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医”路同行】贡铁军教授:白衣执甲,勇担健康使命

2024年09月25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托举生命的重量,传递人间的温暖。在血液肿瘤的治疗历程中,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责任与信任,更是共同面对疾病挑战的坚定伙伴。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血液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手段日益多样化,许多曾被认为无药可救的疾病,如今已转变为可控可治的慢性疾病。以患者为本,是医者,亦是生命的守护者。血液科医生以治愈患者为己任,致力于为每一位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在每一个成功的治疗案例背后,都是医生与患者共同奋斗的真实故事,展现出医学进步为患者带来的希望与福音。在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临床工作者们将不断探索,力求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与生活的质量。

每年9月是“国际血液肿瘤关怀月”(Blood Cancer Awareness Month),旨在提高公众对血液肿瘤的认识,推动血液肿瘤防治工作的深入发展。值此之际,【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贡铁军教授进行访谈,分享他的从医感悟和典型病例,详情如下。

贡铁军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专委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白血病淋巴瘤联盟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秘书、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常委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肿瘤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通讯编委、《白血病 淋巴瘤》编委
黑龙江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医师协会淋巴瘤骨髓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侯任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黑龙江省抗白血病淋巴瘤联盟副主任委员

我与血液肿瘤·契机

踔厉奋发:积蓄医学之星火,以待磅礴

贡铁军教授:对于为何选择血液科医生这一职业,源于我在大学即将毕业时的一次宝贵经历。当时,我有幸聆听了马军所长的一场关于血液学的专题讲座。讲座中,马军所长从最基础的形态学知识为切入点,详细讲解了白血病的分类与诊断,这让我对血液病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随着讲解的深入,我愈发被血液病学领域所蕴含的复杂性与神秘性所吸引,也因此坚定了投身于血液科医学事业的决心。从那一刻起,我便立志成为一名血液科医生。如今,这份初衷已伴随我走过了近26年的职业生涯,成为了我不断探索与精进的动力源泉。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在诊断、治疗还是科研方面,我始终将患者的康复视为我的使命。我致力于推动血液病学领域的发展,力求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我的职业生涯不仅是个人成就的体现,更是为改善血液病患者健康状况而不懈努力的见证。

我与血液肿瘤·回忆

负芒披苇:AML患者的艰难救治之路

贡铁军教授:我接诊的第一名患者是一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该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计数极高,而血小板计数则严重低下。在当时,针对AML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主要依赖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的化疗。同时,止吐药、升白细胞药物及抗生素等支持治疗的种类和效果远不如今日丰富和有效。这种情况下,白血病患者通常会在化疗后的数月内因疾病进展或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而面临较高的死亡风险,整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白血病患者所处的艰难境地。

在化疗期间,该名患者不仅遭受了严重的消化道反应,还经历了反复的呕吐和便秘。此外,在中性粒细胞缺乏期间,患者也未能及时获得有效的升白细胞治疗,加之当时抗生素种类的局限,导致他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经历着一场生死考验。

作为血液科医生,我们每日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陪伴患者度过数月的艰难时光,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却最终不得不面对患者病情恶化和离世的痛苦。我常常在心中思索,如果能拥有更好的药物和治疗手段,或许这些患者能够延长生命,甚至实现治愈。即使生存期短暂,至少也能享有较好的生活质量,这对患者而言同样是宝贵的获益。这些经历不仅让我对血液病学领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加深了我对改善患者生存状况的执着追求。面对曾经的无奈与痛苦,我更加坚定了推动血液病治疗进展的决心,希望未来能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和健康。

我与血液肿瘤·挑战

逆风执炬:白血病治疗中的多重困境

贡铁军教授:在二十多年前,白血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形态学检查,而非如今广泛应用的MICM(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联合诊断模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白血病的诊断方法逐渐得到完善。当前,临床医生不仅能够通过这些新技术实现精准诊断,还能运用预后评价体系对白血病患者进行分层管理。然而,在当时,这些手段尚未普及。尽管部分医院具备流式细胞检测和染色体分析的能力,但由于成本较高,实际应用受到限制。

