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将于美国当地时间2024年9月7日至10日在SAN DIEGO盛大召开。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及中国肺癌防治联盟(CAALC)联合举办的IASLC-CSCO-CAALC联席会议已成为全球学者洞悉中国肺癌领域最新学术动态与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之一。2024 WCLC大会IASLC-CSCO-CAALC联席会议的主题为“预防和循证医学:全球肺癌的过去与未来”。肿瘤资讯特别整理本场报道精华内容,与各位读者一起跟随国内外大咖专家访古探今!
开幕致辞
本次联席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白春学教授、加州大学戴维斯综合癌症中心Karen Kelly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周彩存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白春学教授首先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在致辞中提到:”今天是ISALC成立50周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50年前,大多数肺癌患者通常在确诊后一两年内死亡,但如今患者获得了更长的生存时间。因为我们有许多新技术来对抗肺癌,包括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甚至已经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来评估和诊断癌症。“
Karen Kelly教授在致辞中谈到:“这次研讨会是WCLC大会的悠久传统,我们在共同的使命中庆祝这次研讨会,庆祝病人护理的进步和改善,这是促进国际合作的象征。感谢中国在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50年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期待在以后的WCLC会议中继续合作,我们会有光明的未来。”
吴一龙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到:“今年是ISALC成立50周年,WCLC大会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会议,我们对所有与会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于肺癌的靶向和免疫治疗,中西方存在一些差异,期待大家能够进行精彩的讨论。“
回顾奋斗历程,共创美好未来
白春学教授就《中国在过去半个世纪的肺癌预防与生物标志物指导治疗》作主题报告。白春学教授深入分析了中国肺癌流行病学的历史演变,探讨了肺癌预防策略的演进,着重强调了生物标志物在指导肺癌个体化治疗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了一些对于肺癌未来探索方向的深刻见解,为参与者呈现了珍贵的历史观点和最新的研究进展。
法国尼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研究所Paul Hofman教授就《肺癌靶向治疗:从过去到未来》作主题报告。Paul Hofman教授在演讲中谈到靶向治疗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特定基因突变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例如,针对EGFR、ALK、ROS1、RET、MET等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的上市,为患者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治疗选择。液体活检技术的发展为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精准医学的发展为肺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期待未来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多突破。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思阳博士就《肺癌免疫治疗:未来展望是什么?》作主题报告。刘思阳博士回顾了肺癌免疫治疗的国内外经典研究,并以其前瞻性的视角展望了肺癌免疫疗法的的广阔前景。最后她提到,随着肺癌治疗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肺癌治疗的未来将更加光明。
Karen Kelly教授就《探索未来:肺癌预防和治疗的进步》作主题报告。Karen Kelly教授在她的演讲中带来了关于肺癌预防和治疗最新发展的深刻见解,她不仅回顾了近期在这一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还对肺癌领域未来的潜在增长点和趋势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为参与者展示了肺癌防控的未来愿景,并激发了大家对肺癌领域未来发展的期待和想象。
精彩不断,展现中国力量
在精彩纷呈的口头报告和壁报汇报环节,多位中国学者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肺癌领域的临床研究成果。
在口头报告部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吴楠教授带来了新辅助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在可切除IIB-IIIB期NSCLC中的疗效及生物标志物分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林栋教授分享了关于动态ctDNA-MRD的最新研究成果。广东省人民医院钟文昭教授汇报了洛拉替尼在局部晚期 ALK 阳性 NSCLC 中的诱导治疗效果。约翰霍普金斯大学Patrick M. Forde教授对上述三项研究进行了点评。
在壁报讨论部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Z. Ma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永生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黄婕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林耀彬教授更、广东省人民医院陈丽娜教授、上海肺科医院Y. Xu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鲁方亮教授、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思阳教授、南京鼓楼医院王立峰教授团队等分别展示了各自团队的精彩临床研究成果,并和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Joint IASLC-CSCO-CAALC ”中国专场相关摘要一览
