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医行人 | 魏文斌院长:探索眼科治疗新边界,以创新管理与日间手术模式引领眼科医疗服务革新

2024年11月1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简称:同仁医院)始建于1886年,其眼底病专科是我国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强的眼底病手术专科,在眼内肿瘤等主要眼底疾病的诊治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肿瘤资讯】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魏文斌院长进行专访,分享中国眼部肿瘤及眼底病诊疗进展、眼科日间诊疗模式建设和管理、院管和临床双重身份转换的经验。

中国眼部肿瘤诊疗与国际接轨之路

魏文斌院长:眼部肿瘤是一种罕见恶性肿瘤,发病率较低,眼科医生对其认知程度较为有限,眼部肿瘤研究亦相对薄弱。1994年,我在法国进修时发现,国内眼部肿瘤诊疗和技术水平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眼球摘除是当时国内眼部肿瘤的唯一治疗方式,而国外则是以巩膜敷贴放射治疗或者局部切除为主的保眼治疗。为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在王光璐教授、张承芬教授的支持下,1995年我们尝试进行局部切除术并获得成功,也正式改写了中国眼部肿瘤的治疗方式——从过去只要是恶性肿瘤就眼球摘除演变为现在的80%的患者都能够保留眼球。同时,我们团队也致力于研发巩膜敷贴放疗等治疗方式,经过20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国眼部肿瘤诊疗技术已实现了和国际接轨。

未来,眼部肿瘤诊疗还有两个方面需要努力和提高。一是,提高基层医生对眼部肿瘤的认知,并借助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高诊疗水平。鉴于眼部肿瘤是罕见病,目前很多基层医生以及非眼部肿瘤科医生对眼部肿瘤的认识还十分不足,可能会漏诊和误诊,导致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眼部肿瘤的认识;同时加强眼部肿瘤筛查技术的研发,比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早期识别眼部肿瘤,帮助基层医生及时发现眼部肿瘤患者,避免误诊。二是,进一步探索分子遗传、分子发病机制、转移机制,寻找生物标志物,研发新药/新方案。目前,对肿瘤的认识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包括肿瘤发生机制、远处转移机制等。深挖眼部肿瘤发病机制,从肿瘤分子生物学行为、肿瘤发病机制、肿瘤好发转移等基础研究中进一步挖掘,寻找出肿瘤发生和转移的分子标志物,将有助于早期干预;同时,也有助于研发有效治疗药物和治疗方式。

同仁医院创新引领,促进眼底病管理,落实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

魏文斌院长: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基础科学、医学、技术均取得快速发展。“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16-2020年)的发布使得我国致盲性眼病得到有效遏制,比如致盲第一位的白内障,通过开展免费白内障手术,已经得到有效解决。在这种背景下,既往未被关注的疾病则成为致盲的重要原因,比如眼底病。为提高眼底病诊疗水平,“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也是将眼底病诊治列为慢病管理重点。

这就要求,包括同仁医院在内的国家重点眼科机构积极承担引领、研发高效筛查技术的责任。因为眼底病发病率较高,其预后与早发现、早干预密切相关,若患者视力发生明显障碍后再治疗,不仅增加治疗费用,也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早期筛查十分重要。然而,既往的筛查技术成本较高,难以普及;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筛查技术来提高筛查效率、降低筛查成本就显得十分重要。同仁医院在研发眼底病筛查软件基础上同步和远程医疗、分级诊疗政策相结合,和基层尤其是社区密切形成一个三级诊疗网络,能够快速、早期发现眼底病,并根据分级诊疗路径让患者及时到相应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从而避免致盲和视力损伤,大幅降低我国眼底病致盲率。另外,规范、充分的眼底病治疗也是降低眼底病致盲和视力损伤的重要环节,这也是同仁医院需要做的工作。同时,也期待未来有更多创新药物的涌现,惠及更多患者。

同仁医院日间诊疗建设,更好地服务眼科患者

魏文斌院长:日间手术即在24小时之内完成就医、手术和出院,不仅确保了住院手术的安全性,又提高了治疗效率,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国外已经有十几年的开展经验。眼科因为相对独立,和全身疾病间的联系相对较少,大部分眼科手术都是局麻,很少需要其他学科支持;而且,眼部手术相对切口较小,术后对全身影响也相对较小,是最适合开展日间手术的学科。

