传播至全国各地,以促进医疗实践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2024年,专委会成功举办了七场肉瘤诊疗领域的巡讲活动,这些活动广泛覆盖了包括四川、江苏、广西等在内的多个具有肉瘤治疗基础的省级城市,并在部分地级市也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此基础上,专委会继续将巡讲进一步延伸至广东省的地级市,旨在扩大影响力,覆盖更多罕见病患者群体及肉瘤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城市,提升这些地区的肉瘤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在指南的巡讲活动中,鉴于每站的局限性,无法一次性涵盖所有内容。因此,专委会采取了分门别类的方式,按疾病类型组织了专题巡讲,详细探讨了骨肉瘤、软组织肉瘤、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及骨巨细胞瘤等肉瘤的诊疗要点。同时,也深入探讨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RANKL信号通路、细胞周期等关键通路和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希望为参与者提供一个既全面又深入的肉瘤诊疗知识体系。本次会议将深入探讨表观遗传学及基因检测,并全面详尽地阐述《骨与软组织肿瘤二代测序中国专家共识》的核心内容。最后,陈静教授向给予本次会议大力支持的企业及广东地区的同道们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衷心希望所有与会者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共同推动肉瘤诊疗领域的发展。
陈静教授
第一环节
第一环节由李浩淼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雨桃教授担任主持。
刘雨桃教授、李浩淼教授
牛晓辉教授带来了一场题为《表观遗传概论》的精彩主题报告,深入浅出地解读了表观遗传学的奥秘,让众多专业背景各异的医生们受益匪浅。牛晓辉教授首先引领听众追溯遗传学的悠久历史,从古代哲学中的泛生论与血统论萌芽,跨越至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开创的性状遗传学研究新篇章。随后,遗传学领域经历了染色体作为遗传物质载体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科学揭秘,以及基因概念的正式提出,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极大推进了人类对遗传信息传递机制的理解。最终,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标志着遗传学步入了全新的纪元,这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进展共同勾勒出了遗传学波澜壮阔的发展轨迹。
牛晓辉教授指出,表观遗传学专注于研究生物体特定基因或基因相关蛋白的化学修饰。基因调控是细胞中对基因表达的控制和调节过程,主要目的是确保基因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以正确的水平进行表达以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正常功能。常见的基因调控机制包括:转录调控、染色质结构调控、表观遗传修饰调控、转录后调控和翻译后调控。此外,表观遗传控制机制涵盖多个层次,包括DNA水平、组蛋白基因突变、核小体的酶复合物、染色质重塑复合物以及染色质的三维结构。
目前,关于表观遗传失调在多种肉瘤中的关键作用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未来,有必要重新审视并扩大临床基因组检测的范畴,以纳入涉及表观遗传通路的基因。相信随着对表观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被揭示,这将为肿瘤的早期诊断、个性化治疗以及预后评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牛晓辉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宇红教授就《SWI/SNF复合物缺失型肉瘤的分子机制与EZH2抑制剂治疗》的相关内容进行精彩的盘点。周宇红教授谈到,根据结构和功能特点,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分为四大类:SWI/SNF、CHD、ISWI和INO80。其中,SWI/SNF染色质重塑(BAF)复合物是核小体重塑的主要调节因子。SWI/SN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的结构分为三种构象,包括BAF、PBAF和ncBAF。在这三种构象中,有三个核心亚基分别为SMARCB1、SMARCC1及SMARCC2。SWI/SNF复合物参与了多种生物学过程,该家族成员中任何一个组分功能失活都与肿瘤的发生、进展有关,而且肿瘤恶性度相对比较高。SWI/SNF缺失型肉瘤的代表亚型包含上皮样肉瘤、滑膜肉瘤和SMARCA4缺失的胸腔肉瘤。
此外,SWI/SNF和PRC2 complexes(多梳蛋白复合物)在功能上存在着相互拮抗的关系。PRC2复合物由四个核心成分:SUZ12、EED、RBAP46/48和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ZH1/2)组成。当INI1缺失时,PRC2复合物过度活化会导致EZH2等亚单位活性增强,通过催化组蛋白H3在赖氨酸27(H3K27)上的甲基化,进而促进了肿瘤的发生。此外,他泽司他作为一种治疗药物,目前已被应用于软组织肉瘤中,特别是针对上皮样肉瘤的治疗。未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或与EZH2抑制剂联合可能作为一种有前途的治疗策略。