非小细胞肺癌领域
摘要号:WS02.10
标题: 新辅助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在可切除的IIB-IIIB期NSCLC中的疗效和生物标志物分析
报告专家: 吴楠,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一项前瞻性、单臂、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新辅助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在可切除IIB-IIIB期NSCLC患者中的疗效。100例患者接受了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其中83例成功进行手术切除,所有患者均实现了R0切除,MPR为65.1%。研究结果还表明,甲基化片段比率(MFR)和染色体非整倍体片段(CAFF)评分在预测新辅助免疫化疗疗效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摘要号: WS02.11
标题: 动态ctDNA-MRD指示新辅助免疫化疗额外疗程对局部晚期NSCLC的病理获益
报告专家: 林栋,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该研究基于III期临床试验,探讨了ctDNA-MRD与新辅助化免治疗(NCI)疗程及病理缓解的关联。在13例IIIA期NSCLC患者中,接受两周期NCI的患者被随机分配到继续接受两周期或四周期NCI的治疗组。结果显示,四周期NCI组的pCR率(50%)高于两周期组(14.2%)。在两周期NCI后成功清除ctDNA-MRD的患者在额外两个周期后pCR率达到75%。研究表明局部晚期NSCLC患者在两周期NCI后达到ctDNA-MRD清除后,继续接受额外两周期的NCI可能带来更好的病理缓解。
摘要号: WS02.12
标题: II期前瞻性试验的中期分析:洛拉替尼在局部晚期ALK阳性NSCLC中的诱导治疗(LORIN)
报告专家: 钟文昭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
一项开放标签、II期、前瞻性试验,旨在评估洛拉替尼在局部晚期ALK阳性NSCLC患者中的诱导治疗效果。研究纳入了13例III期ALK融合的患者,接受了3个周期的洛拉替尼诱导治疗,随后由MDT评估后续的局部治疗方案。研究的主要终点是pCR,如果至少3例患者达到pCR,则启动试验的第二阶段。研究中还进行了纵向的MRD检测和NGS分析,以评估患者的治疗反应。
摘要号: WS02.15
标题: 识别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放疗适应证的多中心研究
报告专家: Z. Ma,国家癌症中心/国家癌症临床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本研究旨在评估深度学习模型在预测NSCLC患者DFS方面的效能,并确定哪些患者可以从术后放疗(PORT)中获益。研究通过在一个中心收集经病理证实的pN2期NSCLC患者作为训练集,使用随机对照试验PORT-C的数据作为测试集,并在其他四个独立医疗中心的患者作为外部验证集。深度学习算法DeepSurv根据关键临床病理变量进行训练,并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评估模型表现。结果表明,DeepSurv模型能够有效预测DFS,并基于模型推荐对患者进行术后放疗的分组。在训练集中,接受模型推荐放疗的患者,其中接受PORT的患者中位DFS显著改善,而未推荐PORT的患者中则未观察到显著的DFS差异。测试集和外部验证集的结果与训练集一致,显示了该模型在术后放疗决策中的潜力。
摘要号: WS02.16
标题: II期随机试验:Trilaciclib联合化疗与替雷利珠单抗作为晚期鳞状NSCLC一线治疗
报告专家: Y. Wang,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一项前瞻性、随机、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旨在探讨Trilaciclib在晚期鳞状NSCLC患者接受化疗(卡铂+紫杉醇)及替雷利珠单抗联合治疗中的骨髓保护效果。患者随机分配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Trilaciclib联合化疗及替雷利珠单抗,主要研究终点为诱导期内发生的3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次要终点包括其他骨髓保护指标和抗肿瘤疗效。初步结果显示,Trilaciclib联合治疗改善了sqNSCLC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目前在招募患者。
摘要号: WS02.18
标题: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作为IIB-IIIC期NSCLC新辅助/辅助治疗的无事件生存期结果更新(LungMark研究)
报告专家: Y-B. Lin,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LungMark研究为一项II期试验,旨在评估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作为IIB-IIIC期NSCLC新辅助治疗的可行性。2023年ASCO上公布初步结果显示,手术切除患者的MPR率为72.7%,pCR率为47.7%。此次更新报告了该研究的两年EFS。在53例患者中,44例(83.0%)成功接受了手术切除,其中36例(67.9%)患者在术后接受了替雷利珠单抗单药作为辅助治疗。ITT人群的中位EFS为30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的EFS率分别为85.1%和64.4%。MPR患者的EFS优于未达到MPR的患者,表明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在IIB-IIIC期NSCLC患者中具有长期的EFS获益。
摘要号: WS02.21
标题: 三联疗法克服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耐药性:疗效与机制
报告专家: Y. Xu,上海市肺科医院