同仁医院门诊手术开展具有丰富的经验,在60年代还以大切口治疗白内障为主流的时代即开展了门诊白内障手术,当时,WHO也是多次派官员来医院参观、取经。受国外开展日间手术的启蒙以及同仁医院门诊手术经验,2009年同仁医院开展眼科日间手术,将日间手术作为眼科手术管理的重要模式。开展当年,眼科手术量明显增加,在没有增加人员的前提下,手术效率明显提高,而且手术安全性也非常好。基于此,同仁医院在2010年加入中国日间手术联盟,作为联盟单位推动中国眼科日间手术在全国的推广。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眼科日间手术在国内得到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眼科手术的主要模式。

对于眼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的眼科日间病房建设,两者诊疗模式并无太大的区别。只不过专科医院床位比较充足,面积、空间相对充分,可更好的去开展日间手术。在综合性医院,虽然眼科空间相对较小,但正因为空间紧张,才更需要开展日间手术,以便在有限病床的情况下,更好的提高眼科服务能力;而且综合性医院具有整体医疗质量管理经验,有多学科协作能力,不仅可开展常规疾病日间手术,对于疑难疾病也可以尝试开展日间手术。这对于专科医院来说,因为需要其他学科配合,资源就相对匮乏。总的来说,综合性医院和眼专科医院各有优势,但无论是眼专科医院还是综合性医院,开展日间手术都是一种非常有利的管理模式,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同时确保医疗安全,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更好的服务患者。

当然,目前国内眼科日间手术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还需要:

1. 加强广大医院管理部门了解或者认识日间手术的优势。只有医院管理部门充分了解日间手术的优势,才会积极推广日间手术。

2. 规范日间手术开展硬件和软件要求。日间手术对医生资质、管理的要求其实比住院手术更高。日间手术的开展无论是硬件、空间,还是医护以及收费、入院、出院模式等都需要良好的医院管理保障,而同时日间手术也会推动医院整体管理。同仁医院近年来不断推出和修订一系列日间手术管理规范、日间手术管理流程规范等,都有效推动了眼科日间手术的发展。

3. 相关组织不断考核或监督日间手术的开展。通过不断的考核,不断的调研,总结治疗模式,推动日间手术的开展。

双重身份兼重,科室管理与医院管理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魏文斌院长:从临床医生变为管理者,角色上可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实在作为眼科主任的时候就已经体会到了管理的重要性,但担任副院长以后这种体会更加深刻,因为作为医院管理者需要跳出某一个具体科室,放眼整个医院的发展,从整体医院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决策、视野、关注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对我个人而言是一次学习,也是一次升华,尤其是分管期间还遇到了疫情,更加深了对医院管理的认识。

当然,医院管理和科室发展两者是相互促进的。一个科室的发展需要医院的支持,没有医院的支持,科室很难发展;同时如果科室缺乏发展的战略眼光,医院也很难支持。对于学科管理者,需要有眼光、有动力,需要动员全学科的人员团结起来,有目标、有计划、有具体措施的执行,更重要的是还要有考核。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说,需要与学科管理者多沟通,了解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和问题。只有医院在人、材、物方面给予科室绝对支持,学科才能得以快速发展。总的来说,医院管理者和学科管理者的目标一致,互相影响。

多方协作,促进眼科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人都享有看得见的权利

魏文斌院长:眼科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高质量的发展包括两大方面,一是高新技术的发展。没有新技术、新理念、新药物,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发展。眼科要在新技术研发、新设备研发、新药物研发、新理论创新转化方面持续的发展,才可能有高质量的发展。二是先进医疗资源下沉,同质化发展。有效的新治疗方法或者诊疗技术需要普及到所有患者,无论是大型眼科中心,还是边远医疗机构,都能够同质化发展,这是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将先进医疗资源下沉,让区域以及基层的医疗机构与大中心医疗机构取得广泛的、实质性的上下联动,才能够高质量发展,让每一位老百姓享受到治疗。期待通过多方努力,中国患者能够享受到发达国家的技术,真正实现“人人都享有看得见的权利”。

专家介绍

魏文斌
主任医师、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
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与验证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入选首批国家级和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万人计划工程首批领军人才
国家卫生健康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获国务院政府津贴,中央保健会诊专家,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曾获中美眼科学会“金钥匙奖”,亚太眼科学会“Mark Tso金苹果奖”
从事眼科临床工作38年,擅长眼底病的临床诊疗,尤其在视网膜脱离、眼内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委眼底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常委眼底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学会眼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眼肿瘤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罕见病联盟眼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日间手术联盟眼科日间手术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眼科学会会长,北京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Elv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Awa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