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GLOBOCAN 2022 | 全球恶性肿瘤统计报告解读

2024年07月23日
来源:中华肿瘤杂志


张希, 杨雷, 刘硕, 等. 2022年全球恶性肿瘤统计报告解读[J]. 中华肿瘤杂志, 2024, 46(7):710-721. DOI:10.3760/cma.j.cn112152-20240416-00152.



摘   要

2024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团队在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杂志发表了2022年全球恶性肿瘤统计报告,重点阐述了世界185个国家或地区36种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并分析不同性别、地理区域和以人类发展指数划分的不同经济区域的差异。据估计,2022年全球新增1 996.5万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和973.7万死亡病例。全球发病前5位的癌种分别为肺癌(248.0万,12.4%)、女性乳腺癌(229.6万,11.5%)、结直肠癌(192.6万,9.6%)、前列腺癌(146.7万,7.3%)和胃癌(96.8万,4.9%)。死亡前5位的癌种分别为肺癌(181.7万,18.7%)、结直肠癌(90.4万,9.3%)、肝癌(75.8万,7.8%)、女性乳腺癌(66.6万,6.9%)和胃癌(66.0万,6.8%)。基于当前人口特征估计,至2050年全球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将超过3 500万。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团队对该报告进行了整理,并结合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现况进行简要解读。

【关键词】恶性肿瘤;肿瘤登记;发病;死亡;肿瘤疾病负担;GLOBOCAN 2022

2024年4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癌症监测部门负责人Freddie Bray博士团队于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杂志发表了《2022年全球恶性肿瘤统计报告:全球185个国家或地区36种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估计》。该部门负责收集分析来自全球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处提供的发病、死亡和生存资料,除定期发布《五大洲癌症发病率》外,自2005年以来还发表了6期全球恶性肿瘤统计报告,评估全球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负担。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整理和分析了2022年最新版报告,结合全球目前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研究结果,尤其是中国最新预测数据,撰写本文以解读。

该报告主要描述了2022年全球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以及不同性别、地理区域和以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划分的不同经济区域的亚组结果,并进一步预测了2050年全球恶性肿瘤总体发病率负担。本文分析了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与全球水平的差异,同时阐述了重点癌种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控现状,帮助临床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同行和卫生管理机构更好地诠释、利用肿瘤登记数据,为中国肿瘤防控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数据来源

1. 全球数据来源

GLOBOCAN 2022项目根据全球185个国家或地区内可获得的最佳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数据进行疾病负担测算,因此其可靠性取决于数据来源的质量和代表性。恶性肿瘤发病部位和类型统一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第10版编码,范围C00~C97,并划分出36个主要癌种。例外的是,对于除黑色素瘤以外的其他皮肤恶性肿瘤(nonmelanoma skin cancer, NMSC),其发病数据排除了皮肤基底细胞癌,但死亡数据中包含了所有类型的NMSC。另外,部分肿瘤登记处将膀胱原位癌和良恶性未确定的肿瘤也归类到了膀胱恶性肿瘤中。与GLOBOCAN 2018不同的是,GLOBOCAN 2022中胆囊癌仅包含ICD-10编码为C23的病例,将胆道其他和不明确部位的恶性肿瘤(C24)排除在外。

人口数据来源于联合国人口司2019版《世界人口展望》,HDI定义参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21—2022年人类发展报告》。HDI是包括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3个维度的综合指标,将各个国家或地区划分为低、中、高和极高4类。其中,中国被评估为高HDI国家,属于较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

GLOBOCAN 2022更多详细数据可参考在线数据库“全球癌症观察”,该数据库会不定期对统计数据进行更新和完善,目前已于2024年2月8日更新为1.1版本。本文解读涉及的统计数据以发表在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杂志的文章为准。

2. 中国数据来源

与GLOBOCAN既往项目不同的是,GLOBOCAN 2022中国数据采用的是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测算的结果。数据来源包括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700个肿瘤登记处提交的2018年发病和死亡数据,被《中国肿瘤登记年报》连续收录、质量可靠的106个登记处的2010—2018年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全国人口数据。


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数据估算方法

GLOBOCAN 2022的估算方法基本与该项目之前的估算方法保持一致,主要采用的是短期预测模型和死亡发病比模型,标化率采用Segi's世界标准人口年龄构成。2050年恶性肿瘤疾病负担估计的关键假设是当前发病率趋势在未来保持稳定,以及可靠的人口结构预测。