本研究探讨了肺部低分割放疗联合抗PD-1抗体和抗TIGIT抗体在治疗晚期NSCLC中的疗效与机制。51例免疫治疗耐药的NSCLC患者接受了低分割放疗,5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接受了放疗联合抗PD-1抗体和抗TIGIT抗体的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接受三联疗法的患者均达到P。此外,抗TIGIT抗体在体内增强了放疗与抗PD-1抗体的疗效,低分割放疗促进了抗肿瘤免疫反应和远隔效应,并激活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浸润及M1样极化。RNA测序分析揭示了包括白细胞穿内皮迁移、补体及凝血级联反应等多个免疫相关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该联合治疗的作用机制。这一三联疗法为治疗晚期NSCLC提供了新的策略。
摘要号: WS02.22
标题: 靶向治疗或化疗作为II-IIIB期EGFR突变肺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对比研究:四个队列间的比较
报告专家: F-L. Lu,北京肿瘤医院
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新辅助治疗方案在II-IIIB期EGFR突变NSCLC患者中的疗效。研究纳入了两个前瞻性队列(NEOS和NEOIPOWER)及回顾性分析接受新辅助靶向治疗或化疗的II-IIIA期肺腺癌患者。在133例患者中,化疗组的ORR为40.6%,第一代EGFR-TKI组为45.2%,第一代EGFR-TKI联合化疗组为83.3%,第三代EGFR-TKI组为71.1%。第一代EGFR-TKI联合化疗组和第三代EGFR-TKI组分别有7.1%和10.7%的患者达到了MPR。在安全性方面,第三代EGFR-TKI组和第一代EGFR-TKI联合化疗组的TRAEs发生率分别为82.5%和83.3%,且≥3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低,无4级或5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研究初步结果表明,与传统化疗相比,新辅助靶向治疗,尤其是第三代EGFR-TKI单药治疗或EGFR-TKI联合化疗方案,在II-IIIB期EGFRm NSCLC患者中表现出更高的影像学缓解率且具有可耐受的毒性。
摘要号: WS02.23
标题: MRD指导的EGFRm+ III期NSCLC患者Aumolertinib诱导治疗后的治疗策略:基于MDT诊断模型的研究(APPROACH)
报告专家: S-Y.M. Liu,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
本研究旨在评估Aumolertinib作为诱导治疗在不可切除的III期EGFR突变NSCL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动态MRD指导的Aumolertinib维持治疗策略。研究纳入192例确诊为III期非鳞NSCLC且不可切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接受持续的Aumolertinib治疗,B组则基于动态MRD监测的结果进行个性化治疗。在B组,当ctDNA为阳性时继续Aumolertinib治疗,ctDNA转阴时停止药物,直至ctDNA再次转阳时重新启动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Aumolertinib诱导治疗8周后的客观缓解率和24个月EFS。研究结果将通过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
摘要号: WS02.24
标题: EGFR新抗原肽疫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及化疗治疗EGFR-TKI耐药的晚期NSCLC
报告专家: L. Wang,南京鼓楼医院肿瘤综合中心
本研究旨在探讨EGFR新抗原疫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及化疗治疗对EGFR-TKI耐药的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EGFR突变产生的新抗原具有强大的免疫原性,是理想的疫苗抗原,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应用有望改善免疫抑制微环境,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该研究为单臂、开放、单中心研究,计划纳入20例患者,接受化疗-免疫诱导、联合治疗(化疗-免疫+9剂新抗原疫苗)及维持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毒性。主要终点为安全性和ORR,次要终点包括PFS、DCR、6个月和1年PFS率及OS。研究还将探索生物标志物预测和抗原特异性反应。
小细胞肺癌领域
摘要号: WS02.17
标题: RB1基因分型识别EGFR突变肺癌转化为SCLC的两种不同亚型
报告专家: J. Huang,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广东省人民医院
本研究探讨了EGFR突变NSCLC转化为SCLC时的分子异质性。研究对63例从EGFR突变NSCLC转化为SCLC的患者和97例携带EGFR/RB1/TP53突变但未发生转化的NSCLC患者进行分析,将转化的SCLC患者分为EGFR突变/RB1野生型和EGFR/RB1突变型两组。研究结果显示,RB1突变组的转化时间显著延长,且RB1突变是SCLC转化的独立预后因子。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揭示,RB1突变组富集了神经内分泌相关通路,而RB1野生型组则上调了免疫相关通路。此外,研究开发并验证了一种预测EGFR/RB1/TP53突变肺癌转化风险的列线图模型,为精准预测SCLC转化风险提供了新的工具。
摘要号: WS02.19
标题: 转化型SCLC与广泛期原发SCLC的临床结局
报告专家: L. Chen,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南方医科大学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3月至2023年3月间诊断为转化型SCLC(T-SCLC,n=46)和广泛期原发SCLC(P-SCLC,n=165)的患者。研究结果显示,T-SCLC与P-SCLC的mOS无显著差异(11.7个月 vs. 12.9个月,P=0.0656)。在接受化疗的患者中,T-SCLC化疗组的mOS显著短于P-SCLC化疗组(8.5个月 vs. 11.0个月,P=0.0427)。然而,接受免疫治疗的两组之间mOS无显著差异(T-SCLC:16.5个月 vs. P-SCLC:13.9个月,P=0.6495)。进一步分析显示,T-SCLC患者在免疫治疗中获益显著优于化疗组(16.5个月 vs. 8.5个月,P<0.001)。此外,基线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在预测T-SCLC和P-SCLC预后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最佳临界值,较高的基线NSE水平与两组患者的较差生存期显著相关。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