周宇红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星教授分享了《HDAC抑制剂在肉瘤中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的学术内容,围绕HDACi在肉瘤中的作用机制、HDACi协同机制和联合治疗、西达本胺治疗STS真实世界研究展开分享。张星教授表示,晚期软组织肉瘤(STS)预后不佳且治疗选择有限,探索创新的治疗策略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显得尤为重要。联合应用表观遗传药物,尤其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已成为改善预后的合理策略之一。
目前,初步的临床研究数据揭示了HDACi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化疗药物以及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应用于晚期STS的积极成果。这些联合治疗方案不仅展现了一定的疗效,而且在安全性方面也表现出可接受的范围。其中,西达本胺与PD-1抑制剂联合应用的中期临床试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客观缓解率(ORR)达到23.9%,疾病控制率(DCR)高达80.4%,6个月的无进展生存率(PFS率)达到了58.9%。此外,西达本胺联合疗法在治疗晚期骨肉瘤或软组织肉瘤的真实世界研究(RWS)中,同样展现出了稳定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这一结果不仅验证了前期临床试验的有效性,更为晚期STS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综上所述,HDACi联合多种治疗手段为晚期STS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有望在未来成为改善其预后的关键策略之一。
张星教授
讨论环节
会议邀请辽宁省人民医院李福生教授、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李嫒媛教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林丹霞教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王伟东教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许妍洁教授及河南省肿瘤医院张鹏教授作为讨论嘉宾。全体专家共同参与本环节的自由讨论,该环节抛出临床问题:“表观遗传的本质是否归结于基因层面?”;“表观遗传变异能否成为驱动某些肿瘤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是否存在科学的方法或技术手段,能够精确地识别出特定肿瘤(尤其是肉瘤)的驱动基因?”等等热点话题。专家们围绕这些话题展开了热烈且深入的讨论,不仅拓宽了彼此的学术视野,还极大地加深了大家对表观遗传学调控复杂机制的理解,为未来探索肿瘤等疾病的表观遗传治疗策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讨论
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由北京积水潭医院徐海荣教授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张余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张余教授、徐海荣教授
丁宜教授汇报了《肉瘤相关基因突变的诊断意义》的内容,通过分享病理诊断与新肿瘤实体的发现,深刻阐述了基因检测在肉瘤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具体病例,进一步强调了基因检测如何能够提升诊断的精确度,揭示疾病背后更为细致的分子机制,从而为肉瘤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更精准的预后评估。丁宜教授指出,肉瘤作为一类分类复杂且瘤种繁多的疾病,其诊断过程极具挑战性。肉瘤治疗的成功与否极大程度上取决于诊断的准确性,因此,病理诊断在肉瘤的诊疗流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同时,在这一体系中,传统组织学检查依然被视为肉瘤诊断不可或缺的基石。然而,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整合了分子检测的诊断方法正逐渐成为提升肉瘤诊断精确度的有力工具。这种综合诊断策略不仅有助于实现肉瘤的精准分类,更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从而进一步优化了患者的治疗决策过程。
丁宜教授