1. 恶性肿瘤发病率估计建模原则

各国家或地区不同性别和年龄组恶性肿瘤发病率的估计方法主要有5大类:(1)55个国家或地区利用观测到的全国发病率数据,直接估计其2022年的发病率;(2)39个国家或地区采用可获得的最新发病率,将其应用于2022年人口;(3)52个国家或地区利用模型采用国家死亡数据和该地区某肿瘤登记处、邻国肿瘤登记处或生存估计提供的死亡发病比对其2022年的发病率进行估计;(4)1个国家总体肿瘤发病率通过计算其相邻国家发病率的平均数值获得;(5)38个国家或地区的发病率通过计算其相邻国家的平均数值得到。

2. 恶性肿瘤死亡率估计建模原则

各国家或地区不同性别和年龄组恶性肿瘤死亡率的估计方法主要有4大类:(1)90个国家或地区利用观测到的全国死亡率数据,直接估计其2022年的死亡率;(2)3个国家或地区采用可获得的最新死亡率,将其应用于2022年人口;(3)92个国家或地区利用模型采用国家死亡数据和该地区某肿瘤登记处、邻国肿瘤登记处或生存估计提供的死亡发病比对其2022年的死亡率进行估计;(4)通过计算相邻国家的平均数值得到,本次没有国家或地区适用该方法。

3. 中国数据的估算方法

利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以5岁为间隔分为18个年龄组(0~4岁,5~9岁,以此类推至80~84岁和85岁及以上),以1年为间隔分为9个时期,基于106个登记处2010—2018年数据,按照城乡、性别分层拟合各癌种的年龄别发病率和死亡率趋势。以全国700个肿瘤登记处2018年数据为基础,结合趋势模型,预测得到2022年各癌种分性别、城乡、年龄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后结合2022年中国人口数据估计全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


全球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概况

1. 全球主要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顺位

2022年全球恶性肿瘤新发病例1 996.5万例(除外NMSC,新发1 873.0万例),死亡973.7万例(除外NMSC,死亡966.7万例),发病和死亡前10位的恶性肿瘤分别占总体的63.4%和69.7%。发病前5位的恶性肿瘤中,肺癌位居首位,占12.4%,其次为女性乳腺癌(11.5%)、结直肠癌(9.6%)、前列腺癌(7.3%)和胃癌(4.9%)。死亡前5位的恶性肿瘤中,肺癌仍占首位(18.7%),其次是结直肠癌(9.3%)、肝癌(7.8%)、女性乳腺癌(6.9%)和胃癌(6.8%,表1)。

2. 全球主要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性别分布

2022年全球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男性和女性较为接近(男性1 030.6万,51.6%;女性965.8万,48.4%),死亡病例数男性偏高(男性542.7万,55.7%;女性431.0万,44.3%)。在男性恶性肿瘤中,肺癌发病和死亡例数分别占男性全部恶性肿瘤的15.3%和22.7%,位居首位。女性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首位则为乳腺癌(分别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23.8%和15.4%),肺癌居第2位。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癌是男性第2大高发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也在前5;结直肠癌、肝癌、胃癌这3种消化系统肿瘤在男、女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顺位中均位居前10位(表2)。

3. 全球主要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地理区域分布

2022年全球49.2%的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和56.1%的死亡病例发生在亚洲,除人口基数因素外(亚洲人口占全球的59.2%),可能的原因是亚洲地区肺癌、肝癌及消化道肿瘤等生存率低的癌种占比较高。非洲人口占全球的17.6%,恶性肿瘤新发和死亡病例分别占全球的5.9%和7.8%,这可能与人口年龄结构有关,非洲人均预期寿命<65岁。欧洲人口仅占全球的9.6%,但恶性肿瘤新发病例(22.4%)和死亡病例(20.4%)约占全球的五分之一。美洲(占全球人口的13.1%)占全球新发病例的21.1%和死亡病例的14.9%。非洲和亚洲的恶性肿瘤死亡率负担高于发病率负担,欧洲和美洲则提示更好的恶性肿瘤生存获益。