在治疗方面,由于当时国产药物稀缺,白血病患者的治疗主要依赖进口药物,如柔红霉素等。这些药物价格昂贵,患者的可及性较低。对于我当时接诊的第一名年轻白血病患者,我与其反复讨论了化疗方案的缓解率、生存期及经济可行性,最终选择了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化疗方案的制定,骨髓抑制期的管理尤为关键,特别是在感染风险高峰期(通常为第2至第3周)。在此期间,我们不仅为患者申请了血制品和血小板,还密切关注其口腔、肛门等感染高发部位的情况,以最大限度减少感染风险。

尽管如此,该患者在第3周末仍出现了严重感染。基于此情况,我们与患者共同商讨抗生素的选择。虽然抗生素种类有限,但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制定了合理的治疗方案。该名患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对感染的有效控制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尽管当时已有升白细胞药物,但因价格昂贵未能使用。

幸运的是,该患者顺利度过了中性粒细胞缺乏期,成功度过了治疗的关键阶段。然而,由于经济条件和没有合适供者,患者未能接受移植,随后经历了多次复发,最终在2年后不幸去世。这段经历深刻地影响了我的职业生涯,使我对AML的复杂性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该名患者的病程反映了AML治疗中所面临的多重挑战,包括疾病的高度异质性、治疗反应的个体差异以及患者在化疗后恢复期的脆弱性。这使我意识到,虽然现代医学技术不断进步,但在某些情况下,现有治疗手段仍然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这一切促使我对改善患者生存状况的执着追求,激励我不断探索新治疗方案和方法,以期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我希望未来能为更多的白血病患者带来希望与健康,通过不断努力推动血液病学领域的发展,实现更有效的治疗方案。这不仅是对患者的承诺,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我与血液肿瘤·进展

科技赋能:为血液肿瘤患者的生存而战

贡铁军教授:在早期,作为一名血液科医生,我倍感压力与挑战,但如今,我更多的是感到幸福与自豪。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的发展迅速,许多类型的血液肿瘤逐渐转变为可控可治的慢性疾病。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方面,随着免疫治疗如CD22 ADC、CD19 BiTE、CART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的患者正走向治愈,或有可能摆脱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需求。相较而言,AML的治疗进展相对缓慢,但在靶向治疗联合策略的应用、“7+3”经典化疗方案(阿糖胞苷联合伊达比星)的优化及支持治疗方面,仍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获益。

如果我接诊的首例AML患者在今天接受治疗,临床医生能够在治疗前对其进行更加精准的分层评估,明确患者的具体病情并为其制定更为恰当的治疗方案。例如,针对FLT3突变或IDH突变的AML患者,可以实施靶向治疗。即便AML患者可能经济条件有限,当前也有多项相关的临床试验可供选择。此外,通过优化“7+3”经典化疗方案,尤其是在中低危AML患者中,临床医生可以通过使用中剂量的阿糖胞苷等策略,帮助患者获得更深的缓解。由于医保覆盖面的扩大和单倍体移植技术的成熟,对于高危AML患者,可考虑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尽管AML领域的进展相对缓慢,但与20年前相比,医学的进步已为大多数患者带来了显著的生存获益。如今,多数AML患者能够实现高质量的长期生存。这与20多年前的情况截然不同,当时的AML患者因化疗的副作用,如严重的恶心呕吐和消化道不适,常常不愿接受化疗,甚至放弃治疗。

展望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AML的治疗在未来3~5年内可能迎来巨大的突破。正如我常与患者分享的那样,无论罹患何种疾病,只要坚持治疗,始终秉持“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医学的发展不仅能够为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期,还将进一步提升其生活质量。因此,我坚信,医学的不断进步将为我们的血液肿瘤患者带来更多希望,让每一位患者在面对疾病时,都能充满信心,勇敢前行。

关注血液肿瘤月,关注每一位血液肿瘤的患者,我们将与患者并肩,共创希望之路!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herr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Rex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