陈静教授分享了《基于基因检测的靶向和免疫治疗进展和前景》的学术内容,围绕基因检测有助正确诊断,实施精准治疗;基于基因检测结果的个体化靶向治疗;基因检测为肉瘤的免疫治疗提供指导展开精彩分享。陈静教授强调,肉瘤作为一种分型复杂的肿瘤,其不同亚型间组织形态可能高度相似,导致仅凭传统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化(IHC)技术易出现漏诊或误诊。基因检测技术的引入,凭借其高分辨率和特异性,极大地促进了肉瘤的正确诊断与精确分型,为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基于基因检测的靶向治疗能给肉瘤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获益,靶向治疗可以分为靶向基因变异和靶向功能性信号通路。此外,尽管肉瘤的免疫治疗整体有效率低,但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通过评估肿瘤突变负荷(TMB)、微卫星不稳定性高(MSI-H)、甲基化状态、HDAC扩增以及肉瘤免疫类型(SIC)分类等分子标志物,可以为肉瘤患者筛选合适的免疫治疗策略,从而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陈静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华莹奇教授分享了《骨与软组织肿瘤二代测序中国专家共识》第2版修订建议(CSCO指南)。华莹奇教授介绍,在诊断方面的共识包括:共识1:推荐常规病理学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进行NGS检测。共识2:推荐常规分子学检测结果为阴性的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使用(DNA+RNA)NGS技术或平台进行复检。共识3:推荐常规分子学检测与NGS检测存在差异的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考虑第3种检测进行验证。指南修订建议:对于常规病理学和常规分子检测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骨与软组织肿瘤,推荐采用NGS技术进行检测(Ⅱ级推荐,2A类证据)。
在治疗方面的共识包括:共识4:推荐考虑接受特异性靶向治疗的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通过NGS技术或平台验证靶向药物相关的基因或潜在基因。共识5:推荐进展期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分别采用IHC和NGS检测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MSI、TMB等免疫治疗相关分子标志物,根据结果辅助免疫治疗。共识6:推荐既往治疗失败且无有效替代方案的骨与软组织肿瘤进行NGS检测,以寻找匹配的临床试验机会。指南修订建议:①对于特异性靶向治疗的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NTRK、ALK、DFSP等),推荐采用NGS技术进行检测(Ⅱ级推荐,2A类证据)。②对于进展期骨与软组织肿瘤拟接收ICI治疗患者,推荐采用NGS技术进行检测(Ⅲ级推荐,3类证据)。③对于既往治疗失败且无有效替代方案的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Ⅲ级推荐,3类证据)。
华莹奇教授
讨论环节
讨论环节抛出临床问题:“针对软组织肉瘤众多组织学分型的特点,西达本胺联合免疫治疗方案在哪一特定分型中能够展现出更佳的治疗效果?”;“在肉瘤的治疗领域中,CDK抑制剂的具体应用策略是怎样的?”等等热点话题。全体专家围绕肉瘤相关基因检测展开了积极而深入的讨论,探索了基因检测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潜力、优化策略及对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
讨论
会议总结
会议尾声,牛晓辉教授进行大会总结。牛晓辉教授表示,本次线上会议吸引了24000人次的观众参与,这一数字不仅彰显了相关领域内广泛而迫切的需求与关注,也进一步验证了我们工作的重要价值。各位讲者精心准备,力求将复杂的巡讲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即便涉及深入探讨的部分,也依然赢得了众多听众的持续追随与热烈反响。我们诚挚期待大家能够继续关注我们的系列活动,共同推动肉瘤知识的进步与普及。值得注意的是,指南巡讲的所有内容均建立在多学科团队协作(MDT)的基础之上,严格遵循伦理原则,确保所有引用的临床试验及其结果均具备高度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旨在为听众提供最为严谨、权威的信息支持。
指南巡讲活动致力于为线上及线下的广大追随者搭建高质量的学习平台,鉴于会议资源的宝贵与潜在稀缺性,我们倍加珍惜每一次相聚与交流的机会。对于线下的活动,我们精心策划并严格筛选每一站巡讲城市,旨在确保活动能够紧密贴合当地实际需求,实现知识的深度普及与有效应用,真正让巡讲内容在当地落地生根。我们携手志同道合的专家、学者及有资质的基金会,共同遵循合规高效的原则,推动巡讲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为参会者提供丰富的交流机会,旨在通过深入讨论和互动,使指南的宣讲更加接地气,真正推动知识的普及与应用,使中国的肉瘤病人能够从中获益。
会议最后,牛晓辉教授向在本次会议中给予大力支持的公司、基金会以及所有辛勤工作的同仁表达了诚挚的谢意。正是由于这些合作伙伴与团队成员的坚实后盾与保驾护航,会议内容才得以保持其卓越品质,确保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与肉瘤治疗领域知识的普及。
牛晓辉教授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Vic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