2022年全球185个国家或地区不同性别最常见癌种的地理分布有所不同。在男性恶性肿瘤中,前列腺癌在118个地区位居发病首位,其次为肺癌、肝癌、结直肠癌和胃癌,分别在33个、11个、9个和8个地区位居首位。这5类癌种也是男性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死因,肺癌、前列腺癌、肝癌、胃癌和结直肠癌分别是89个、52个、24个、8个和5个地区的首要死因。女性常见的乳腺癌和宫颈癌分别在157个和25个地区位居恶性肿瘤发病首位,仅中国和朝鲜女性恶性肿瘤发病首位为肺癌。乳腺癌、宫颈癌和肺癌分别为112个、37个、23个地区女性恶性肿瘤的首要死因。

4. 全球主要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 HDI 分布

从全球角度来看,恶性肿瘤发病率随着HDI水平的提高呈上升趋势。在男性中,高/极高HDI地区世标发病率前3位的恶性肿瘤为肺癌(40.1/10万)、前列腺癌(35.5/10万)和结直肠癌(27.3/10万),中/低HDI地区世标发病率前3位为前列腺癌(12.6/10万)、肺癌(10.5/10万)和口腔癌(10.0/10万)。在女性中,无论HDI水平高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均远超其他恶性肿瘤。女性第2大高发恶性肿瘤在高/极高HDI地区为肺癌(20.7/10万),在中/低HDI地区为宫颈癌(19.3/10万)。死亡率方面,肺癌在不同HDI地区的男性和高/极高HDI地区的女性中均为恶性肿瘤死因首位,而在中/低HDI地区女性中,乳腺癌(15.3/10万)、宫颈癌(12.4/10万)和卵巢癌(4.3/10万)世标死亡率要高于肺癌(3.9/10万,图1)。在人口密集国家中,特定类型的恶性肿瘤发病负担很大,如中国的肺癌、印度的口腔癌和美国的前列腺癌。

5. 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概况

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新发和死亡病例分别占全球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总数的24.2%(482.5万/1 996.5万)和26.4%(257.4万/973.7万),中国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3%。

从发病顺位看,中国前5位常见癌种为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肝癌和胃癌,占中国全部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57.4%。男性前5位常见癌种为肺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和食管癌,标化发病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全球40%以上的男性肺癌、肝癌、食管癌和甲状腺癌发生在中国。女性前5位常见癌种是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及宫颈癌,肺癌和甲状腺癌标化发病率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肺癌分别为30.3/10万和16.2/10万,甲状腺分别为36.5/10万和13.6/10万),乳腺癌则大幅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分别为33.0/10万和46.8/10万,表2、3)。

从死亡顺位看,中国总体恶性肿瘤死因前5位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占中国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病例的67.5%。男性死亡前5位的恶性肿瘤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女性死亡前5位为肺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和乳腺癌,肺癌标化死亡率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分别为14.7/10万和9.8/10万)。与全球女性恶性肿瘤死因首位为乳腺癌不同,中国女性乳腺癌死亡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分别为6.1/10万和12.6/10万,表2、3)。


全球主要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及防控现状

1. 肺癌

肺癌位居全球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首位。2022年全球肺癌新发病例248.0万,死亡病例181.7万,分别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例数的12.4%和18.7%(表1)。男性肺癌标化发病率(32.1/10万)和死亡率(24.8/10万)约为女性标化发病率(16.2/10万)和死亡率(9.8/10万)的2倍(表2),高/极高HDI地区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约为中/低HDI地区的3~4倍(图1)。有研究显示,假设2018—2037年期间在欧洲全面实施最高等级的烟草控制政策,估计可以预防160万例肺癌的发生。

2. 女性乳腺癌

女性乳腺癌位居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第2位,仅次于肺癌。2022年全球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229.6万,死亡病例66.6万,分别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例数的23.8%和15.4%,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46.8/10万和12.6/10万(表2)。乳腺癌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高/极高HDI地区乳腺癌发病率高于中/低HDI地区(分别为54.1/10万和30.8/10万),死亡率低于中/低HDI地区(分别为11.3/10万和15.3/10万,图1B),这反映出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对女性乳腺癌疾病负担的影响,可能的因素包括月经初潮年龄早、绝经年龄晚、生育延迟、生育数量减少、母乳喂养少、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口服避孕药、饮酒、超重、缺乏体力活动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极高HDI地区乳腺癌死亡率有所下降,主要归因于乳腺癌筛查的实施以及人群对于乳腺癌认知的提升,从而促进乳腺癌的早期发现。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资源充足的条件下,50~69岁乳腺癌一般风险人群每2年进行一轮以乳腺X线摄影为基础的筛查。然而,在资源匮乏时,基于乳腺X线摄影的筛查并不具有可行性和成本效益,重点应聚焦于早期诊断,以及在确诊后得到有效治疗。为此,世界卫生组织于2021年发起“全球乳腺癌倡议”,旨在汇集全球各地和各部门的利益攸关方,为实现乳腺癌死亡率每年降低2.5%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

3. 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位居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第3位和死亡第2位。2022年全球结直肠癌新发病例192.6万,死亡病例90.4万,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9.6%和9.3%(表1)。男性结直肠癌标化发病率(22.0/10万)和死亡率(9.9/10万)约为女性标化发病率(15.2/10万)和死亡率(6.5/10万)的1.5倍(表2)。结直肠癌发病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高/极高HDI地区结直肠癌发病率是中/低HDI地区的3~4倍,死亡率是中/低HDI地区的2~3倍(图1)。

结直肠癌的发生主要受到饮食、肥胖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结直肠高发国家发病率的下降主要归因于健康的饮食结构以及结直肠癌筛查的广泛开展。

4.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是男性第2大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位居第5位。2022年全球男性前列腺癌新发病例146.7万,死亡病例39.7万,占男性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14.2%和7.3%,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9.4/10万和7.3/10万(表2)。前列腺癌发病率在不同地域间差异较大,高/极高HDI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约为中/低HDI地区的3倍(分别为35.5/10万和12.6/10万),而死亡率差异较小(分别为7.3/10万和6.6/10万,图1A)。

20世纪80年代末,北美洲、北欧及澳大利亚等地区开始通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检测进行前列腺癌早期筛查,因此其监测发病率快速增长。在相关指南不推荐将PSA检测作为前列腺癌常规筛查手段后,PSA检测的使用减少,前列腺癌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美国前列腺癌发病率经过近20年左右的下降后,2014—2019年发病率平均每年增长3%,尤其是晚期患者大幅增加。随后,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修改了筛查指南,建议55~69岁男性与医师共同协商决定是否参加PSA筛查。

5. 肝癌

肝癌位居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第6位,死亡率第3位。2022年全球估计有86.5万肝癌新发病例,75.8万死亡病例,分别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4.3%和7.8%(表1)。男性肝癌标化发病率(12.7/10万)和死亡率(10.9/10万)约为女性标化发病率(4.8/10万)和死亡率(4.1/10万)的2~3倍(表2)。东亚、东南亚和北非地区是肝癌高发地区。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约占75%~85%)和胆管细胞型肝癌(约占10%~15%),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细胞癌发生的重要原因。此外,接触黄曲霉毒素、大量饮酒、肥胖、2型糖尿病和吸烟等,也会增加罹患肝细胞癌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全球肝炎战略”的目标,目标是在2016—2030年期间将病毒性肝炎的新发感染减少90%,相关死亡减少65%。截至2022年底,已有190个国家或地区引入乙肝疫苗,全球3剂次乙肝疫苗覆盖率达到84%。中国在1992年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又将儿童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为全球肝癌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6. 胃癌

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列全球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第5位。2022年全球胃癌新发病例96.8万,死亡病例66.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4.9%和6.8%(表1)。男性胃癌标化发病率(12.8/10万)和死亡率(8.6/10万)约为女性标化发病率(6.0/10万)和死亡率(3.9/10万)的2倍(表2)。东亚地区是全球胃癌标化发病率(23.0/10万)和死亡率(9.7/10万)最高的地区,蒙古国是全球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

胃癌可分为贲门癌和非贲门癌,慢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导致非贲门癌的主要病因。此外,饮酒、吸烟、摄入过量腌制食品和加工肉类、水果摄入不足等也会增加非贲门癌的发生风险。近年来,非贲门胃癌发病率呈持续下降趋势,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下降和食物储存条件改善等因素有关,而胃贲门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主要为肥胖和胃食管反流病。

7. 食管癌

2022年全球食管癌新发病例51.1万,死亡病例44.5万,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2.6%和4.6%(表1),位于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第11位和死亡第7位,但却是中国的主要癌种。超过70%的食管癌新发病例为男性,男性标化发病率(7.6/10万)和死亡率(6.5/10万)约为女性标化发病率(2.6/10万)和死亡率(2.2/10万)的2~3倍(表2)。从地域差异看,东亚和东非分别为全球男性和女性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

鳞状细胞癌和腺癌是食管癌最常见的2种组织学类型,二者病因学差异较大,因此不同地区流行趋势存在差异。HDI较高地区的食管癌病例中约2/3为食管腺癌,原因可能与超重、胃食管反流病和Barrett食管有关。

8. 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女性恶性肿瘤第4位。2022年全球宫颈癌新发病例66.1万,死亡病例34.8万,分别占全部女性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6.8%和8.1%,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4.1/10万和7.1/10万(表2)。中/低HDI地区的宫颈癌疾病负担(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9.3/10万和12.4/万)高于高/极高HDI地区(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2.1/10万和4.8/10万,图1B)。

近几十年来,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主要归因于大规模人群筛查策略的实施以及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疫苗的广泛接种。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期望全球宫颈癌发病率降低至4/10万以下,并指出2030年前各国须实现“90-70-90”目标,即90%的女孩在15岁之前接种HPV疫苗,70%的妇女至少在35岁和45岁时分别接受1次高效检测方法的筛查,90%的宫颈癌与癌前病变患者接受规范化治疗与管理。

9. 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发病率位居全球恶性肿瘤第7位,在女性中居第5位。2022年全球甲状腺癌新发病例82.1万,死亡病例4.7万,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4.1%和0.5%(表1)。女性甲状腺癌标化发病率(13.6/10万)约为男性(4.6/10万)的3倍,标化死亡率男女相近(分别为0.3/10万和0.5/10万)。东亚地区是全球甲状腺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标化发病率为23.0/10万。2022年中国估计有46.6万甲状腺癌新发病例,占全球总发病例数的一半以上(表3)。

近几十年来,许多地区甲状腺癌发病率快速增长,主要归因于影像学、超声检查以及活检的广泛应用。据估计,2003—2007年,过度诊断病例占韩国新发甲状腺癌的90%,占美国、意大利、法国和澳大利亚的70%~80%。因此,国际上已不再推荐开展甲状腺癌筛查,建议对微小癌进行积极监测。

10. 膀胱癌

膀胱癌是全球发病第9位的恶性肿瘤。2022年全球膀胱癌新发病例61.4万,死亡病例22.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3.1%和2.3%(表1)。男性膀胱癌标化发病率(9.3/10万)和死亡率(3.1/10万)约为女性标化发病率(2.4/10万)和死亡率(0.8/10万)的3~4倍。

11. 非霍奇金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位居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第10位,死亡第11位,是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2022年全球非霍奇金淋巴瘤新发病例55.3万,死亡病例25.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2.8%和2.6%(表1)。男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标化发病率(6.6/10万)和死亡率(2.9/10万)约为女性(4.6/10万和1.9/10万)的1.5倍(表2)。

12. 白血病

2022年全球白血病新发病例48.7万,死亡病例30.5万,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2.4%和3.1%(表1),位居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第13位和死亡第10位。

13. 2050 年恶性肿瘤发病负担预测

IARC研究团队预计2050年全球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将超过3 500万,与2022年的2 000万相比增加77%,人口增长和老龄化是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据估计,2022—2050年,全球人口将从80亿增长到97亿,高HDI(包括中国)和极高HDI地区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绝对增长量相对更高(分别为480万例和390万例,增幅为64%和42%),而低HDI地区的增长幅度最为显著(从80万例增长至200万例,增幅为142%)。对于中HDI地区(包括印度),恶性肿瘤新发病例预计从2022年的240万上升至2050年的480万,增幅为99%,提示全球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持续加重。


讨论

1. 全球恶性肿瘤流行特征存在异质性

当前,全球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负担仍在不断增长,鉴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常见恶性肿瘤类型、地理分布及不同性别分布也会有所不同。全球恶性肿瘤流行情况的多样性再次提示了有必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恶性肿瘤防治措施。

与2020年相比,2022年肺癌超过女性乳腺癌再次成为全球恶性肿瘤发病首位。甲状腺癌发病率急剧上升,发病顺位从2020年的第9位上升到2022年的7位。食管癌发病率明显下降,从第8位下降到第11位。不论男性还是女性,肺癌和消化系统肿瘤(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的世标死亡率均下降。此外,女性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以及男性前列腺癌的世标死亡率也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全球恶性肿瘤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非洲和亚洲的恶性肿瘤死亡病例数在全球的占比均远高于新发病例数占比。全球约有49.2%的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和56.1%的死亡病例发生在亚洲,均低于亚洲人口比例(59.2%)。欧美地区则与之相反,欧洲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全球占比(22.4%)高于死亡占比(20.4%),人口不足全球十分之一(9.6%);美洲新发和死亡病例占全球的21.1%和14.9%,人口占13.1%。以上全球不同地区间恶性肿瘤分布的差异与2020年基本一致。总体而言,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区域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常见恶性肿瘤主要危险因素的潜在暴露程度、不同恶性肿瘤类型的分布以及有效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的差异。

全球不同HDI地区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较大。与既往报告不同的是,由于中国和印度人口基数大,GLOBOCAN 2022在估算不同HDI地区5种最常见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时,在比较4个不同HDI水平(低、中、高和极高)地区的基础上,将中国和印度从HDI分组中排除,单独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种,但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中国肺癌发病例数占全球的42.8%,其他4个HDI亚组和印度最常见癌种均为女性乳腺癌。结直肠癌是在各HDI亚组及中国发病、死亡例数均排名前5位的癌种,而在印度发病和死亡均不在前5位。在低HDI、中HDI地区及印度,宫颈癌发病和死亡例数均居前5,撒哈拉以南非洲、南美洲和东南亚地区是全球宫颈癌高发地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2022年全球仅10个国家达到“宫颈癌发病率低于4/10万以下”这一目标,未来应继续推动HPV疫苗接种、宫颈癌筛查和治疗干预措施,尤其是中/低HDI地区。有研究表明,自行采样的方式可以增加未连续接受筛查和从未接受过筛查女性的参与度,接种单剂疫苗也具有良好的宫颈癌预防效果。

2. 中国恶性肿瘤防控形势复杂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医疗资源配置及城乡差异等因素,决定了中国癌谱同时存在高HDI和低HDI地区恶性肿瘤流行特征。GLOBOCAN 2022单独统计并阐述了中国主要癌种的发病和死亡情况,体现了中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在全球的重要影响。

中国拥有全球18.3%的人口,但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例数分别占全球的24.2%和26.4%,正处于中/低HDI地区癌谱向高/极高HDI地区癌谱过渡的阶段。2022年肺癌位居中国男、女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首位,是中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增长的主要原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显示,我国吸烟人数超过3亿,2018年中国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6.6%,其中男性吸烟率为50.5%。全球157个国家或地区女性最常见癌种是乳腺癌,而中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首位为肺癌,且增长幅度高于男性。除吸烟外,女性肺癌发病风险可能与病理类型、室外空气污染严重、室内燃煤取暖、厨房烹饪油烟等因素有关,未来仍需开展更多病因学研究,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乳腺癌是中国女性第2位高发恶性肿瘤,位居女性恶性肿瘤死因谱第5位。虽然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每年以较高的增速持续增长,疾病负担不容忽视。

结直肠癌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2022年中国结直肠癌发病例数达51.7万例,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第2位,男性世标发病率(24.7/10万)已接近高/极高HDI地区水平(27.3/10万),提示政府应加强结直肠癌的健康宣教和早诊早治工作。

宫颈癌是严重威胁我国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虽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2022年发病和死亡顺位均略有上升。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宫颈癌防控工作,提高妇女宫颈癌人群筛查率,推进适龄女性接种HPV疫苗,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自2009年将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列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已累计开展1.8亿人次宫颈癌免费检查,县(区)级筛查覆盖率超过90%。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中国甲状腺癌发病率增速较快,尤其是女性。2022年全球超过50%的甲状腺癌新发病例发生在中国,与2020年相比,2022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顺位从第7位跃居至第3位,女性世标发病率增长1倍以上(2020年为17.5/10万,2022年为36.5/10万)。这可能与我国颈部放射医学影像检测技术在临床和体检中的广泛应用有关。为了避免过度诊断,目前我国指南并不推荐在一般人群中开展甲状腺癌筛查。

我国长期实施消化系统肿瘤综合防治策略初显成效,食管癌、肝癌和胃癌死亡率显著下降。2000—2018年,中国恶性肿瘤世标发病率年均增长1.4%,但世标死亡率年均下降1.3%,提示除人口老龄化原因外,我国癌谱发生重要变化。

总之,当前我国癌谱结构呈现中/低HDI地区和高/极高HDI地区癌谱共存的局面。与不良生活方式相关的癌种呈现较高的发病和死亡水平,如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另一方面,我国长期实施消化系统肿瘤综合防治策略初显成效,食管癌、肝癌和胃癌死亡率显著下降,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胃癌、肝癌等癌种依然高发,肿瘤防控形势严峻且复杂。

3. 中国肿瘤登记的发展与进步

GLOBOCAN 2022与既往数据库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中国数据由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根据IARC数据分类标准进行自主测算,并首次与IARC同步发布,体现了我国肿瘤登记工作国际地位的提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我国肿瘤登记工作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和1959年相继在上海和河南林县开展城市和农村地区肿瘤登记,为我国恶性肿瘤监测工作拉开了序幕。在经历了艰难起步、维持和快速扩面的发展阶段后,目前我国肿瘤登记工作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截至2022年,肿瘤登记工作已经覆盖全国2 806个县区,占我国总县区数量的98.6%,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了县区全覆盖,肿瘤登记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根据《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中国计划到2030年实现肿瘤登记工作所有县区全覆盖,建立不少于1 145个国家级肿瘤登记处。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五大洲癌症发病率》第Ⅻ卷收录中国157个肿瘤登记处数据资料,IARC对中国肿瘤登记工作高度认可,表示中国肿瘤登记工作在规范化、标准化方面进步明显。肿瘤防控,登记先行,长期、连续和动态监测的肿瘤登记数据,不仅为我国政府制定恶性肿瘤防治策略提供依据,还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恶性肿瘤防治领域的影响力,将中国实践经验推广到世界。

4. GLOBOCAN 2022 数据的局限性

尽管GLOBOCAN系列全球恶性肿瘤统计报告对各国恶性肿瘤负担进行了有价值的评估,但不能代替基于人群的肿瘤登记和生命统计数据的持续收集,尤其是许多中/低HDI国家缺乏高质量的肿瘤发病和死亡数据。

另外,GLOBOCAN 2022估算的结果未充分考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于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影响,由于潜在的诊断治疗延误风险、胸部CT检查量增加等因素,实际影响还需结合更多数据分析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全球恶性肿瘤统计报告原文中,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数在表1中为2 308 897例,而在表2中为2 295 686例,二者不一致,本文引用了表2中的数据。GLOBOCAN 2022数据库于2024年2月8日更新了1.1版本,由于本文是针对报告进行解读,数据以报告版本为准,可能与更新后的数据库略有不同,提醒读者在引用数据时注意区分。


小结

GLOBOCAN系列恶性肿瘤统计报告是全球肿瘤登记工作人员协作的成果。近年来,我国肿瘤登记覆盖面和监测数据质量大幅提升,受到国际广泛认可和应用,为更好地评估肿瘤疾病负担和防控进展、支持病因学和效果评价研究、服务于肿瘤防控决策等打下了坚实基础。

根据GLOBOCAN 2022的预测,2050年全球恶性肿瘤发病例数将比2022年增加77%。我国恶性肿瘤负担较重,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刻不容缓。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全球乳腺癌倡议”“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全球肝炎战略”等项目目标,不断推进疫苗接种和恶性肿瘤早诊早治工作,根据最新研究结果持续精准修订筛查指南,促进基层医疗机构早诊早治能力建设和技术提升,实行人群筛查项目结合机会性筛查并举,加大对新药研发的投入和政策支持,持续推进规范化治疗,加速患者康复,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安宁照护医疗实践。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地域间经济水平、生活方式差异较大,防控措施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各地恶性肿瘤负担特点制定可行的防控措施,合理使用和分配 社会及卫生资源,切实降低我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实现健康中国战略规划目标。


参考文献略。